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微电解-植物-微纳米曝气耦合体系修复黑臭水体工艺制造技术_技高网

微电解-植物-微纳米曝气耦合体系修复黑臭水体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576420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06 23: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微电解‑植物‑微纳米曝气耦合体系修复黑臭水体工艺,属于河道黑臭水体修复工艺技术领域,该工艺通过利用水生植物吸收、吸附污染水体中的N、P等营养物质、利用铁碳微电解填料的微电解作用,以及微纳米曝气装置向水体内曝气能够高效净化水体,微纳米曝气具有充氧能力强,提高了黑臭水体的充氧及转移效率,增加了黑臭水体中的溶解氧水平及微生物的活力,从而提高了黑臭水体的治理效率和治理效果,长效降解河道水体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河道黑臭水体修复工艺,特别是涉及微电解-植物-微纳米曝气耦合体系修复黑臭水体工艺,属于河道黑臭水体修复工艺。


技术介绍

1、黑臭水体是指因过量纳污、超出其水环境容量而导致变黑、发臭,通常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v类水质标准,溶解氧小于2.0mg/l。多位于人口密集、污染负荷强度大、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区域,主要包括城市建成区、城乡结合部、县城及中心镇等区域内水体。

2、黑臭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大致可分为物理结构、化学结构、生物群落构建、水质生态净化4个方面,物理结构主要包括微地形改造、护岸营造、断面修复,在传统治理黑臭水体技术中,基于物理结构的修复技术一般需要修建构筑物或借助设备,从而造成建设费用较高;化学结构主要包括投加絮凝剂、重金属固定剂、氧化剂;基于h化学结构的修复技术一般需要投加大量的药剂,尽管效果显著,但会带来二次污染,生物群落构建主要包括微生物菌剂投加,但目前常见的生物修复技术存在净化效果有限、处理效率低以及管理养护强度大等问题。生态水质净化主要采用种植植物、生态浮岛、增殖放流修复方法,缺点是修复周期长、不适宜对高污染水体的修复。

3、近年来,现有的单一黑臭/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技术中存在的治理效果不理想、成本过高、产生二次污染、治理效果难以保证长期性问题,为此设计一种多方法多原理集合的微电解-植物-微纳米曝气耦合体系修复黑臭水体工艺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微电解-植物-微纳米曝气耦合体系修复黑臭水体工艺。

2、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3、微电解-植物-微纳米曝气耦合体系修复黑臭水体工艺,包括吊机部,并通过吊机部吊有固定组件、进水组件、气泡发生组件;

4、气泵、进水组件、气泡发生组件相互连接,气泡发生组件向污染水体喷射高速微纳米气泡射流;

5、在水底部通过托板安装有沉水植物组;

6、在水上通过浮床设置有挺水植物组。

7、优选的,所述沉水植物组包括沉水植物、定植篮;

8、托板的顶部设置多组定植篮,并在定植篮上种植有沉水植物。

9、优选的,托板的顶部四角处连接有固定架,该固定架通过浮球连接。

10、优选的,沉水植物组还包括将沉水植物根部包裹的第一防漏袋,该第一防漏袋与沉水植物根部之间填充有第一铁碳填料,土工布与第一防漏袋之间填充有第一陶粒。

11、优选的,挺水植物组包括挺水植物、第二防漏袋、第二铁碳填料、第二陶粒和种植篮;

12、挺水植物的根部包裹有第二防漏袋,并在第二防漏袋内填充有第二陶粒,在种植篮与第二防漏袋之间填充有第二陶粒。

13、种植篮、定植篮内还可以填充有能够对黑臭水体进行净化和修复的微生物,微生物可以为cod降解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聚磷细菌中一种或两种以上。

14、可选地,微生物为cod降解细菌,可以利用有机物为其能量来源,分解有机物从而产生一些中间产物,部分细菌还利用中间产物进行细胞呼吸,将其氧化为无机物。

15、可选地,微生物为硝化细菌,硝化细菌将氨氧化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16、可选地,微生物为反硝化细菌,反硝化菌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并进一步把亚硝酸盐还原为无害的氮。

17、可选地,微生物为聚磷细菌,细菌从污水中吸收磷素,以多聚磷酸盐的形式积累于细胞内,作为储存物质通过排放大量富磷污泥而达到从污水中除磷的目的。

18、除了上述细菌外,植物乳杆菌、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微生物也可以填充至种植篮、定植篮中。

19、优选的,浮床上设置多组种植篮,且不同浮床之间通过尼龙扎绳连接,浮床的边部开设有多组小孔。

20、优选的,吊机部包括吊装固定底座、安装板、吊机、吊杆、吊绳;

21、岸边安装有吊装固定底座,并在吊装固定底座上安装有安装板,该安装板上安装有吊机,且安装板上设置有吊杆,吊杆的输出部连接吊绳,该吊绳吊动固定组件。

22、优选的,气泵、进水组件、气泡发生组件相互连接,气泡发生组件向污染水体喷射高速微纳米气泡射流;

23、优选的,沉水植物为狐尾藻、光叶眼子菜、黑藻、苦草、小茨藻、茨藻、金鱼藻、狸藻、马来眼子菜、角果藻、杉叶藻、水车前、水毛茛、伊乐藻、菹草中一种或两种以上。

24、优选的,挺水植物为香根草、旱伞草、梭鱼草、石菖蒲、千屈菜、再力花、金钱草、灯心草、观音草、空心菜、马兰花、纸莎草、水生美人蕉中一种或两种以上。

25、优选的,第一铁碳填料和第二铁碳填料为多元金属合金融合催化剂经高温烧结而成;

26、第一铁碳填料和第二铁碳填料的粒径为2~8mm;

27、第一铁碳填料和第二铁碳填料的孔隙率为40%~60%。铁碳微电解填料的比重为1.3~1.6t/m3;

28、第一铁碳填料和第二铁碳填料分别与第一陶粒和第二陶粒之间的质量比为1:3~1:20。

2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

3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微电解-植物-微纳米曝气耦合体系修复黑臭水体工艺,该工艺通过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中有害物质的吸收、吸附作用、利用铁碳微电解填料的微电解作用,以及微纳米曝气装置向水体内曝气能够高效净化水体,微纳米曝气具有充氧能力强,提高了黑臭水体的充氧效率,提升充氧动力效率,增加了黑臭水体中的微生物的活力,从而提高了黑臭水体的治理效率和治理效果,长效降解河道水体污染。

31、具体有本专利技术可实现河道臭味2~4天快速降低,河道色度2~4天显著降低,14~30天无明显气味,水体实现透明,透明度明显上升,能达到30~75cm,cod去除率达80%以上,氨氮去除率达95%以上,总磷去除率达90%以上,溶解氧3mg/l以上,水质达地表水ⅳ类水标准,水生态系统恢复,水体微生物种类增加,水体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有了显著提高,主要优势菌门是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和firmicutes,主要优势菌属为diaphorobacter、escherichia-shigella和pseudomonas,且出现浮游动物(如水瘙类),微生物群落演化更适宜降解有机物、脱氮除磷,水生态系统恢复,水体修复后六个月未有黑臭反复,效果且不受季节与可利用碳源不足影响。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微电解-植物-微纳米曝气耦合体系修复黑臭水体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吊机部,并通过吊机部吊有进水组件(14);进水组件(14)上有过滤网,对水体进行过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电解-植物-微纳米曝气耦合体系修复黑臭水体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水植物组包括沉水植物(9)、定植篮(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电解-植物-微纳米曝气耦合体系修复黑臭水体工艺,其特征在于:托板(10)的顶部四角处连接有固定架(16),该固定架(16)通过浮球(15)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电解-植物-微纳米曝气耦合体系修复黑臭水体工艺,其特征在于:沉水植物组还包括将沉水植物(9)根部包裹的第一防漏袋(17),该第一防漏袋(17)与沉水植物(9)根部之间填充有第一铁碳填料(18),土工布(20)与第一防漏袋(17)之间填充有第一陶粒(1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电解-植物-微纳米曝气耦合体系修复黑臭水体工艺,其特征在于:挺水植物组包括挺水植物(6)、第二防漏袋(21)、第二铁碳填料(22)、第二陶粒(23)和种植篮(8);p>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微电解-植物-微纳米曝气耦合体系修复黑臭水体工艺,其特征在于:浮床(7)上设置多组种植篮(8),且不同浮床(7)之间通过尼龙扎绳(24)连接,浮床(7)的边部开设有多组小孔(2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电解-植物-微纳米曝气耦合体系修复黑臭水体工艺,其特征在于:吊机部包括吊装固定底座(3)、安装板(2)、吊机(1)、吊杆(4)、吊绳(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微电解-植物-微纳米曝气耦合体系修复黑臭水体工艺,其特征在于:沉水植物(9)为狐尾藻、光叶眼子菜、黑藻、苦草、小茨藻、茨藻、金鱼藻、狸藻、马来眼子菜、角果藻、杉叶藻、水车前、水毛茛、伊乐藻、菹草中一种或两种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电解-植物-微纳米曝气耦合体系修复黑臭水体工艺,其特征在于:第一铁碳填料(18)和第二铁碳填料(22)为多元金属合金融合催化剂经高温烧结而成;

...

【技术特征摘要】

1.微电解-植物-微纳米曝气耦合体系修复黑臭水体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吊机部,并通过吊机部吊有进水组件(14);进水组件(14)上有过滤网,对水体进行过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电解-植物-微纳米曝气耦合体系修复黑臭水体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水植物组包括沉水植物(9)、定植篮(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电解-植物-微纳米曝气耦合体系修复黑臭水体工艺,其特征在于:托板(10)的顶部四角处连接有固定架(16),该固定架(16)通过浮球(15)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电解-植物-微纳米曝气耦合体系修复黑臭水体工艺,其特征在于:沉水植物组还包括将沉水植物(9)根部包裹的第一防漏袋(17),该第一防漏袋(17)与沉水植物(9)根部之间填充有第一铁碳填料(18),土工布(20)与第一防漏袋(17)之间填充有第一陶粒(1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微电解-植物-微纳米曝气耦合体系修复黑臭水体工艺,其特征在于:挺水植物组包括挺水植物(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宪灿方伟刘畅刘立黎京士赖后伟谌建宇骆其金
申请(专利权)人: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应急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