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震振双控聚氨酯支座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507538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30 14:47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震振双控聚氨酯支座结构,包括上预埋板、下预埋板、建筑隔震聚氨酯支座、支撑轴,所述的上预埋板通过上定位结构与建筑连接,下预埋板通过下定位结构与地面连接,建筑隔震聚氨酯支座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预埋板、下预埋板固定连接,所述的建筑隔震聚氨酯支座的中部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的支撑轴穿设于安装孔中且上下两端分别与上预埋板、下预埋板固定连接,所述的下预埋板朝向上预埋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气筒,上预埋板朝向下预埋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杆,支杆固定连接有位于气筒内的密封塞,密封塞与气筒之间具有抗震区,所述的密封塞上设置有注气结构,以达到提升实用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建筑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震振双控聚氨酯支座结构


技术介绍

1、隔震建筑是指利用隔震技术,在建筑物的基底部或某个位置设置隔震装置形成隔震层,把上部结构和下部基础隔离开来,以此来消耗地震能量。

2、目前,授权公告号为cn218911769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建筑用抗风支座,包括预埋板、连接板、挡板和芯轴;预埋板包括上预埋板和下预埋板;连接板包括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挡板包括上挡板和下挡板;上挡板上设有a通孔;下挡板上设有b通孔;下连接板固定连接于下预埋板上;下挡板固定连接于下连接板上;芯轴设于b通孔上;上挡板固定连接于上连接板上,a通孔的内周面与芯轴的外周面相配合;芯轴的两端分别与下连接板和上连接板相抵;上连接板固定连接于上预埋板上;上挡板和下挡板之间存在间隙。

3、这种建筑用抗风支座通过特定的结构来实现建筑抗风的作用,在建筑遭遇中震以下的地震强度时,与隔震支座共同参与抗震作用;使得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风效果,但是在建筑遭遇中震及以上的地震强度时,抗风支座中的芯轴发生断裂,抗风支座退出抗震系统,而现实生活中,地震是有余震的,因此,在抗风支座退出抗震系统后,就无法继续使用,实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震振双控聚氨酯支座结构,通过增加液压抗震结构,以达到提升实用性的目的。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震振双控聚氨酯支座结构,包括上预埋板、下预埋板、建筑隔震聚氨酯支座、支撑轴,所述的上预埋板通过上定位结构与建筑连接,下预埋板通过下定位结构与地面连接,建筑隔震聚氨酯支座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预埋板、下预埋板固定连接,所述的建筑隔震聚氨酯支座的中部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的支撑轴穿设于安装孔中且上下两端分别与上预埋板、下预埋板固定连接,所述的下预埋板朝向上预埋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气筒,上预埋板朝向下预埋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杆,支杆固定连接有位于气筒内的密封塞,密封塞与气筒之间具有抗震区,所述的密封塞上设置有注气结构。

3、实现上述技术方案,上预埋板与建筑连接,下预埋板与地面连接,在遇到中震以下的地震强度时,单单依靠建筑隔震聚氨酯支座自身的减震作用,即可实现对建筑保护效果,在遇到中震及以上的地震强度时,上预埋板与下预埋板往相互靠近的方向移动,位于气筒内的气体受到密封塞的压力作用而产生一定的压缩,以提升建筑隔震聚氨酯支座支撑力,避免建筑隔震聚氨酯支座损坏;在上预埋板与下预埋板往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时,密封塞往远离气筒的方向移动,位于气筒内的气体受到大气压的作用,使建筑隔震聚氨酯支座不易被扯断;从而使建筑在受到震动时,能够提供给建筑较强的保护效果,极大提升实用性。

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注气结构包括注气孔、注气管和密封盖,所述的注气孔开设于密封塞的表面上,所述的注气管固定于密封塞的上表面,注气孔注气管的内部,所述的密封盖固定于注气管的端部。

5、实现上述技术方案,将密封塞置于气筒内,将气体由注气管注入到抗震区中,增加抗震区内的压强,以使密封塞能够提升对建筑的支撑力,减轻建筑隔震聚氨酯支座受到的压力。

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密封塞的侧壁与气筒之间具有密封结构。

7、实现上述技术方案,密封结构的设置,使密封塞与气筒之间不易发生严重漏气的问题。

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密封结构包括密封环槽、密封片,所述的密封环槽开设于密封塞的侧壁上且与密封塞同轴设置,所述的密封片嵌设于密封环槽中,密封片的外圆面与气筒的内壁抵触。

9、实现上述技术方案,将密封片嵌入密封环槽中,然后将密封片置于气筒内,使密封片的外壁与气筒的内壁抵触,从而极大提升密封效果。

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上定位结构包括上固定管、上预埋杆、上定位栓,所述的上预埋板开设有上安装孔,所述的上固定管固定于上预埋板的上表面,所述的上预埋杆的一端与建筑固定连接,另一端与上固定管固定连接,所述的上定位栓穿过上安装孔并与上固定管螺纹连接。

11、实现上述技术方案,将上预埋杆固定于建筑上,然后将上固定管套设并固定于上预埋杆的外部,将上固定管固定于上预埋板上,再将上定位栓穿过上安装孔并与上固定管螺纹连接,以实现上预埋板、上预埋杆之间固定连接。

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下定位结构包括下固定管、下预埋杆、下定位栓,所述的下预埋板开设有下安装孔,所述的下固定管固定于下预埋板的下表面,所述的下预埋杆的一端与地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下固定管固定连接,所述的下定位栓穿过下安装孔并与下固定管螺纹连接。

13、实现上述技术方案,将下预埋杆固定于地面上,然后将下固定管套设并固定于下预埋杆的外部,将下固定管固定于下预埋板的下表面,再将下定位栓穿过下安装孔并与下固定管螺纹连接,以实现下预埋板、下预埋杆之间固定连接,安装便利。

1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下定位结构还包括聚氨酯板,所述的聚氨酯板固定于下预埋板的下表面且用于与地面抵触。

15、实现上述技术方案,聚氨酯板具有较好的耐磨性,将聚氨酯板与地面接触,可以延长下预埋板的使用寿命。

1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支杆包括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所述的上支撑部和下支撑部之间设置有扭转结构,所述的上支撑部与上预埋板固定连接,所述的下支撑部密封塞固定连接。

17、实现上述技术方案,在遇到地震时,建筑与地面之间会产生相对转动,通过设置扭转结构,使支杆不易发生断裂,以保持气压的支撑力。

1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扭转结构包括横轴、纵轴、支撑环、安装槽,所述的横轴转动连接于上支撑部的下端且两端固定于支撑环的内壁上,所述的横轴穿过上支撑部和支撑环的轴心,所述的安装槽开设于下支撑部朝向上支撑部的一端且与下支撑部同轴设置,所述的支撑环位于安装槽内,所述纵轴的一端与支撑环的外壁固定连接,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安装槽的内壁上,所述的纵轴的延长线与横轴垂直设置。

19、实现上述技术方案,上支撑部能够沿着横轴的轴心转动且支撑环能够沿着纵轴的轴心转动,从而使上支撑部能够在空间上以多种角度与下支撑部之间产生相对扭转,而在上支撑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横轴、支撑环、纵轴带动下支撑部移动,从而在遇到强震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较好的减震效果,最大程度保持建筑稳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震振双控聚氨酯支座结构,包括上预埋板(11)、下预埋板(12)、建筑隔震聚氨酯支座(13)、支撑轴(14),所述的上预埋板(11)通过上定位结构(2)与建筑连接,下预埋板(12)通过下定位结构(3)与地面连接,建筑隔震聚氨酯支座(1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预埋板(11)、下预埋板(12)固定连接,所述的建筑隔震聚氨酯支座(13)的中部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的支撑轴(14)穿设于安装孔中且上下两端分别与上预埋板(11)、下预埋板(12)固定连接,其特征是:所述的下预埋板(12)朝向上预埋板(1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气筒(4),上预埋板(11)朝向下预埋板(1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杆(41),支杆(41)固定连接有位于气筒(4)内的密封塞(42),密封塞(42)与气筒(4)之间具有抗震区,所述的密封塞(42)上设置有注气结构(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震振双控聚氨酯支座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注气结构(6)包括注气孔(61)、注气管(62)和密封盖(63),所述的注气孔(61)开设于密封塞(42)的表面上,所述的注气管(62)固定于密封塞(42)的上表面,注气孔(61)注气管(62)的内部,所述的密封盖(63)固定于注气管(62)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震振双控聚氨酯支座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密封塞(42)的侧壁与气筒(4)之间具有密封结构(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震振双控聚氨酯支座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密封结构(5)包括密封环槽(51)、密封片(52),所述的密封环槽(51)开设于密封塞(42)的侧壁上且与密封塞(42)同轴设置,所述的密封片(52)嵌设于密封环槽(51)中,密封片(52)的外圆面与气筒(4)的内壁抵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震振双控聚氨酯支座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上定位结构(2)包括上固定管(21)、上预埋杆(22)、上定位栓(23),所述的上预埋板(11)开设有上安装孔(24),所述的上固定管(21)固定于上预埋板(11)的上表面,所述的上预埋杆(22)的一端与建筑固定连接,另一端与上固定管(21)固定连接,所述的上定位栓(23)穿过上安装孔(24)并与上固定管(21)螺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一种震振双控聚氨酯支座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下定位结构(3)包括下固定管(31)、下预埋杆(32)、下定位栓(33),所述的下预埋板(12)开设有下安装孔(35),所述的下固定管(31)固定于下预埋板(12)的下表面,所述的下预埋杆(32)的一端与地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下固定管(31)固定连接,所述的下定位栓(33)穿过下安装孔(35)并与下固定管(31)螺纹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震振双控聚氨酯支座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下定位结构(3)还包括聚氨酯板(34),所述的聚氨酯板(34)固定于下预埋板(12)的下表面且用于与地面抵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震振双控聚氨酯支座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支杆(41)包括上支撑部(71)和下支撑部(72),所述的上支撑部(71)和下支撑部(72)之间设置有扭转结构(8),所述的上支撑部(71)与上预埋板(11)固定连接,所述的下支撑部(72)密封塞(42)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震振双控聚氨酯支座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扭转结构(8)包括横轴(81)、纵轴(82)、支撑环(83)、安装槽(84),所述的横轴(81)转动连接于上支撑部(71)的下端且两端固定于支撑环(83)的内壁上,所述的横轴(81)穿过上支撑部(71)和支撑环(83)的轴心,所述的安装槽(84)开设于下支撑部(72)朝向上支撑部(71)的一端且与下支撑部(72)同轴设置,所述的支撑环(83)位于安装槽(84)内,所述纵轴(82)的一端与支撑环(83)的外壁固定连接,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安装槽(84)的内壁上,所述的纵轴(82)的延长线与横轴(81)垂直设置。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震振双控聚氨酯支座结构,包括上预埋板(11)、下预埋板(12)、建筑隔震聚氨酯支座(13)、支撑轴(14),所述的上预埋板(11)通过上定位结构(2)与建筑连接,下预埋板(12)通过下定位结构(3)与地面连接,建筑隔震聚氨酯支座(13)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预埋板(11)、下预埋板(12)固定连接,所述的建筑隔震聚氨酯支座(13)的中部开设有安装孔,所述的支撑轴(14)穿设于安装孔中且上下两端分别与上预埋板(11)、下预埋板(12)固定连接,其特征是:所述的下预埋板(12)朝向上预埋板(1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气筒(4),上预埋板(11)朝向下预埋板(1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杆(41),支杆(41)固定连接有位于气筒(4)内的密封塞(42),密封塞(42)与气筒(4)之间具有抗震区,所述的密封塞(42)上设置有注气结构(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震振双控聚氨酯支座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注气结构(6)包括注气孔(61)、注气管(62)和密封盖(63),所述的注气孔(61)开设于密封塞(42)的表面上,所述的注气管(62)固定于密封塞(42)的上表面,注气孔(61)注气管(62)的内部,所述的密封盖(63)固定于注气管(62)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震振双控聚氨酯支座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密封塞(42)的侧壁与气筒(4)之间具有密封结构(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震振双控聚氨酯支座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密封结构(5)包括密封环槽(51)、密封片(52),所述的密封环槽(51)开设于密封塞(42)的侧壁上且与密封塞(42)同轴设置,所述的密封片(52)嵌设于密封环槽(51)中,密封片(52)的外圆面与气筒(4)的内壁抵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震振双控聚氨酯支座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上定位结构(2)包括上固定管(21)、上预埋杆(22)、上定位栓(23),所述的上预埋板(11)开设有上安装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荣关邵小龙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震防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