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及其制备方法和涂层涂覆设备技术_技高网

一种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及其制备方法和涂层涂覆设备技术

技术编号:41468022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30 14:2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心血管介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及其制备方法和涂层涂覆设备。所述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包括中间层生物可吸收支架主体和涂覆在所述生物可吸收支架主体内表面上的内层抗凝血层及所述生物可吸收支架主体外表面上的外层载药层;所述生物可吸收支架主体以聚乳酸、聚己内酯、聚乳酸‑ε‑己内酯和雾化球形镁合金粉末为主要原料,通过3D打印熔融沉积一次性连续制造一体成型制备得到。本发明专利技术制备得到的生物可吸收支架主体通过涂层涂覆设备的支架内表面浸涂工装进行抗凝血涂层的涂覆,通过支架外表面浸涂工装进行载药涂层或待载药涂层的涂覆。本申请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制备工艺操作简便,可批量化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植介入医疗器械领域,涉及心血管介入,特别涉及一种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及其制备方法和涂层涂覆设备


技术介绍

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中我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数量的结果显示,2018年全国平均百万人口病例数为651例,冠心病患者平均置入支架数为1.46个。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全国总人口1443497378人。据此测算,当前全国冠心病患者需要置入的支架数约为1371986个。外周动脉疾病(pad)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as),支架置入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我国≥35岁的自然人群下肢动脉疾病(lead)患病率为6.6%,据此推测我国下肢动脉疾病患者约为4530万例。

2、传统金属支架植入后,永久嵌入血管中,会带来血管舒缩受限、长期异物刺激、支架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等不可逆的影响,并可能触发晚期支架失效。与裸金属支架相比,药物涂层支架的主要临床益处是预防再狭窄。使用药物洗脱支架的随机试验显示,重复血管重建的需求减少50-70%。可我们盼望支架能够“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于是生物可吸收支架(brs)应运而生。

3、与金属药物洗脱支架相比,生物可吸收支架(brs)具有改善晚期支架失效的潜力,但一些生物可吸收支架(brs)在完全生物吸收前,支架血栓率增加。雅培的absorb是较早上市的一款生物可吸收支架,有文献表明absorb可能会增加支架内血栓风险近1倍,尤其在植入最初30天内,风险更是增加了2.11倍;3年随访结果则发现,absorb组的复合终点(心脏死亡、靶血管心梗与靶血管血运重建)为cocr-ees组(钴络合金支架梁+依维莫司涂层,代表作为xience)的2.17倍。随后,2017年absorb被撤出市场。

4、近几年可吸收支架在国内的研发热情也非常高涨,乐普的neovas生物可吸收支架是2019年国内首款获准上市的国产生物可吸收支架。其基体材质为国际通用的医疗级可吸收材料左旋聚乳酸(plla),药物为经典的抑制再狭窄药物雷帕霉素。其置入人体后,在经过血运重建、支架降解吸收和血管修复三个阶段,实现与金属支架一样的支撑狭窄血管功能后,可在3-5年被人体完全吸收,避免金属支架永久留存体内带来的安全性风险,血管结构及功能恢复到健康状态,实现“血管再造”的目标。

5、以上生物可吸收支架在血管直径>2.25 mm的患者中,试验组的全部临床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既往研究显示,如果在直径≤2.25 mm的血管内置入brs,发生支架内血栓的可能性明显增加。本专利拟通过对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结构及其抗凝血和载药涂层的设计研究,以促进小血管疾病治疗的临床效果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使患者获益更大。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及其制备方法和涂层涂覆设备。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包括三层结构,所述三层结构包括中间层生物可吸收支架主体和涂覆在所述生物可吸收支架主体内表面上的内层抗凝血层及所述生物可吸收支架主体外表面上的外层载药层;所述生物可吸收支架主体以5-20份的聚乳酸、20-85份的聚己内酯、10-60份的聚乳酸-ε-己内酯和0-3份的雾化球形镁合金粉末为主要原料,通过3d打印熔融沉积一次性连续制造一体成型制备得到,所述原料组分以质量份数计;

4、所述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平面展开结构包括最小重复单元、边界单元,所述最小重复单元两两之间、所述最小重复单元和所述边界单元之间的连接关系包括联结不间断或者不连续间断或者连续间断和不间断交替呈现;所述最小重复单元和边界单元均呈菱形结构或葫芦形结构。所述生物可吸收支架主体的两端由边界单元组成,所述生物可吸收支架主体中间部分由最小重复单元组成。

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聚乳酸的主链含有2% d-乳酸单元,数均分子量为1.03×105,重均分子量为1.22×105;所述聚己内酯的数均分子量为4.00×104,熔点为58-62℃;所述聚乳酸-ε-己内酯的重均分子量为3.00×105-5.00×105,乳酸:己内酯=30-80:70-20;所述雾化球形镁合金粉末的粒度为15-20微米。

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最小重复单元和所述边界单元的横向最大线间隔均为1.00-1.50mm,横向最小线间隔均为0-0.5mm,纵向最大线间隔均为1.10-3.50mm,横向最大线间距的两个端点与纵向距离的一个端点形成的夹角为50-90°;所述最小重复单元和边界单元相同或不同。所述横向最大线间隔包括横向第一间隔h、横向第二间隔x、横向第四间隔z、横向第五间隔r、横向第七间隔t、横向第八间隔a、横向第十间隔d、横向第十一间隔e、横向第十三间隔g。所述横向最小线间隔包括横向第三间隔y、横向第六间隔s、横向第九间隔c、横向第十二间隔f。所述纵向最大线间隔包括纵向第一间隔k、纵向第二间隔w、纵向第三间隔j。

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最小重复单元两两之间、所述最小重复单元和所述边界单元之间的联结不间断,所述最小重复单元和边界单元相同,均包括横向第一间隔h为1.20mm、纵向第一间隔k为1.26mm、夹角β为87.38°的菱形结构。

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最小重复单元两两之间联结不连续间断,包括横向第二间隔x为1.10mm、横向第三间隔y为0.20mm、横向第四间隔z为1.10mm、纵向第二间隔w为3.14mm、夹角γ1为69.89°、夹角γ2为59.50°、夹角γ3为60.79°和夹角γ4为68.60°形成的葫芦形结构一;所述边界单元与所述最小重复单元之间联结不连续间断,所述边界单元包括横向第五间隔r为1.20mm、横向第六间隔s为0.20mm、横向第七间隔t为1.10mm、纵向第二间隔w为3.14mm、夹角γ5为74.79°、夹角γ6为64.99°、夹角γ7为59.50°和夹角γ8为69.89°的葫芦形结构二。

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最小重复单元两两之间联结连续间断和不间断交替呈现,包括横向第八间隔a为1.00mm、横向第九间隔c为0.20mm、横向第十间隔d为1.20mm、纵向第三间隔j为3.14mm,夹角α1为64.99°、夹角α2为54.01°、夹角α3为64.99°和夹角α4为74.79°的葫芦形结构三;所述边界单元与所述最小重复单元之间联结连续间断和不间断交替呈现,包括横向第十一间隔e为1.10mm、横向第十二间隔f为0.20mm、横向第十三间隔g为1.20mm、纵向第三间隔j为3.14mm、夹角α5为69.89°、夹角α6为59.50°、夹角α7为64.99°和夹角α8为74.79°的葫芦形结构四。

1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1、s1制备生物可吸收材料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三层结构,所述三层结构包括中间层生物可吸收支架主体和涂覆在所述生物可吸收支架主体内表面上的内层抗凝血层及所述生物可吸收支架主体外表面上的外层载药层;所述生物可吸收支架主体以5-20份的聚乳酸、20-85份的聚己内酯、10-60份的聚乳酸-ε-己内酯和0-3份的雾化球形镁合金粉末为主要原料,通过3D打印熔融沉积一次性连续制造一体成型制备得到,所述原料组分以质量份数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乳酸的主链含有2% D-乳酸单元,数均分子量为1.03×105,重均分子量为1.22×105;所述聚己内酯的数均分子量为4.00×104,熔点为58-62℃;所述聚乳酸-ε-己内酯的重均分子量为3.00×105-5.00×105,乳酸:己内酯=30-80:70-20;所述雾化球形镁合金粉末的粒度为15-20微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小重复单元和所述边界单元的横向最大线间隔均为1.00-1.50mm,横向最小线间隔均为0-0.5mm,纵向最大线间隔均为1.10-3.50mm,横向最大线间距的两个端点与纵向距离的一个端点形成的夹角为50-90°;所述最小重复单元和边界单元相同或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小重复单元两两之间、所述最小重复单元和所述边界单元之间的联结不间断,所述最小重复单元和边界单元相同,均包括横向第一间隔H为1.20mm、纵向第一间隔K为1.26mm、夹角β为87.38°的菱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小重复单元两两之间联结不连续间断,包括横向第二间隔X为1.10mm、横向第三间隔Y为0.20mm、横向第四间隔Z为1.10mm、纵向第二间隔W为3.14mm、夹角γ1为69.89°、夹角γ2为59.50°、夹角γ3为60.79°和夹角γ4为68.60°形成的葫芦形结构一;所述边界单元与所述最小重复单元之间联结不连续间断,所述边界单元包括横向第五间隔R为1.20mm、横向第六间隔S为0.20mm、横向第七间隔T为1.10mm、纵向第二间隔W为3.14mm、夹角γ5为74.79°、夹角γ6为64.99°、夹角γ7为59.50°和夹角γ8为69.89°的葫芦形结构二。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小重复单元两两之间联结连续间断和不间断交替呈现,包括横向第八间隔A为1.00mm、横向第九间隔C为0.20mm、横向第十间隔D为1.20mm、纵向第三间隔J为3.14mm,夹角α1为64.99°、夹角α2为54.01°、夹角α3为64.99°和夹角α4为74.79°的葫芦形结构三;所述边界单元与所述最小重复单元之间联结连续间断和不间断交替呈现,包括横向第十一间隔E为1.10mm、横向第十二间隔F为0.20mm、横向第十三间隔G为1.20mm、纵向第三间隔J为3.14mm、夹角α5为69.89°、夹角α6为59.50°、夹角α7为64.99°和夹角α8为74.79°的葫芦形结构四。

7.一种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中的将载药层覆载于S3制备得到的抗凝血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外表面上包括S4-a1制备载药涂层液和S4-a2涂覆载药涂层液;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的将载药层覆载于S3制备得到的抗凝血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外表面上包括S4-b1制备待载药涂层液、S4-b2涂覆待载药涂层液和S4-b3抗增殖药物的涂覆;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载药层覆载于S3制备得到的抗凝血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外表面上,包括S4-c1制备载药涂层液、S4-c2涂覆载药涂层液和S4-c3抗增殖药物的涂覆;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的HAAKE密炼设备共混的时间为1-3min;所述S2中的不锈钢旋转轴的直径为2.0mm,所述S2中的不锈钢支撑轴的直径≤2.25mm;所述S4中的磁力搅拌速度120-150rpm,搅拌时间30-60min。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中的生物可吸收高分子材料包括酯封端或端羧基或端羟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三层结构,所述三层结构包括中间层生物可吸收支架主体和涂覆在所述生物可吸收支架主体内表面上的内层抗凝血层及所述生物可吸收支架主体外表面上的外层载药层;所述生物可吸收支架主体以5-20份的聚乳酸、20-85份的聚己内酯、10-60份的聚乳酸-ε-己内酯和0-3份的雾化球形镁合金粉末为主要原料,通过3d打印熔融沉积一次性连续制造一体成型制备得到,所述原料组分以质量份数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乳酸的主链含有2% d-乳酸单元,数均分子量为1.03×105,重均分子量为1.22×105;所述聚己内酯的数均分子量为4.00×104,熔点为58-62℃;所述聚乳酸-ε-己内酯的重均分子量为3.00×105-5.00×105,乳酸:己内酯=30-80:70-20;所述雾化球形镁合金粉末的粒度为15-20微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小重复单元和所述边界单元的横向最大线间隔均为1.00-1.50mm,横向最小线间隔均为0-0.5mm,纵向最大线间隔均为1.10-3.50mm,横向最大线间距的两个端点与纵向距离的一个端点形成的夹角为50-90°;所述最小重复单元和边界单元相同或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小重复单元两两之间、所述最小重复单元和所述边界单元之间的联结不间断,所述最小重复单元和边界单元相同,均包括横向第一间隔h为1.20mm、纵向第一间隔k为1.26mm、夹角β为87.38°的菱形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小重复单元两两之间联结不连续间断,包括横向第二间隔x为1.10mm、横向第三间隔y为0.20mm、横向第四间隔z为1.10mm、纵向第二间隔w为3.14mm、夹角γ1为69.89°、夹角γ2为59.50°、夹角γ3为60.79°和夹角γ4为68.60°形成的葫芦形结构一;所述边界单元与所述最小重复单元之间联结不连续间断,所述边界单元包括横向第五间隔r为1.20mm、横向第六间隔s为0.20mm、横向第七间隔t为1.10mm、纵向第二间隔w为3.14mm、夹角γ5为74.79°、夹角γ6为64.99°、夹角γ7为59.50°和夹角γ8为69.89°的葫芦形结构二。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小重复单元两两之间联结连续间断和不间断交替呈现,包括横向第八间隔a为1.00mm、横向第九间隔c为0.20mm、横向第十间隔d为1.20mm、纵向第三间隔j为3.14mm,夹角α1为64.99°、夹角α2为54.01°、夹角α3为64.99°和夹角α4为74.79°的葫芦形结构三;所述边界单元与所述最小重复单元之间联结连续间断和不间断交替呈现,包括横向第十一间隔e为1.10mm、横向第十二间隔f为0.20mm、横向第十三间隔g为1.20mm、纵向第三间隔j为3.14mm、夹角α5为69.89°、夹角α6为59.50°、夹角α7为64.99°和夹角α8为74.79°的葫芦形结构四。

7.一种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抗凝血载药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4中的将载药层覆载于s3制备得到的抗凝血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外表面上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玉平王超威王国胜程杰李志利郭新宾邓鑫崔景强夏培斌李亚萍白丹丹夏凯丽张路刘秋华王海英莫盼盼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驼人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