支撑助力机构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583866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06 23:58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支撑助力机构和车辆,支撑助力机构包括:定支架、动支架、卷簧轴和卷簧,定支架具有用于与第一部件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动支架具有用于与第二部件活动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第二部件的一端与第一部件铰接相连;定支架与动支架通过卷簧轴铰接相连;卷簧构造为盘状螺旋形,卷簧的外端止抵于动支架,卷簧的内端止抵于卷簧轴,卷簧适于在定支架与动支架的夹角减小时积聚弹性力,在定支架与动支架的夹角增大时释放弹性力。本申请的支撑助力机构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且能有效减小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开启时的开启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尤其是涉及一种支撑助力机构和车辆


技术介绍

1、相关技术中,车辆包括车身和与车身铰接的部件,以机舱盖为例,机舱盖盖设在车身的机舱处。为了露出车身的机舱,需要克服机舱盖自身重力、开启阻力来打开机舱盖。一些车企通常在机舱盖和车身之间设置气撑杆或者电撑杆,由此抵消部分的开启阻力和机舱盖的重力,从而减小开启力。然而,气撑杆或者电撑杆的成本高、占用体积大,由此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支撑助力机构,既可以起到减小开启力的作用,又可以有效降低成本。

2、本技术还提出一种车辆。

3、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支撑助力机构,包括:定支架、动支架、卷簧轴和卷簧,所述定支架具有用于与第一部件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所述动支架具有用于与第二部件活动连接的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二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部件铰接相连;所述定支架与所述动支架通过所述卷簧轴铰接相连;所述卷簧构造为盘状螺旋形,所述卷簧的外端止抵于所述动支架,所述卷簧的内端止抵于所述卷簧轴,所述卷簧适于在所述定支架与所述动支架的夹角减小时积聚弹性力,在所述定支架与所述动支架的夹角增大时释放弹性力。

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撑助力机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通过支撑助力机构进行辅助支撑。定支架连接第一部件,动支架连接第二部件,定支架和动支架通过卷簧轴铰接,动支架可相对于定支架绕卷簧轴转动,由此第二部件可相对于第一部件枢转且与支撑助力机构相关联,卷簧轴提供给动支架和定支架支持力。通过将卷簧的外端止抵于动支架和卷簧的内端止抵于卷簧轴,这使得在动支架相对于定支架枢转时,卷簧中的弹性力变化;当第二部件的另一端远离第一部件时,动支架与定支架之间的夹角增大,此时卷簧释放弹性力,给第二部件助力;当第二部件的另一端靠近第一部件时,动支架和定支架之间的夹角减小,此时卷簧积聚弹性力。与相关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支撑助力机构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且能有效减小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开启时的开启力。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卷簧包括螺旋部、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螺旋部构造为盘状螺旋形,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螺旋部的外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螺旋部的内端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止抵于所述动支架,所述第二连接臂止抵于所述卷簧轴。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动支架包括动支架本体和动支架支臂,所述动支架支臂的一端与所述动支架本体相连,所述动支架支臂的另一端与所述动支架本体分离开且弯折以形成弯折部,所述第一连接臂吊挂于所述弯折部。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动支架本体包括第一动本体部、第二动本体部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动本体部、所述第二动本体部的动本体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动本体部上,所述动支架支臂与所述第二动本体部相连,且所述卷簧位于所述第二动本体部的一侧,所述第一动本体部位于所述第二动本体部的背离所述卷簧的一侧。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卷簧轴的端部上开设有沿径向贯通的贯通凹槽,所述第二连接臂插接在所述贯通凹槽内。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卷簧轴穿设所述定支架与所述动支架,所述动支架适于绕所述卷簧轴转动。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定支架上开设有第一轴孔,所述动支架上开设有第二轴孔,所述卷簧轴包括轴本体部、限位凸边和卷簧限位部,所述轴本体部穿设所述第一轴孔和所述第二轴孔,所述限位凸边与所述轴本体部相连,所述限位凸边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轴孔和所述第二轴孔的孔径,所述卷簧限位部连接所述限位凸边的背离所述轴本体部的一侧,所述贯通凹槽开设在所述卷簧限位部上。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螺旋部的螺旋圈数不小于3圈。

12、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第一部件、第二部件以及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支撑助力机构,所述第一部件与所述第二部件的连接处设有铰链,所述支撑助力机构设置在所述铰链处。

1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设置支撑助力机构,可以减小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的开启力,并且由于支撑助力机构结构简单、成本低,可以节约车辆内部的空间,减少车辆的生产成本和维修成本。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件为车身,所述第二部件为发动机机舱盖或上掀门或后备箱盖。

15、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撑助力机构(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助力机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簧(4)包括螺旋部(40)、第一连接臂(41)和第二连接臂(42),所述螺旋部(40)构造为盘状螺旋形,所述第一连接臂(41)与所述螺旋部(40)的外端(401)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42)与所述螺旋部(40)的内端(402)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41)止抵于所述动支架(2),所述第二连接臂(42)止抵于所述卷簧轴(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助力机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支架(2)包括动支架本体(21)和动支架支臂(22),所述动支架支臂(22)的一端与所述动支架本体(21)相连,所述动支架支臂(22)的另一端与所述动支架本体(21)分离开且弯折以形成弯折部(221),所述第一连接臂(41)吊挂于所述弯折部(2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助力机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支架本体(21)包括第一动本体部(211)、第二动本体部(21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动本体部(211)、所述第二动本体部(212)的动本体连接部(213),所述第二连接结构(20)设置在所述第一动本体部(211)上,所述动支架支臂(22)与所述第二动本体部(212)相连,且所述卷簧(4)位于所述第二动本体部(212)的一侧,所述第一动本体部(211)位于所述第二动本体部(212)的背离所述卷簧(4)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助力机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簧轴(3)的端部上开设有沿径向贯通的贯通凹槽(331),所述第二连接臂(42)插接在所述贯通凹槽(331)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支撑助力机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簧轴(3)穿设所述定支架(1)与所述动支架(2),所述动支架(2)适于绕所述卷簧轴(3)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撑助力机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支架(1)上开设有第一轴孔(11),所述动支架(2)上开设有第二轴孔(23),所述卷簧轴(3)包括轴本体部(31)、限位凸边(32)和卷簧限位部(33),所述轴本体部(31)穿设所述第一轴孔(11)和所述第二轴孔(23),所述限位凸边(32)与所述轴本体部(31)相连,所述限位凸边(32)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一轴孔(11)和所述第二轴孔(23)的孔径,所述卷簧限位部(33)连接所述限位凸边(32)的背离所述轴本体部(31)的一侧,所述贯通凹槽(331)开设在所述卷簧限位部(33)上。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助力机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部(40)的螺旋圈数不小于3圈。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部件(5)、第二部件(6)以及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撑助力机构(100),所述第一部件(5)与所述第二部件(6)的连接处设有铰链,所述支撑助力机构(100)设置在所述铰链(7)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5)为车身,所述第二部件(6)为发动机机舱盖或上掀门或后备箱盖。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助力机构(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助力机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簧(4)包括螺旋部(40)、第一连接臂(41)和第二连接臂(42),所述螺旋部(40)构造为盘状螺旋形,所述第一连接臂(41)与所述螺旋部(40)的外端(401)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臂(42)与所述螺旋部(40)的内端(402)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臂(41)止抵于所述动支架(2),所述第二连接臂(42)止抵于所述卷簧轴(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助力机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支架(2)包括动支架本体(21)和动支架支臂(22),所述动支架支臂(22)的一端与所述动支架本体(21)相连,所述动支架支臂(22)的另一端与所述动支架本体(21)分离开且弯折以形成弯折部(221),所述第一连接臂(41)吊挂于所述弯折部(2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助力机构(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支架本体(21)包括第一动本体部(211)、第二动本体部(21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动本体部(211)、所述第二动本体部(212)的动本体连接部(213),所述第二连接结构(20)设置在所述第一动本体部(211)上,所述动支架支臂(22)与所述第二动本体部(212)相连,且所述卷簧(4)位于所述第二动本体部(212)的一侧,所述第一动本体部(211)位于所述第二动本体部(212)的背离所述卷簧(4)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助力机构(100),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文华王敏英郎凯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