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管内水势能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565942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06 23:47
本技术提供一种提高管内水势能的结构,包括多级纵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竖井,位于多级竖井顶部的首级竖井的输入端间隔插接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和竖井的轴心位于同一直线,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内径小于竖井内径;本申请通过进水管使得液体水在进入竖井时位于竖井的轴心且不会与竖井内壁相接触,由于竖井顶部与进水管存在间隔,通过间隔进行换气,液体水在下降的过程中由于进水管的出水口内径小于竖井内径,因此当有液体水流下时,竖井内部的空气和外部的大气可以自由交换,使得液体水在竖井内部没有受到气压的阻碍,液体水受到相同的大气压力作用,这使得液体水在竖井中能够以自由落体的方式下降,能够保证液体水不断在竖井内加速,提高了水势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力结构,具体为一种提高管内水势能的结构


技术介绍

1、随着社会的发展,绿色能源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雨水所蕴含的能量就是一种总量大且分散的绿色能源;城市中高层建筑物的数量在逐渐增多,这类建筑物的楼顶是天然的雨水收集平台,楼顶雨水本身具备蓄积势能的优越条件,因此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发电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现有的雨水发电是将雨水通过管道引至发电装置,由于雨水与管壁及气压的相互作用,在管道出口处的雨水速度并不会很大,这样发电转轮机的效率并不会很高。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提高管内水势能的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提高管内水势能的结构,能够提高管内水势能,进而提高水势能的应用效率。

2、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3、一种提高管内水势能的结构,包括多级纵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竖井,位于多级竖井顶部的首级竖井的入口端间隔插接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和竖井的轴心位于同一直线,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内径小于竖井内径。

4、进一步的,多级纵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竖井之间间隔设置有集流管,所述集流管呈漏斗状,所述集流管的一端密封连接上一级竖井底端,另一端间隔插接于下一级竖井顶部,且所述集流管沿高度方向从上至下内径递减,所述进水管、集流管和竖井的轴心位于同一直线。

5、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内径小于集流管的出水口。

6、进一步的,所述集流管的出水侧还包括竖管,所述竖管部分区域间隔套设于竖井内

7、进一步的,所述集流管的长度为0.4m。

8、进一步的,所述竖管内径为两倍的进水管内径,且所述进水管的长度大于等于1米。

9、进一步的,竖井的截面为矩形或圆形。

10、进一步的,所述竖井的截面为矩形,所述矩形截面的边长大于两倍的进水管内径。

11、进一步的,所述竖井的截面为圆形,所述圆形的半径为2.5倍的进水管内径。

12、进一步的,所述竖井的长度小于等于6m,所述竖井之间的间隔为0.05-0.1m。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14、本技术提供一种提高管内水势能的结构,包括多级纵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竖井,位于多级竖井顶部的首级竖井的入口端间隔插接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和竖井的轴心位于同一直线,所述进水管的出水口内径小于竖井内径;本申请通过进水管使得液体水在进入竖井时位于竖井的轴心且不会与竖井内壁相接触,由于竖井顶部与进水管存在间隔,通过间隔进行换气,液体水在下降的过程中由于进水管的出水口内径小于竖井内径,因此当有液体水流下时,竖井内部的空气和外部的大气可以自由交换,使得液体水不会受到大气的影响而贴壁流动,这使得液体水在竖井中能够以自由落体的方式下落,进而能够保证液体水不断在竖井内加速,进而提高了水势能。

15、进一步的,多级纵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竖井之间间隔设置有集流管,所述集流管呈漏斗状,所述集流管的一端密封连接上一级竖井底端,另一端间隔插接于下一级竖井顶部,且所述集流管沿高度方向从上至下内径递减,所述进水管、集流管和竖井的轴心位于同一直线;所述的集流管用于超长液体水流路径的场景下,用于分段获取竖井中的水势能后,对液体水的进入下一级竖井时的方向进行调整,保证其不会与下一级竖井内壁相接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高管内水势能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级纵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竖井(1),位于多级竖井(1)顶部的首级竖井(1)的入口端间隔插接有进水管(3),所述进水管(3)和竖井(1)的轴心位于同一直线,所述进水管(3)的出水口内径小于竖井(1)内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提高管内水势能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多级纵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竖井(1)之间间隔设置有集流管(6),所述集流管(6)呈漏斗状,所述集流管(6)的一端密封连接上一级竖井(1)底端,另一端间隔插接于下一级竖井(1)顶部,且所述集流管(6)沿高度方向从上至下内径递减,所述进水管(3)、集流管(6)和竖井(1)的轴心位于同一直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提高管内水势能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3)的出水口内径小于集流管(6)的出水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提高管内水势能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6)的出水侧还包括竖管(60),所述竖管(60)部分区域间隔套设于竖井(1)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提高管内水势能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6)的长度为0.4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提高管内水势能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管(60)内径为两倍的进水管(3)内径,且所述进水管(3)的长度大于等于1米。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提高管内水势能的结构,其特征在于,竖井(1)的截面为矩形或圆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提高管内水势能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井(1)的截面为矩形,所述矩形截面的边长大于两倍的进水管(3)内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一种提高管内水势能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井(1)的截面为圆形,所述圆形的半径为2.5倍的进水管(3)内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提高管内水势能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井(1)的长度小于等于6m,所述竖井(1)之间的间隔为0.05-0.1m。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管内水势能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级纵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竖井(1),位于多级竖井(1)顶部的首级竖井(1)的入口端间隔插接有进水管(3),所述进水管(3)和竖井(1)的轴心位于同一直线,所述进水管(3)的出水口内径小于竖井(1)内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提高管内水势能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多级纵向依次间隔设置的竖井(1)之间间隔设置有集流管(6),所述集流管(6)呈漏斗状,所述集流管(6)的一端密封连接上一级竖井(1)底端,另一端间隔插接于下一级竖井(1)顶部,且所述集流管(6)沿高度方向从上至下内径递减,所述进水管(3)、集流管(6)和竖井(1)的轴心位于同一直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提高管内水势能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3)的出水口内径小于集流管(6)的出水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提高管内水势能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6)的出水侧还包括竖管(60),所述竖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丽娟罗亮任永恒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工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