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横编织机的机头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503155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30 14:44
本技术涉及一种横编织机的机头组件,第一导针机头包括第一起针三角、第一中间三角和第二起针三角,因而能够独立编织织物的第一面,且由于第一中间三角具有半高位置和全高位置,使得第一面的编织方式包括全目编织和吊目编织,同时,第二导针机头包括第三起针三角、第二中间三角和第四起针三角,因而能够独立编织织物的第二面,且由于第二中间三角也具有半高位置和全高位置,使得第二面的编织方式也包括全目编织和吊目编织;第一导针机头和第二导针机头能够同方向编织,提高编织效率,同时,第一面和第二面能够在编织方式上进行组合,从而呈现更多的编织花样或特殊的编织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编织,特别是涉及一种横编织机的机头组件


技术介绍

1、电控手套机的编织过程一般为:移动三角机构,迫使织针在针板的针槽内作有规律的升降运动,并通过针勾和针舌的动作,就能将纱线编织成针织物,织针在上升过程中,线圈逐步退出针勾。现有的电控手套机在编织手套时,需要两个三角机构配合,具体的,导针机头从左向右运动时,由后导针机头中导针三角底板的起针三角推起后针床上的织针并吃入一个纱嘴中的纱线完一个编织动作;相对应的,当导针机头从右向左运动时,由前导针机头中导针三角底板的起针三角推起前针床上的织针并接力吃入上述同一个纱嘴中的纱线完成另一个编织动作;导针机头完成一个由左到右再回左的往复动作称之为完成一个横列针数,如此不断循环跑圈,纱线呈现螺旋方式编织。

2、电控手套机在编织时出针但没有成圈的编织方式称为吊目,又叫集圈、元宝针、包头针,是一种常规的编织方式,用于与其他编织方式配合,形成多样的编织纹路或特殊编织效果。吊目编织为:打开针舌,并退出针舌挂在针杆上,织针在下降过程中,针勾勾住新垫放的纱线,并将其牵拉弯曲成线圈,同时原有的线圈则脱出针勾,新线圈从旧线圈中穿过,与旧线圈串联起来,众多的织针织成的线圈串互相联结形成了针织物。由于现有的导针机头只能由一个方向螺旋式编织,导致吊目编织也只能由一个方向螺旋式编织,编织方式较为单一,限制了编织效率和编织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横编织机的机头组件。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横编织机的机头组件,包括:

4、第一导针机头,用于编织织物的第一面,

5、第二导针机头,用于编织织物的第二面,且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和所述第二导针机头相对设置,并能够沿编织方向作同方向的往复编织运动,以同时编织第一面和第二面;其中,

6、所述第一导针机头包括第一三角底板、第一中间三角、第一织针三角、第一起针三角、第二起针三角、第一密度三角和第二密度三角,所述第一中间三角设置在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中部,第一起针三角设置在所述第一中间三角的一侧,所述第二起针三角设置在所述第一中间三角的另一侧,所述第一中间三角能够沿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移动,具有半高位置和全高位置;

7、所述第二导针机头包括第二三角底板、第二中间三角、第二织针三角、第三起针三角、第四起针三角、第三密度三角和第四密度三角,所述第二中间三角设置在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中部,第三起针三角设置在所述第二中间三角的一侧,所述第四起针三角设置在所述第二中间三角的另一侧,所述第二中间三角能够沿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厚度方向移动,具有半高位置和全高位置。

8、优选地,所述第一起针三角和所述第二起针三角与处于全高位置的所述第一中间三角构成第一面的第一双向导针通道;所述第一起针三角和所述第二起针三角与处于半高位置的所述第一中间三角构成第一面的第二双向导针通道;

9、所述第三起针三角和所述第四起针三角与处于全高位置的所述第二中间三角构成第二面的第一双向导针通道,所述第三起针三角和所述第四起针三角与处于半高位置的所述第二中间三角构成第二面的第二双向导针通道。

10、优选地,机头组件还包括第一三角控制机构,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背面,并带动所述第一中间三角移动至所述半高位置或所述全高位置;

11、机头组件还包括第二三角控制机构,所述第二三角控制机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背面,并带动所述第二中间三角移动至所述半高位置或所述全高位置。

12、优选地,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和所述第二三角机构能够同时分别控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和所述第二中间三角移动至半高位置或全高位置;

13、或者,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控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移动至半高位置,所述第二三角控制机构控制所述第二中间三角移动至全高位置;

14、或者,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控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移动至全高位置,所述第二三角控制机构控制第二中间三角移动至半高位置。

15、优选地,所述第一中间三角包括位于背面且贯穿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第一销子,所述第一销子包括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包括第一半针推脚,所述第一半针推脚靠近所述第一销子的一侧端面上设有第一斜面和第一高面;

16、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斜面相切或与所述第一斜面分离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置;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高面接触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置。

17、优选地,所述第一半针推脚还包括第二斜面和第一凹面,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相背设置,所述第一高面与所述第一斜面的最高处以及所述第二斜面的最高处相连形成第一凸台,所述第二斜面的最低处与所述第一凹面连接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抵接部位于第一凹槽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置,所述第一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凸台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置。

18、优选地,所述第一销子与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背面之间设有使所述第一中间三角具有由半高位置复位到全高位置的趋势的第一复位弹簧;和/或

19、所述第一半针推脚的中部设有使所述第一半针推脚具有回到初始位置的趋势的第二复位弹簧。

20、优选地,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半针推脚上的第一顶推件和顶推所述第一顶推件的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半针推脚与所述第一三角底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半针推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销子联动,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顶推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顶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转动配合。

21、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组件包括第一电机、第一顶杆和第一凸轮,所述第一电机带动所述第一凸轮转动,使得所述第一顶杆具有第一休止位置和第一驱动位置,

22、所述第一顶杆位于所述第一休止位置时,与所述第一顶推件接触并使得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斜面相切或与所述第一斜面分离;

23、所述第一顶杆位于所述第一驱动位置时,顶升所述第一顶推件并使所述第一抵接部与所述第一高面抵接。

24、优选地,所述第一电机带动所述第一凸轮转动,使得所述第一顶杆还具有第二驱动位置,所述第一顶杆位于所述第二驱动位置时,顶升所述第一顶推件并使所述第一抵接部位于第一凹槽中。

25、优选地,所述第一凸轮与所述第一电机的第一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一凸轮上设有能够使所述第一顶杆到达所述第一休止位置、所述第一驱动位置和所述第二驱动位置的第一曲线槽;

26、所述第一顶杆上设有第一斜槽和第一凸起,所述第一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一斜槽且所述第一凸起置于所述第一曲线槽中,所述第一电机转动使得所述第一凸起沿所述第一曲线槽移动,以改变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输出轴的相对位置,驱动所述第一顶杆在所述第一休止位置、所述第一驱动位置和所述第二驱动位置之间移动。

27、优选地,所述第二中间三角包括位于背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横编织机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起针三角和所述第二起针三角与处于全高位置的所述第一中间三角构成第一面的第一双向导针通道;所述第一起针三角和所述第二起针三角与处于半高位置的所述第一中间三角构成第一面的第二双向导针通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三角控制机构,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背面,并带动所述第一中间三角移动至所述半高位置或所述全高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和所述第二三角控制机构能够同时分别控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和所述第二中间三角移动至半高位置或全高位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三角包括位于背面且贯穿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第一销子,所述第一销子包括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包括第一半针推脚,所述第一半针推脚靠近所述第一销子的一侧端面上设有第一斜面和第一高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针推脚还包括第二斜面和第一凹面,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相背设置,所述第一高面与所述第一斜面的最高处以及所述第二斜面的最高处相连形成第一凸台,所述第二斜面的最低处与所述第一凹面连接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抵接部位于第一凹槽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置,所述第一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凸台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置。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销子与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背面之间设有使所述第一中间三角具有由半高位置复位到全高位置的趋势的第一复位弹簧;和/或

8.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半针推脚上的第一顶推件和顶推所述第一顶推件的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半针推脚与所述第一三角底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半针推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销子联动,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顶推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顶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转动配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带动所述第一凸轮转动,使得所述第一顶杆还具有第二驱动位置,所述第一顶杆位于所述第二驱动位置时,顶升所述第一顶推件并使所述第一抵接部位于第一凹槽中。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

12.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半针推脚还包括第四斜面和第二凹面,所述第三斜面和所述第四斜面相背设置,所述第二高面与所述第三斜面的最高处以及所述第四斜面的最高处相连形成第二凸台,所述第四斜面的最低处与所述第二凹面连接形成第二凹槽,所述第二抵接部位于第二凹槽时,所述第二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置,所述第二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凸台时,所述第二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置。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销子与所述第二三角底板的背面之间设有使所述第二中间三角具有由半高位置复位到全高位置的趋势的第三复位弹簧;和/或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三角控制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半针推脚上的第二顶推件和顶推所述第二顶推件的第二驱动组件,所述第二半针推脚与所述第二三角底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半针推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销子联动,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顶推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二顶推件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转动配合。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组件包括第二电机、第二顶杆和第二凸轮,所述第二电机带动所述第二凸轮转动,使得所述第二顶杆具有第二休止位置和第三驱动位置,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机带动所述第二凸轮转动,使得所述第二顶杆还具有第四驱动位置,所述第二顶杆位于所述第四驱动位置时,顶升所述第二顶推件并使所述第二抵接部位于第二凹槽中。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轮与所述第二电机的第二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凸轮上设有能够使所述第二顶杆到达所述第二休止位置、所述第三驱动位置和所述第四驱动位置的第二曲线槽;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横编织机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起针三角和所述第二起针三角与处于全高位置的所述第一中间三角构成第一面的第一双向导针通道;所述第一起针三角和所述第二起针三角与处于半高位置的所述第一中间三角构成第一面的第二双向导针通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三角控制机构,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背面,并带动所述第一中间三角移动至所述半高位置或所述全高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和所述第二三角控制机构能够同时分别控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和所述第二中间三角移动至半高位置或全高位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间三角包括位于背面且贯穿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第一销子,所述第一销子包括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包括第一半针推脚,所述第一半针推脚靠近所述第一销子的一侧端面上设有第一斜面和第一高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针推脚还包括第二斜面和第一凹面,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相背设置,所述第一高面与所述第一斜面的最高处以及所述第二斜面的最高处相连形成第一凸台,所述第二斜面的最低处与所述第一凹面连接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抵接部位于第一凹槽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全高位置,所述第一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一凸台时,所述第一中间三角位于半高位置。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销子与所述第一三角底板的背面之间设有使所述第一中间三角具有由半高位置复位到全高位置的趋势的第一复位弹簧;和/或

8.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角控制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半针推脚上的第一顶推件和顶推所述第一顶推件的第一驱动组件,所述第一半针推脚与所述第一三角底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半针推脚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销子联动,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顶推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顶推件与所述第一驱动组件转动配合。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机头组件,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百祥王仁刚俞永保冯建明金建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百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