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539401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04 11:14
本申请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导光板,设置于背板上,导光板具有相对设置的天侧和地侧;一对发光组件,分别设置于导光板的天侧和地侧;第一导热胶,设置于发光组件背离导光板的天侧的一侧;以及第二导热胶,设置于发光组件背离导光板的地侧一侧;其中,第一导热胶和第二导热胶用于吸收导光板的受热变形量,且第二导热胶的厚度大于第一导热胶的厚度。该背光模组通过第二导热胶的弹性形变吸收导光板在地侧的受热变形量和自重的下沉量,第一导热胶的弹性形变吸收导光板在天侧的受热变形量,使得导光板在天地两侧的光学带隙保持一致,从而提高导光板的导光均匀性,保证显示装置显示的均一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显示,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1、随着液晶显示行业的发展,市场对背光的色域亮度和显示均匀性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液晶显示产品从各个部件上进行相应超高清高亮度高色域设计。

2、现有的背光源主要分为直下式背光源和侧入式背光源,由于兼具能耗低、更轻薄等优点,侧入式背光源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为了达到超高清高亮度高色域的设计要求,背光模组要在导光板的天地两侧都需要设置光源。但是由于导光板会受热膨胀以及自重的影响,天侧(竖直朝上的一侧)的光学带隙(optical gap)比地侧(竖直朝下的一侧)的光学带隙大,导致天侧亮度比地侧低,从而导致整个显示器的均一度不达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以解决由于导光板受热膨胀以及自重的影响,导致整个显示器的均一度不达标的技术问题。

2、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导光板,设置于背板上,导光板具有相对设置的天侧和地侧;一对发光组件,分别设置于导光板的天侧和地侧;第一导热胶,设置于发光组件背离导光板的天侧的一侧;以及第二导热胶,设置于发光组件背离导光板的地侧一侧;其中,第一导热胶和第二导热胶用于吸收导光板的受热变形量,且第二导热胶的厚度大于第一导热胶的厚度。

3、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导热胶的额定弹性变形量为:δb=α*β*l*(t2-t1);其中,α为大于1的安全系数,β为导光板在额定耐受温度下的膨胀系数,l为导光板在垂直于其天侧方向上的长度,t1为室温,t2为导光板的额定耐受温度。

4、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导热胶的厚度为第一导热胶的厚度的1.1-2倍。

5、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发光组件包括电路基板和间隔分布于电路基板上的发光元件;电路基板和导光板之间设有垫片,且垫片位于相邻的两个发光元件之间。

6、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光板的天侧与发光元件的距离为第一光学带隙d1,位于导光板的天侧的垫片的第一厚度大于第一光学带隙,第一厚度设置为:0.5mm~10mm。

7、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光板的天侧与发光元件的距离为第二光学带隙d2,位于导光板的天侧的垫片的第二厚度大于第二光学带隙,第二厚度设置为:1mm~15mm。

8、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光板的出光侧设置有光学组件。

9、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光板的背光侧设置有反射件。

10、在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背板朝向导光板的一侧设有侧壁,第一导热胶和第二导热胶均固定设置于侧壁上。

11、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以及如前所述的背光模组,背光模组设置于显示面板的背光侧,用于向显示面板提供光源。

1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该背光模组,在导光板的天地两侧设置第一导热胶和第二导热胶,利用第一导热胶和第二导热胶的弹性收缩形变,导光板在地侧的受热变形量和自重的下沉量被第二导热胶的弹性形变吸收,导光板在天侧的受热变形量被第一导热胶的弹性形变吸收,第二导热胶的厚度大于第一导热胶的厚度,从而满足更大的弹性形变量需求,使得导光板在天侧的光学带隙与在地侧的光学带隙保持一致,从而提高导光板的导光均匀性,导光板在天地两侧的亮度保持一致,进而保证了显示装置显示的均一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胶的额定弹性变形量为:ΔB=α*β*L*(T2-T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热胶的厚度为所述第一导热胶的厚度的1.1-2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包括电路基板和间隔分布于所述电路基板上的发光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天侧与所述发光元件的距离为第一光学带隙D1,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天侧的所述垫片的第一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光学带隙,所述第一厚度设置为:0.5mm~10m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地侧与所述发光元件的距离为第二光学带隙D2,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地侧的所述垫片的第二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光学带隙,所述第二厚度设置为:1mm~15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侧设置有光学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背光侧设置有反射件。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朝向所述导光板的一侧设有侧壁,所述第一导热胶和所述第二导热胶均固定设置于所述侧壁上。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热胶的额定弹性变形量为:δb=α*β*l*(t2-t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热胶的厚度为所述第一导热胶的厚度的1.1-2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包括电路基板和间隔分布于所述电路基板上的发光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天侧与所述发光元件的距离为第一光学带隙d1,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天侧的所述垫片的第一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光学带隙,所述第一厚度设置为:0.5mm~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启丰李彬刘沃源
申请(专利权)人:创维光电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