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惰气、抽采管路和“三带”测定套管共用转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574151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06 23:52
一种注惰气、抽采管路和“三带”测定套管共用转换装置,涉及煤矿防灭火技术领域,包括位于工作面采空区内的转换装置A和位于工作面进回巷巷道内的转换装置B,转换装置A包括AⅠ管段,其一端连接注惰气管路或抽采管路,另一端为注入气体或抽出的通气单元,AⅠ管段的中部连接第一竖直管段,转换装置B包括端部与注惰气管路或抽采管路连接的BⅠ管段,BⅠ管段的中部连接第二竖直管段。本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单独铺设套管,达到套管和注惰气、抽采管道共用的目的,节省了铺设套管物料的投入,减少了人工投入,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缩短“三带”的测定时间,节省测定费用,不耽误工作面采空区注惰气和抽采的情况下,对束管进行了有效的防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煤矿防灭火,具体为一种注惰气、抽采管路和“三带”测定套管共用转换装置


技术介绍

1、根据《煤矿防灭火细则》规定,(易)自然发火矿井采煤工作面采空区采用惰性气体防火时,释放口的位置应当根据惰性气体的扩散半径、工作面参数及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散热带、氧化带和窒息带)分布规律确定,释放口应当保持在采空区的氧化带内,为明确采空区“三带”分布范围,需进行科学测定,具体为在工作面进、回风隅角向采空区内埋设束管,通过束管抽取采空区气样进行分析,根据分析气体成分(氧气)浓度变化梯度来界定“三带”分布范围。

2、一般测定工作按工作面回采60m-100m进行,由于测定周期时间长,工作面回采期间采空区条件状况差,为防护埋进老塘里的束管减少挤压、顶板塌落等物理损坏,保证“三带”测定工作可持续进行和测定数据准确性,需对束管安设套管进行防护。

3、单独铺设套管的过程中,需投入大量的物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在“三带”测定期间套管进行日常维护和检修时还需要投入人工成本,采空区“三带”测定周期长,测定费用与测定周期有关,在“三带”测定期间需要花费时间定期日常维护和检修,从而导致测定周期延长,随之测定费用也会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需投入大量成本和测定费用增加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注惰气、抽采管路和“三带”测定套管共用转换装置,该转换装置包括位于工作面采空区内的转换装置a和位于工作面进回巷巷道内的转换装置b,实现套管和管路共用的目的,节省了大量的物料投入,人工投入,同时还节省了“三带”测定费用。

2、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注惰气、抽采管路和“三带”测定套管共用转换装置,该转换装置连接在注惰气管路或抽采管路上,包括位于工作面采空区内的转换装置a和位于工作面进回巷巷道内的转换装置b,所述转换装置a包括aⅰ管段,其一端连接注惰气管路或抽采管路,另一端为注入气体或抽出的通气单元,所述aⅰ管段的中部设置第一竖直管段,采样用的束管位于第一竖直管段内,并由第一竖直管段内部的填充体将束管固定,填充体将第一竖直管段分成三个区,即上部具有空腔的采集区、中部的填充区和下部具有空腔的引导区,所述采集区与工作面连通,且束管的端部处于采集区内;所述转换装置b包括连入注惰气管路或抽采管路的bⅰ管段,所述bⅰ管段的中部设置内部具有填充体的第二竖直管段,采样用的束管位于第二竖直管段内部,并通过填充体固定,束管的端部从第二竖直管段的顶端向外伸出。

3、作为上述用于注惰气、抽采管路和“三带”测定套管共用转换装置的一种优化方案,所述转换装置a的通气单元为u型状管道,包括中部与aⅰ管段连通的直管aⅶ管段,aⅶ管段的两端在竖直方向设置aⅴ管段和aⅵ管段,且aⅴ管段和aⅵ管段均顶端封闭,aⅴ管段的侧壁有第一通气区,aⅵ管段的侧壁有第二通气区。

4、作为上述用于注惰气、抽采管路和“三带”测定套管共用转换装置的另一种优化方案,所述第一竖直管段在竖直方向的高度大于aⅴ管段和aⅵ管段的高度。

5、作为上述用于注惰气、抽采管路和“三带”测定套管共用转换装置的另一种优化方案,所述aⅴ管段的顶端连接直径大于aⅴ管段外径的第一堵盘,aⅵ管段的顶端连接直径大于aⅵ管段外径的第二堵盘,且第二堵盘的上表面加设第一吊环。

6、作为上述用于注惰气、抽采管路和“三带”测定套管共用转换装置的另一种优化方案,所述aⅴ管段的高度小于aⅵ管段在竖直方向的高度。

7、作为上述用于注惰气、抽采管路和“三带”测定套管共用转换装置的另一种优化方案,所述转换装置a的第一竖直管段包括沿竖直方向从下至上依次连接的aⅱ管段、aⅲ管段和aⅳ管段,所述aⅱ管段形成引导区,所述填充体位于aⅲ管段的内部,aⅳ管段的顶端封闭形成采集区,且采集区侧壁有第三通气区,束管的端部位于采集区,其通过第三通气区与外界连通。

8、作为上述用于注惰气、抽采管路和“三带”测定套管共用转换装置的另一种优化方案,所述aⅳ管段的顶端连接直径大于aⅳ管段外径的第三堵盘,且第三堵盘上表面加设有第二吊环。

9、作为上述用于注惰气、抽采管路和“三带”测定套管共用转换装置的另一种优化方案,所述第二竖直管段沿竖直方向从下至上包括直管bⅱ管段和直管bⅲ管段,所述bⅲ管段内部空腔用填充体填充将束管固定,且其顶端封闭,束管的端部贯穿顶端伸出到外部。

10、作为上述用于注惰气、抽采管路和“三带”测定套管共用转换装置的另一种优化方案,所述bⅲ管段的顶端连接直径大于bⅲ管段外径的第四堵盘,穿设在bⅲ管段内的束管贯穿第四堵盘,且通过第四堵盘上表面设置的缩管与外连通。

11、作为上述用于注惰气、抽采管路和“三带”测定套管共用转换装置的另一种优化方案,所述转换装置b有两个,一个设置在距进回风隅角30m位置的注惰气管路或抽采管路上,另一个设置在距进回风隅角60m位置的注惰气管路或抽采管路上。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3、1)本技术通过在注惰气、抽采管路两端加装转换装置a和转换装置b,使进回风隅角向采空区埋设的束管不再单独铺设套管,达到套管和注惰气、抽采管道共用的目的,节省了铺设套管物料的投入和人工的投入,减少了日常的维护和检修的人工投入,降低了日常维护量,提高了工作效率,由于采空区“三带”的测定费用与测定周期有关,测定期间日常套管的维护和检修的时间节省了,有效缩短的测定周期的时间,随之减少测定费用,在不耽误工作面采空区注惰气和抽采的情况下,对束管进行了有效防护;

14、2)本技术通过转换装置a的第一竖直段沿竖直方向从下至上依次法兰连接aⅱ管段、aⅲ管段和aⅳ管段,aⅱ管段形成引导区,aⅳ管段形成采集区,aⅲ管段形成填充区,其内部由填充体填充,将第一竖直管段内的束管固定,这样填充更方便快捷,填充体的量也比较容易控制,防止填充不当造成aⅳ管侧壁的通气区和束管端部的堵塞;

15、3)本技术转换装置a的采集单元设置成u型状管道,其竖直段的顶端封闭,侧壁开设通气孔,两个竖直段在竖直方向的高度位置错开,达到注入采空区的惰气分布扩散更均匀的效果,有效减少惰化空白带,使惰化效果更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注惰气、抽采管路和“三带”测定套管共用转换装置,该转换装置连接在注惰气管路或抽采管路(18)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工作面采空区内的转换装置A和位于工作面进回巷巷道内的转换装置B,所述转换装置A包括AⅠ管段(1),其一端连接注惰气管路或抽采管路(18),另一端为注入气体或抽出的通气单元,所述AⅠ管段(1)的中部设置第一竖直管段,采样用的束管位于第一竖直管段内,并由第一竖直管段内部的填充体将束管固定,填充体将第一竖直管段分成三个区,即上部具有空腔的采集区、中部的填充区和下部具有空腔的引导区,所述采集区与工作面连通,且束管的端部处于采集区内;所述转换装置B包括连入注惰气管路或抽采管路(18)的BⅠ管段(8),所述BⅠ管段(8)的中部设置内部具有填充体的第二竖直管段,采样用的束管位于第二竖直管段内部,并通过填充体固定,束管的端部从第二竖直管段的顶端向外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惰气、抽采管路和“三带”测定套管共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装置A的通气单元为U型状管道,包括中部与AⅠ管段(1)连通的直管AⅦ管段(7),AⅦ管段(7)的两端在竖直方向设置AⅤ管段(5)和AⅥ管段(6),且AⅤ管段(5)和AⅥ管段(6)均顶端封闭,AⅤ管段(5)的侧壁有第一通气区(501),AⅥ管段(6)的侧壁有第二通气区(6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注惰气、抽采管路和“三带”测定套管共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直管段在竖直方向的高度大于AⅤ管段(5)和AⅥ管段(6)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注惰气、抽采管路和“三带”测定套管共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AⅤ管段(5)的顶端连接直径大于AⅤ管段(5)外径的第一堵盘(11),AⅥ管段(6)的顶端连接直径大于AⅥ管段(6)外径的第二堵盘(12),且第二堵盘(12)的上表面加设第一吊环(15)。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注惰气、抽采管路和“三带”测定套管共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AⅤ管段(5)的高度小于AⅥ管段(6)在竖直方向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惰气、抽采管路和“三带”测定套管共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装置A的第一竖直管段包括沿竖直方向从下至上依次连接的AⅡ管段(2)、AⅢ管段(3)和AⅣ管段(4),所述AⅡ管段(2)形成引导区,所述填充体位于AⅢ管段(3)的内部,AⅣ管段(4)的顶端封闭形成采集区,且采集区侧壁有第三通气区(401),束管的端部位于采集区,其通过第三通气区(401)与外界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注惰气、抽采管路和“三带”测定套管共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AⅣ管段(4)的顶端连接直径大于AⅣ管段(4)外径的第三堵盘(13),且第三堵盘(13)上表面加设有第二吊环(1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惰气、抽采管路和“三带”测定套管共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竖直管段沿竖直方向从下至上包括直管BⅡ管段(9)和直管BⅢ管段(10),所述BⅢ管段(10)内部空腔用填充体填充将束管固定,且其顶端封闭,束管的端部贯穿顶端伸出到外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注惰气、抽采管路和“三带”测定套管共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BⅢ管段(10)的顶端连接直径大于BⅢ管段(10)外径的第四堵盘(14),穿设在BⅢ管段(10)内的束管贯穿第四堵盘(14),且通过第四堵盘(14)上表面设置的缩管(17)与外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惰气、抽采管路和“三带”测定套管共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装置B有两个,一个设置在距进回风隅角30m位置的注惰气管路或抽采管路(18)上,另一个设置在距进回风隅角60m位置的注惰气管路或抽采管路(18)上。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惰气、抽采管路和“三带”测定套管共用转换装置,该转换装置连接在注惰气管路或抽采管路(18)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工作面采空区内的转换装置a和位于工作面进回巷巷道内的转换装置b,所述转换装置a包括aⅰ管段(1),其一端连接注惰气管路或抽采管路(18),另一端为注入气体或抽出的通气单元,所述aⅰ管段(1)的中部设置第一竖直管段,采样用的束管位于第一竖直管段内,并由第一竖直管段内部的填充体将束管固定,填充体将第一竖直管段分成三个区,即上部具有空腔的采集区、中部的填充区和下部具有空腔的引导区,所述采集区与工作面连通,且束管的端部处于采集区内;所述转换装置b包括连入注惰气管路或抽采管路(18)的bⅰ管段(8),所述bⅰ管段(8)的中部设置内部具有填充体的第二竖直管段,采样用的束管位于第二竖直管段内部,并通过填充体固定,束管的端部从第二竖直管段的顶端向外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注惰气、抽采管路和“三带”测定套管共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装置a的通气单元为u型状管道,包括中部与aⅰ管段(1)连通的直管aⅶ管段(7),aⅶ管段(7)的两端在竖直方向设置aⅴ管段(5)和aⅵ管段(6),且aⅴ管段(5)和aⅵ管段(6)均顶端封闭,aⅴ管段(5)的侧壁有第一通气区(501),aⅵ管段(6)的侧壁有第二通气区(6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注惰气、抽采管路和“三带”测定套管共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竖直管段在竖直方向的高度大于aⅴ管段(5)和aⅵ管段(6)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注惰气、抽采管路和“三带”测定套管共用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aⅴ管段(5)的顶端连接直径大于aⅴ管段(5)外径的第一堵盘(11),aⅵ管段(6)的顶端连接直径大于aⅵ管段(6)外径的第二堵盘(12),且第二堵盘(12)的上表面加设第一吊环(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毅王彬陶世超李伟周旭陈书杰马延庆杨国兴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常村煤矿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