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热罩、动力系统及汽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516490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30 14:53
本申请涉及一种隔热罩、动力系统及汽车,该隔热罩包括第一板体,第一板体的中部具有安装部,沿安装部的周向具有凹陷于安装部的导流空间,导流空间用于与热源相对设置;沿导流空间的周向具有凸出于导流空间的折板,折板上具有朝向导流空间外部延伸的导流曲面。本申请通过凹陷的导流空间增大了导流空间的内壁与热源之间的距离,可增加热气流与空气的换热时间,能降低与导流空间内壁接触时热气流的初始热辐射温度,避免第一板体上最先与热气流接触的区域发生局部过热现象;通过导流空间可以减少热源的热辐射范围,随后热气流可通过导流曲面快速发散至导流空间的四周,能加快热气流热量的散发,避免第一板体因局部过热而发生失效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汽车配件,具体涉及一种隔热罩、动力系统及汽车


技术介绍

1、在前驱汽车中,驱动轴是用于实现动力系统变速器与驱动轮连接的轴,可用于传递发动机的动力,在进行动力系统零件布置时,驱动轴、球笼和防尘罩等部件位于发动机的三元催化器出口尾管下方,由于三元催化器出口尾管的温度较高,在发动机运行过程中三元催化器出口尾管对驱动轴等部件存在持续高温辐射,当热辐射温度超过材料耐温极限时易造成驱动轴、球笼、防尘罩等部件的破坏失效,为此,需在动力系统中安装隔热罩对驱动轴等部件进行防护。

2、现有技术中的隔热罩,通常包括板状的隔热罩本体,对三元催化器出口尾管排出的热气流无导流作用,无法起到快速分散热气流的效果,容易导致隔热罩本体局部过热(隔热罩本体上与三元催化器出口尾管相对设置的区域)的情况,从而导致隔热罩本体局部因高温而发生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隔热罩,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隔热罩本体易因局部过热而发生失效的问题;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动力系统;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汽车。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隔热罩,包括

4、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的中部具有安装部,沿所述安装部的周向具有凹陷于所述安装部的导流空间,所述导流空间用于与热源相对设置;沿导流空间的周向具有凸出于导流空间的折板,折板上具有朝向导流空间外部延伸的导流曲面。

5、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由于凹陷的导流空间增大了导流空间的内壁与热源之间的距离,热气流从出口尾管排出后,会与空气进行换热,增大导流空间内壁与热源之间的距离可增加热气流与空气的换热时间,能降低与导流空间内壁接触时热气流的初始热辐射温度,避免第一板体上最先与热气流接触的区域发生局部过热现象;沿导流空间的周向具有凸出于导流空间的折板,折板上具有朝向导流空间外部延伸的导流曲面,使导流空间的外围呈荷叶状,热气流排出后在导流空间内部短暂汇集,可以减少热源的热辐射范围,随后热气流可通过导流曲面快速发散至导流空间的四周,发散过程中,热气流与导流曲面之间进行换热,能加快热气流热量的散发,避免第一板体因局部过热而发生失效的情况。

6、进一步,所述第一板体上还具有第一加强筋结构,所述第一加强筋结构具有凹陷于所述导流曲面的导流槽,所述导流槽与所述导流空间连通。

7、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由于第一加强筋结构具有与导流空间连通的导流槽,使导流空间中的热气流可以顺着导流槽进行发散,同时可通过导流槽的内壁增加热量发散时的换热面积,提升第一板体的散热效率。

8、进一步,所述第一加强筋结构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所述安装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之间。

9、根据上述技术手段,使强度较大的安装部成为第一加强筋结构的一部分,通过安装部增大第一加强筋结构的整体结构强度。

10、进一步,所述第一加强筋结构还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加强筋和第四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三加强筋和所述第四加强筋呈x状布置于所述第一板体上。

11、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第一加强筋结构对第一板体的对角线区域进行结构加强,从而增大第一板体的整体结构强度及刚度。

12、进一步,所述隔热罩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板体一体成型的第二板体。

13、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共同构成本申请中的隔热罩本体,增大隔热罩的隔热范围,从而提升对驱动轴、球笼和防尘罩等部件的隔热效果。

14、进一步,所述第二板体包括弧形板体部,所述弧形板体部与所述导流空间一侧的折板通过曲面过渡连接。

15、根据上述技术手段,使弧形板体部沿驱动轴的外周环绕设置,热气流沿弧形板体部在远离驱动轴的一侧进行扩散,降低高温热辐射对驱动轴产生的影响。

16、进一步,所述弧形板体部上具有第二加强筋结构,所述第二加强筋结构与所述第一加强筋结构连接。

17、根据上述技术手段,使第一加强筋结构和第二加强筋结构成为一个整体,为本申请中的隔热罩本体提升整体结构强度及刚度。

18、进一步,所述第二加强筋结构包括第五加强筋,所述第五加强筋沿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加强筋结构连接。

19、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可以使第二加强筋结构中力的传递方向尽量与第一加强筋结构保持一致。

20、一种动力系统,包括上述的隔热罩,还包括三元催化器和驱动轴,所述隔热罩设置于所述三元催化器和驱动轴之间,所述安装部与所述三元催化器连接,所述导流空间朝向所述三元催化器设置。

21、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将导流空间朝向三元催化器的出口尾管设置,使三元催化器出口尾管排出的热气流进入导流空间后,通过导流槽和导流曲面向导流空间四周发散,通过第一加强筋结构和第二加强筋结构增加换热面积,高效、快速地降低热辐射的温度,提升散热效率,从而减少三元催化器的热辐射范围和热辐射温度,减少热辐射对驱动轴等部件的寿命影响。

22、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动力系统。

23、本申请的有益效果:

24、(1)本申请在第一板体上设置凹陷的导流空间,通过增大导流空间内壁与热源之间的距离可增加热气流与空气的换热时间,能降低与导流空间内壁接触时热气流的初始热辐射温度;在导流空间的周向设置具有导流曲面的折板,使热气流可通过导流曲面快速发散至导流空间的四周,发散过程中,热气流与导流曲面之间进行换热,能加快热气流热量的散发,避免第一板体因局部过热而发生失效的情况。

25、(2)本申请在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上设置第一加强筋结构和第二加强筋结构,可以提升隔热罩本体的刚度,避免隔热罩在使用过程中发生变形,避免隔热罩与发动机发生共振时产生开裂。

26、(3)本申请通过多个加强筋的内壁增加了隔热罩本体上的换热面积,通过加强筋中的导流槽实现对热气流的快速导流作用,可以更快速、更高效地实现隔热罩的散热功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隔热罩,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1)上还具有第一加强筋结构(13),所述第一加强筋结构(13)具有凹陷于所述导流曲面(121)的导流槽(131),所述导流槽(131)与所述导流空间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结构(13)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132)和第二加强筋(133),所述安装部(11)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筋(132)和所述第二加强筋(133)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结构(13)还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加强筋(134)和第四加强筋(135),所述第一加强筋(132)、所述第二加强筋(133)、所述第三加强筋(134)和所述第四加强筋(135)呈X状布置于所述第一板体(1)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板体(1)一体成型的第二板体(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体(2)包括弧形板体部(21),所述弧形板体部(21)与所述导流空间一侧的折板(12)通过曲面过渡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板体部(21)上具有第二加强筋结构(22),所述第二加强筋结构(22)与所述第一加强筋结构(13)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筋结构(22)包括第五加强筋(221),所述第五加强筋(221)沿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加强筋结构(13)连接。

9.一种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隔热罩,还包括三元催化器(3)和驱动轴(4),所述隔热罩设置于所述三元催化器(3)和驱动轴(4)之间,所述安装部(11)与所述三元催化器(3)连接,所述导流空间朝向所述三元催化器(3)设置。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动力系统。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热罩,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1)上还具有第一加强筋结构(13),所述第一加强筋结构(13)具有凹陷于所述导流曲面(121)的导流槽(131),所述导流槽(131)与所述导流空间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结构(13)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加强筋(132)和第二加强筋(133),所述安装部(11)连接于所述第一加强筋(132)和所述第二加强筋(133)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结构(13)还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加强筋(134)和第四加强筋(135),所述第一加强筋(132)、所述第二加强筋(133)、所述第三加强筋(134)和所述第四加强筋(135)呈x状布置于所述第一板体(1)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隔热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罩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板体(1)一体成型的第二板体(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长春齐洋江凤妮曾庆强禹慧丽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