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缓冲减震的储能式动力电池配合系统技术方案_技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常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缓冲减震的储能式动力电池配合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581232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06 23: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池安装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缓冲减震的储能式动力电池配合系统。中心机构包括动力电池组、放置隔板、外接箱体;循环机构,包括传温组件、传温组件两侧的溶液单元、传温组件另一端的传输单元;配合机构包括固定设置于动力电池组和放置隔板之间的辅助腔室、辅助腔室中心的插入口、位于插入口内壁的限位斜块、限位斜块下方的膨胀气囊。本发明专利技术中循环机构采用了相变储能换热器,结构更为简单,免去对气泡泵的额外加热工序,通过热循环将动力电池组的温度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延长了动力电池组的使用寿命,膨胀气囊提供有效的缓冲作用,限位斜块确保动力电池组被卡接稳固的同时,防止膨胀气囊跑气收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安装,尤其是一种缓冲减震的储能式动力电池配合系统


技术介绍

1、现有锂离子电池被广泛运用在新型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中,的循环寿命、降解速度、安全性和可靠性受到工作温度的强烈影响,理想工作范围是20到40摄氏度。过高的温度会显著降低电池的容量,破坏电极材料的纳米结构和晶体结构性能,从而缩短电池寿命。由于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遇到复杂或不平的地形路段容易产生大的颠簸和震动,动力电池组在此环境中容易存在颠簸与磕碰导致动力电池组受到磨损,从物理层面上降低了动力电池组的使用寿命。

2、然而在严寒气温环境下,电池温度会过低,内部电解液会变得更粘稠,电解液的导电性会变差,电荷传递速度会变慢,导致锂离子扩散速率下降。这将降低电池的整体能量和功率,特别是电池的放电容量,危及电池的安全,甚至导致车辆趴窝无法正常运转。

3、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提供有效缓冲,通过热循环有效控制电池温度,防止电池温度过高或过低影响车辆运行的储能式动力电池配合系统来满足现有环境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1、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专利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2、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遇到复杂或不平的地形路段容易产生大的颠簸和震动,动力电池组在此环境中容易存在颠簸与磕碰导致动力电池组受到磨损,动力电池组需要被控制在合适的温度区间内方可高效运行的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

3、因此,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设计一种需要一种能够提供有效缓冲,通过热循环有效控制电池温度,防止电池温度过高或过低影响车辆运行的储能式动力电池配合系统来满足现有环境的需要。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缓冲减震的储能式动力电池配合系统,包括,

5、中心机构,包括动力电池组、固定设置在所述动力电池组底部的放置隔板、安装在所述动力电池组和放置隔板外部的外接箱体;

6、循环机构,包括位于所述放置隔板下方并与所述动力电池组贴合的传温组件、贯通连接于所述传温组件两侧的溶液单元、连接于所述传温组件另一端的传输单元;

7、以及配合机构,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动力电池组和所述放置隔板之间的辅助腔室、开设在所述辅助腔室中心的插入口、位于所述插入口内壁的限位斜块、设置于所述限位斜块下方的膨胀气囊。

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传温组件包含上温控板和下温控板,导热硅胶被固定设置在所述溶液单元与所述上温控板之间,所述溶液单元与所述上温控板之间设置有排放泵,所述排放泵与所述上温控板一侧贯通连接。

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下温控板一侧分别连接有循环主管与循环副管,所述循环主管上固定连接有1号阀、2号阀、3号阀和4号阀,所述3号阀和4号阀之间连接有冷凝单元,所述1号阀和2号阀之间连接有相变储能换热器。

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2号阀和4号阀另一端连接有气泡泵,所述气泡泵另一端与所述循环副管固定贯通连接。

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膨胀气囊另一侧贯通连接有输气通道,所述限位斜块背部固定设置有配合模块,所述配合模块一端固定连接有伸缩气塞,所述伸缩气塞沿所述输气通道内壁滑动。

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输气通道两侧固定安装有弹性伸缩杆,所述弹性伸缩杆另一端和所述配合模块固定连接,所述输气通道顶部固定设置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顶部开设有排气孔,所述出气管顶部位于所述辅助腔室外壁。

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出气管外壁旋转套设有封闭管,所述封闭管顶部开设有封闭槽,所述封闭管外壁固定开设有螺旋槽,所述封闭管顶部位于所述辅助腔室外壁。

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限位斜块中心设置有回弹压块,所述回弹压块另一端伸入所述配合模块并与所述配合模块内壁弹性连接,所述配合模块顶部开设有升降槽,所述升降槽内滑动设置有推杆,所述推杆另一端伸入所述配合模块内。

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配合夹板位于所述升降槽上方,所述配合夹板顶部固定设置有回弹杆,所述回弹杆与所述辅助腔室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配合夹板两端固定设置有配合球,所述配合球与所述螺旋槽内壁贴合。

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改进,所述动力电池组两侧固定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壁固定设置有启动块,所述启动块与所述回弹压块对应,所述动力电池组表面固定有辅助把手,所述辅助把手另一侧伸入所述限位槽内。

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循环机构采用了相变储能换热器,结构更为简单,免去对气泡泵的额外加热工序,通过热循环将动力电池组的温度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延长了动力电池组的使用寿命,膨胀气囊提供有效的缓冲作用,楔块和动力电池组联动在确保动力电池组被卡接稳固的同时,防止膨胀气囊跑气收缩。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缓冲减震的储能式动力电池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减震的储能式动力电池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温组件(201)包含上温控板(201a)和下温控板(201b),导热硅胶(201c)被固定设置在所述溶液单元(202)与所述上温控板(201a)之间,所述溶液单元(202)与所述上温控板(201a)之间设置有排放泵(202a),所述排放泵(202a)与所述上温控板(201a)一侧贯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减震的储能式动力电池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温控板(201b)一侧分别连接有循环主管(203a)与循环副管(203b),所述循环主管(203a)上固定连接有1号阀(203a-1)、2号阀(203a-2)、3号阀(203a-3)和4号阀(203a-4),所述3号阀(203a-3)和4号阀(203a-4)之间连接有冷凝单元(204),所述1号阀(203a-1)和2号阀(203a-2)之间连接有相变储能换热器(20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减震的储能式动力电池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2号阀(203a-2)和4号阀(203a-4)另一端连接有气泡泵(206),所述气泡泵(206)另一端与所述循环副管(203b)固定贯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冲减震的储能式动力电池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气囊(304)另一侧贯通连接有输气通道(304a),所述限位斜块(303)背部固定设置有配合模块(303a),所述配合模块(303a)一端固定连接有伸缩气塞(303a-1),所述伸缩气塞(303a-1)沿所述输气通道(304a)内壁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缓冲减震的储能式动力电池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气通道(304a)两侧固定安装有弹性伸缩杆(304a-1),所述弹性伸缩杆(304a-1)另一端和所述配合模块(303a)固定连接,所述输气通道(304a)顶部固定设置有出气管(305),所述出气管(305)顶部开设有排气孔(305a),所述出气管(305)顶部位于所述辅助腔室(301)外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缓冲减震的储能式动力电池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305)外壁旋转套设有封闭管(306),所述封闭管(306)顶部开设有封闭槽(306a),所述封闭管(306)外壁固定开设有螺旋槽(306b),所述封闭管(306)顶部位于所述辅助腔室(301)外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缓冲减震的储能式动力电池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斜块(303)中心设置有回弹压块(307),所述回弹压块(307)另一端伸入所述配合模块(303a)并与所述配合模块(303a)内壁弹性连接,所述配合模块(303a)顶部开设有升降槽(303b),所述升降槽(303b)内滑动设置有推杆(303b-1),所述推杆(303b-1)另一端伸入所述配合模块(303a)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缓冲减震的储能式动力电池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配合夹板(308)位于所述升降槽(303b)上方,所述配合夹板(308)顶部固定设置有回弹杆(308a),所述回弹杆(308a)与所述辅助腔室(301)内壁固定连接,所述配合夹板(308)两端固定设置有配合球(308b),所述配合球(308b)与所述螺旋槽(306b)内壁贴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缓冲减震的储能式动力电池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组(101)两侧固定开设有限位槽(101a),所述限位槽(101a)内壁固定设置有启动块(101a-1),所述启动块(101a-1)与所述回弹压块(307)对应,所述动力电池组(101)表面固定有辅助把手(101b),所述辅助把手(101b)另一侧伸入所述限位槽(101a)内。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缓冲减震的储能式动力电池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减震的储能式动力电池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温组件(201)包含上温控板(201a)和下温控板(201b),导热硅胶(201c)被固定设置在所述溶液单元(202)与所述上温控板(201a)之间,所述溶液单元(202)与所述上温控板(201a)之间设置有排放泵(202a),所述排放泵(202a)与所述上温控板(201a)一侧贯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减震的储能式动力电池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温控板(201b)一侧分别连接有循环主管(203a)与循环副管(203b),所述循环主管(203a)上固定连接有1号阀(203a-1)、2号阀(203a-2)、3号阀(203a-3)和4号阀(203a-4),所述3号阀(203a-3)和4号阀(203a-4)之间连接有冷凝单元(204),所述1号阀(203a-1)和2号阀(203a-2)之间连接有相变储能换热器(20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缓冲减震的储能式动力电池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2号阀(203a-2)和4号阀(203a-4)另一端连接有气泡泵(206),所述气泡泵(206)另一端与所述循环副管(203b)固定贯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缓冲减震的储能式动力电池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膨胀气囊(304)另一侧贯通连接有输气通道(304a),所述限位斜块(303)背部固定设置有配合模块(303a),所述配合模块(303a)一端固定连接有伸缩气塞(303a-1),所述伸缩气塞(303a-1)沿所述输气通道(304a)内壁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缓冲减震的储能式动力电池配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气通道(304a)两侧固定安装有弹性伸缩杆(304a-1),所述弹性伸缩杆(304a-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憬周年勇刘开鸣冷蘇峻刘吉祥王飞飞刘梁辉储杨洋李佳春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