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簇球状硅酸锌微球及其制备方法技术_技高网

簇球状硅酸锌微球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531082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6-03 23: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簇球状硅酸锌微球及其制备方法,采用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剂、可溶性锌盐为锌源、有机硅或可溶性硅酸盐为硅源、在碱性条件下,经一步水热反应得到尺寸均一、组装完整的簇球状硅酸锌。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簇球状硅酸锌微球是一种颇具潜力的生物、医用和吸附材料,有望在伤口感染、骨修复、药物负载和含染料废水处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适宜进一步产业化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机化工材料,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簇球状硅酸锌微球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1、硅酸锌,化学式为zn2sio4,是一类含有有限硅氧基团的正硅酸盐。硅酸锌因其较稳定的化学性质、良好的化学适应性和较强的抗湿性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在涂料、釉料、荧光材料、油漆、涂层、催化剂载体、雷达技术、介孔分子筛等多方面均有着广泛用途,而在生物、医药方面则应用较少。

2、但其实,硅酸锌中的zn和si元素都是具有优异生物学功能的生物安全性元素,zn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zn离子能通过抑制细菌的糖酵解、跨膜质子易位等抑制细菌活性。除了良好的抗菌活性外,zn还可以通过促进破骨细胞的凋亡从而促进成骨,并能显著促进干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si的促成骨矿化作用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被证实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且si元素能明显促进支架的成骨活性并调控其降解速率。除成骨活性外,研究表明si还能通过促进成血管相关基因vegf、hif-α等的表达从而促进血管生成。因此,硅酸锌在生物、医药领域也可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硅酸盐还可用于吸附和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和贵金属离子,并作为纳米反应器和生物传感器使用。

3、目前,可通过溶胶凝胶法、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喷雾热解法、固相合成法和水热合成法制备棒状、针状、纺锤状和球状等不同形貌的硅酸锌,但获得的这些形貌存在均一程度不够的问题,从而限制了硅酸锌性能上的发挥,且制备工艺都较为复杂,限制了硅酸锌的进一步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簇球状硅酸锌微球及其制备方法,采用水热合成法,通过在合成过程中加入表面活性剂,以提供形核位点和分散颗粒,并结合调控反应体系的ph,获得簇球状硅酸锌微球,从而实现硅酸锌更好的吸附和药物负载功能。

2、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涉及一种簇球状硅酸锌微球,采用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剂,可溶性锌盐溶液为锌源,有机硅或可溶性硅酸盐溶液为硅源,在碱性条件下经一步水热反应得到硅酸锌微球;其中,所述硅酸锌微球为由针状组装而成的簇球,且粒径分布均匀。

3、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簇球状硅酸锌微球的直径为2~10μm,孔径为2~100nm。

4、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涉及一种前述簇球状硅酸锌微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5、s1、将表面活性剂加入去离子水中,充分溶解均匀,得到表面活性剂溶液;

6、s2、向表面活性剂溶液中加入硅源,充分反应后再加入锌源,搅拌均匀,得到第一混合溶液;

7、s3、将第一混合溶液的ph调至强碱性,得到第二混合溶液;

8、s4、将第二混合溶液置于水热反应釜内进行水热反应,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得到水热产物;

9、s5、将水热产物依次经洗涤、干燥处理,得到簇球状硅酸锌微球。

10、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1中,表面活性剂与去离子水的质量百分比为(0:100)~(5:95)。

11、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表面活性剂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或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12、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包括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或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dtac;所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包括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或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

13、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混合溶液中,硅源的浓度为1×10-5~9×10-5mol/l,锌源的浓度为2×10-5~1.8×10-4mol/l。

14、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硅源为有机硅或可溶性硅盐溶液,锌源为可溶性锌盐溶液;其中,有机硅包括正硅酸乙酯,可溶性硅盐包括硅酸钠或硅酸钾,可溶性锌盐包括硝酸锌或乙酸锌。

15、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3中,通过添加碱液将第一混合溶液的ph值调至10~12。

16、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步骤s4中,水热反应的温度为120℃~240℃,反应时间为6h~48h。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显著有益效果在于:

18、本专利技术的簇球状硅酸锌微球,通过在合成过程中加入表面活性剂,以提供形核位点和分散颗粒,并结合调控反应体系的ph,控制粉体的形貌,获得组装完整、形貌均一、分散均匀的簇球状硅酸锌微球,从而实现硅酸锌更好的吸附和药物负载功能。

19、本专利技术采用一步法合成簇球状硅酸锌微球,制备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耗能低、工艺可控,具有工业化生产的应用前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簇球状硅酸锌微球,其特征在于,采用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剂,可溶性锌盐溶液为锌源,有机硅或可溶性硅酸盐溶液为硅源,在碱性条件下经一步水热反应得到硅酸锌微球;其中,所述硅酸锌微球为由针状组装而成的簇球,且粒径分布均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簇球状硅酸锌微球,其特征在于,簇球状硅酸锌微球的直径为2~10μm,孔径为2~100nm。

3.一种权利要求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簇球状硅酸锌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表面活性剂与去离子水的质量百分比为(0:100)~(5:9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或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包括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或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DTAC;所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包括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或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混合溶液中,硅源的浓度为1×10-5~9×10-5mol/L,锌源的浓度为2×10-5~1.8×10-4mol/L。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硅源为有机硅或可溶性硅盐溶液,锌源为可溶性锌盐溶液;其中,有机硅包括正硅酸乙酯,可溶性硅盐包括硅酸钠或硅酸钾,可溶性锌盐包括硝酸锌或乙酸锌。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通过添加碱液将第一混合溶液的pH值调至10~12。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水热反应的温度为120℃~240℃,反应时间为6h~48h。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簇球状硅酸锌微球,其特征在于,采用表面活性剂为模板剂,可溶性锌盐溶液为锌源,有机硅或可溶性硅酸盐溶液为硅源,在碱性条件下经一步水热反应得到硅酸锌微球;其中,所述硅酸锌微球为由针状组装而成的簇球,且粒径分布均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簇球状硅酸锌微球,其特征在于,簇球状硅酸锌微球的直径为2~10μm,孔径为2~100nm。

3.一种权利要求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簇球状硅酸锌微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表面活性剂与去离子水的质量百分比为(0:100)~(5:95)。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活性剂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或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繁艳宁聪琴陈金发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