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括第1齿轮与齿数比第1齿轮多的第2齿轮的齿轮副。在本专利技术及本说明书中,“互相啮合的齿的啮合线”是指相当于互相啮合的齿的接触点(啮合点)的移动轨迹的线段。此外,“共享啮合线”是指上述接触点在啮合起点至终点为止的过程中,在一条连续的啮合线上连续移动,例如,指不会发生啮合线分岔(即互相啮合的齿在2点以上同时接触)的情况或不连续(即接触中断)的情况。此外,“啮合线长度”是指从啮合线的啮合起点算起的线段的长度。此外,在本说明书中,“相对曲率”定义为互相啮合的齿的接触点上的一个齿的齿形曲线的曲率与另一个齿的齿形曲线的曲率的和,该相对曲率越小,则越有接触点上的接触应力降低而齿面强度增高的倾向。此外,该相对曲率越大,则越有啮合长度延长而啮合率提高的倾向。即关于相对曲率,齿面强度与啮合率为相反的关系。
技术介绍
1、以往,已知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技术,当确定齿轮副中的各齿轮的齿形曲线时,例如为了降低互相啮合的齿的接触点(啮合点)上的接触应力,而在特定形态的过渡区将齿根侧的凹部与齿顶侧的凸部之间连接。
2、现有技术文献
3、专利文献
4、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42939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2、不过,在专利文献1的齿轮副中,当确定齿形曲线时,没有考虑如何确定压力角,此外,关于该齿轮副是否共享啮合线也不明确。因此,不能说在使该齿轮副顺滑地啮合且提高各齿的强度方面下了很多工夫。
3、另外,
4、本专利技术是有鉴于该情形而完成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一举解决上述问题的齿轮副。
5、解决问题的方法
6、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齿轮副,其第一特征在于,第1齿轮和齿数比所述第1齿轮多的第2齿轮共享互相啮合的齿的啮合线,所述啮合线的至少一部分包括压力角不固定的区域,从所述啮合线上的节点至所述第1齿轮的齿顶侧的端点为止的区间的压力角单调递减,所述第1、第2齿轮的齿形曲线中,从所述啮合线上的节点至所述第1齿轮的齿顶侧的端点为止的区间的相对曲率为从所述节点至所述第1齿轮的齿根侧的端点为止的区间的相对曲率的最大值以下。
7、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特征在于,在第一特征的基础上,从所述啮合线上的节点至所述第1齿轮的齿根侧的端点为止的区间的压力角广义单调递增。
8、此外,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齿轮副,其第三特征在于,第1齿轮和齿数比所述第1齿轮多的第2齿轮共享互相啮合的齿的啮合线,所述啮合线的至少一部分包括压力角不固定的区域,从所述啮合线上的节点至所述第1齿轮的齿顶侧的端点为止的区间的压力角固定,并且从所述啮合线上的节点至所述第1齿轮的齿根侧的端点为止的区间的压力角单调递增,所述第1、第2齿轮的齿形曲线中,从所述啮合线上的节点至所述第1齿轮的齿顶侧的端点为止的区间的相对曲率为从所述节点至所述第1齿轮的齿根侧的端点为止的区间的相对曲率的最大值以下。
9、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第四特征在于,在第一特征~第三特征中的任意一个特征的基础上,在整条所述啮合线上,利用啮合线长度将齿形曲线的曲率进行微分而得到的值始终在变动。
10、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五特征在于,在第一特征~第四特征中的任意一个特征的基础上,在整条所述啮合线上,压力角大于0度。
11、此外,本专利技术的第六特征在于,在第一特征~第五特征中的任意一个特征的基础上,所述第1、第2齿轮为锻造成形的伞齿轮。
12、专利技术的效果
13、根据本专利技术,在由第1齿轮和齿数比第1齿轮多的第2齿轮构成的齿轮副中,由于互相啮合的齿共享啮合线,因此第1、第2齿轮能够实现平滑啮合。而且,由于啮合线的至少一部分包括压力角不固定的区域,因此如上所述,可共享啮合线,并且能够与该啮合线建立关联而将两齿轮的压力角设定为各种变化模式,从而能够实现与该设定相应的所需特性(例如齿面强度)与平滑啮合的兼顾。
14、此外,根据第一特征,在从啮合线上的节点至第1齿轮的齿顶侧的端点为止的区间中,压力角单调递减,第1、第2齿轮的齿形曲线中,啮合线上的节点至第1齿轮的齿顶侧的端点为止的区间的相对曲率为节点至第1齿轮的齿根侧的端点为止的区间的相对曲率的最大值以下。也就是说,如果为压力角在整条啮合线上固定的齿轮(例如渐开线齿轮),则齿顶侧的齿面强度与齿根侧相比有剩余,据此通过减小齿顶侧的压力角(从而增加相对曲率),能够利用齿顶侧的齿面强度的剩余量来提高啮合率。此外,如第一特征那样,通过使齿顶侧的相对曲率为齿根侧的相对曲率的最大值以下,可使齿顶侧的齿面强度不会过低(即确保齿顶侧的齿面强度为齿根侧以上)。由此,能够确保齿顶侧所需的齿面强度,并且兼顾地提高啮合率。尤其是如第一特征那样,通过定义负载负担比大齿数齿轮(即第2齿轮)大的小齿数齿轮(即第1齿轮)的压力角,能够有效地提高强度。
15、此外,根据第二特征,由于在从啮合线上的节点至第1齿轮的齿根侧的端点为止的区间中,压力角广义单调递增,因此在第1齿轮的齿根侧能够减小相对曲率从而能够提高齿面强度。而且,通过在齿根侧,齿形曲线接近负的曲率或者成为负的曲率,齿形向齿根扩宽,因此能够提高弯曲强度。因此,尤其是能够有效地增大负载负担大的小齿数齿轮(即第1齿轮)的齿根侧的强度。
16、此外,根据第三特征,在从啮合线上的节点至第1齿轮的齿顶侧的端点为止的区间中,压力角固定,并且从啮合线上的节点至第1齿轮的齿根侧的端点为止的区间中,压力角单调递增,第1、第2齿轮的齿形曲线中,啮合线上的节点至第1齿轮的齿顶侧的端点为止的区间的相对曲率为节点至第1齿轮的齿根侧的端点为止的区间的相对曲率的最大值以下。也就是说,可利用压力角的单调递增(因此相对曲率减少)提高负载负担大的小齿数齿轮(即第1齿轮)的齿根侧的强度,并且通过在齿顶侧的区间中使压力角固定,能够提高啮合率。此外,通过使齿顶侧的相对曲率为齿根侧的相对曲率的最大值以下,可使齿顶侧的齿面强度不低于齿根侧(即确保齿顶侧的齿面强度为齿根侧以上)。由此,能够确保齿根侧及齿顶侧所需的齿面强度,且兼顾地提高啮合率。
17、此外,根据第四特征,由于在整条啮合线上,利用啮合线长度将齿形曲线的曲率进行微分而得到的值始终在变动,因此互相啮合的齿的接触点上的相对曲率也在啮合中始终变动。由此,通过将齿形曲线设定为伴随啮合齿数变动的齿面的啮合刚性缓和地变化(例如减小1个齿啮合区域的相对曲率,而增大2个齿啮合区域的相对曲率),而能够利用由赫兹接触引起的齿面的变形来抵消啮合刚性变化,从而实现整个齿面中的啮合刚性的均匀化。
18、此外,根据第五特征,由于在整条啮合线上,压力角大于0度,因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齿轮副,其中,第1齿轮(G1)和齿数比所述第1齿轮(G1)多的第2齿轮(G2)共享互相啮合的齿的啮合线(L),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轮副,其特征在于,
3.一种齿轮副,其中,第1齿轮(G1)和齿数比所述第1齿轮(G1)多的第2齿轮(G2)共享互相啮合的齿的啮合线(L),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齿轮副,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齿轮副,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齿轮副,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1.一种齿轮副,其中,第1齿轮(g1)和齿数比所述第1齿轮(g1)多的第2齿轮(g2)共享互相啮合的齿的啮合线(l),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轮副,其特征在于,
3.一种齿轮副,其中,第1齿轮(g1)和齿数比所述第1齿轮(g1)多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加藤士龙,松冈慎弥,
申请(专利权)人:武藏精密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