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智能座舱内汽车座椅优化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_技高网

一种智能座舱内汽车座椅优化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466058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30 14: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智能座舱内汽车座椅优化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计算座椅的理论舒适性位姿;获取静态舒适性位姿,获取座椅的坐垫及靠背处的压力分布;在静态舒适性位姿依次调节座椅的靠背倾角,获取主观评价、并获取座椅的坐垫及靠背处的压力分布;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到静态舒适位置处的主观评分;驾驶员在座椅的理论舒适性位姿状态,获取座椅的动态舒适性位姿、及加速度值;在动态舒适性位姿的基础上,调节座椅的靠背倾角,并获取各个工况下的座椅的加速度值;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到动态舒适位置处的主观评分;将静态舒适位置处的主观评分和动态舒适位置处的主观评分综合,得到座椅舒适性总评分,优化座椅,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提高座椅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座椅优化,特别涉及一种智能座舱内汽车座椅优化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1、汽车座椅的基本要求是可以给司乘人员提供便于操作、舒适安全的驾驶与乘坐位置,在传统汽车中,由于驾驶员需要操纵方向盘以及踩刹车与油门踏板,对座椅的位置有一定的约束,在自动驾驶汽车中,驾驶员的座椅调整位置范围由于少了一定约束,会比传统汽车中更大,驾驶员在传统驾驶状态与自动驾驶状态下的最舒适座椅位置有什么差异,需要设计舒适性位姿确定试验以探究,由于驾驶员的体型不同,最舒适的座椅位置也有所差异,因此,面向驾驶员多样性的座椅静态与动态舒适位置以及静态与动态舒适性的主客观关联性也需要设计试验以确定。

2、目前传统乘用车的座椅舒适性位姿确定已被大量研究,但针对自动驾驶车辆以及面向驾驶员多样性的座椅舒适性位姿确定研究却很少,所以通过设计试验确定传统车与自动驾驶车辆的舒适性位姿差异,以及不同体型驾驶员之间的舒适性位姿差异以及静态舒适性与动态舒适性的主客观关联关系,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座舱内汽车座椅优化方法,旨在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技术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3、一种智能座舱内汽车座椅优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4、s10,根据驾驶员的体型计算座椅的理论舒适性位姿;

5、s20,在车辆静止状态下驾驶员将所述座椅调节至主观感受最舒适的形态,以获取静态舒适性位姿,并对应获取所述座椅的坐垫及靠背处的压力分布;

6、s30,在所述步骤s20中的所述静态舒适性位姿的基础上,依次调节所述座椅的靠背倾角,驾驶员对各个靠背倾角下的所述座椅的静态舒适性做出主观评价、并对应获取各个靠背倾角下的所述座椅的坐垫及靠背处的压力分布;

7、s40,基于所述步骤s20和所述步骤s30中测量的各压力分布数据,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到驾驶员在静态舒适位置处的主观评分;

8、s50,驾驶员在所述座椅的理论舒适性位姿状态,以不同的车速行驶,在相应车速下调节所述座椅直至驾驶员主观感受最舒适,以获取所述座椅在各个车速下的动态舒适性位姿、及加速度值;

9、s60,在所述步骤s50中的所述动态舒适性位姿的基础上,依次调节所述座椅的靠背倾角,并在各个靠背倾角下以不同的车速行驶,驾驶员对各种工况下的所述座椅的动态舒适性做出主观评价、并对应获取各个工况下的所述座椅的加速度值;

10、s70,基于所述步骤s50和所述步骤s60中测量的各加速度值,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到驾驶员在动态舒适位置处的主观评分;

11、s80,将驾驶员在静态舒适位置处的主观评分和驾驶员在动态舒适位置处的主观评分综合,以得到座椅舒适性总评分,基于上述步骤建立座椅仿真模型,根据所述座椅仿真模型调节所述座椅的结构及参数设置。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3、一方面,通过测试驾驶员在车辆静止状态下最舒适的静态舒适位姿及坐垫和靠背处的压力分布,进而根据静态舒适位姿确定车辆静止状态下只调节靠背倾角时、驾驶员的主观评价和座椅在各个靠背倾角下的坐垫和靠背处的压力分布,最后基于以上求得的各压力分布数据,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到驾驶员在静态舒适位置处的主观评分;

14、另一方面,通过测试驾驶员在车辆运动状态下最舒适的动态舒适位姿及座椅处的加速度值,进而根据动态舒适位姿确定车辆在不同车速下仅调节靠背倾角时、驾驶员的主观评价和座椅在各个工况下的加速度值,最后基于以上求得的加速度值,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到驾驶员在动态舒适位置处的主观评分;

15、接着将驾驶员在静态舒适位置处的主观评分和驾驶员在动态舒适位置处的主观评分综合以得到座椅舒适性总评分,基于上述步骤建立座椅仿真模型,通过调节座椅仿真模型中的仿真座椅的结构及参数设置,观察仿真座椅舒适性总评分是否提高,若提高,将座椅的结构及参数设置调节至与仿真座椅的结构及参数设置一致,以优化座椅;

16、本专利技术充分考虑了不同体型驾驶员之间的舒适性位姿差异、以及静态舒适性与动态舒适性的主客观关联关系,可以更综合地、更切实际地提高座椅的舒适性。

17、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0的具体步骤包括:

18、测量驾驶员的裸高及体重,通过sam模型得到驾驶员群体身高、汽车布置参数在内的座椅适宜线改进方程,公式如下:

19、(1)

20、其中, μ为单一性别驾驶员h点到bof点的水平距离; μs为目标驾驶员群体的平均身高; h为驾驶员h点到脚踵点的高度; p为驾驶员座椅的坐垫倾角; ω为转向盘中心到bof的水平距离; t为变速类型,0为自动变速;1为手动变速;

21、根据试验车的车型确定所述公式(1)中的参数取值,以得到不同体型的驾驶员对应的理论舒适性位姿。

22、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0的具体步骤包括:

23、在所述座椅的坐垫与靠背处布置分布式压力传感器,并调节所述座椅至所述步骤s10中的理论舒适性位姿;

24、在试验车静止的状态下,驾驶员调节所述座椅的前后位置、高度位置及靠背倾角直至主观感受最舒适;

25、用测量工具测量此时所述座椅的前后位置、高度位置及靠背倾角,以获取静态舒适性位姿,同时通过所述分布式压力传感器测量所述座椅的坐垫与靠背处的压力分布,经数据处理分析后得到所述座椅对应的第一静态坐垫平均压强、第一静态坐垫峰值压强、第一静态靠背平均压强、及第一静态靠背峰值压强。

26、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0的具体步骤包括:

27、在所述步骤s20中的所述静态舒适性位姿的基础上,依次调节所述座椅的靠背倾角;

28、在各个靠背倾角下分别开启所述分布式压力传感器测量所述座椅的坐垫及靠背处的压力分布;

29、驾驶员对各个靠背倾角下的所述座椅的静态舒适性做出主观评价,计算与统计各个靠背倾角下第二静态坐垫平均压强、第二静态坐垫峰值压强、第二静态靠背平均压强、第二静态靠背峰值压强、及静态舒适性主观评价。

30、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0的具体步骤包括:

31、根据所述步骤s30中得到的各个靠背倾角下第二静态坐垫平均压强、第二静态坐垫峰值压强、第二静态靠背平均压强、第二静态靠背峰值压强、及静态舒适性主观评价,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静态舒适性主观评价与客观压力分布数据的关联性,公式如下:

32、(2)

33、式中, j1、 j2、 j3、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座舱内汽车座椅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座舱内汽车座椅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0的具体步骤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座舱内汽车座椅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0的具体步骤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座舱内汽车座椅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0的具体步骤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座舱内汽车座椅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0的具体步骤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座舱内汽车座椅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0的具体步骤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座舱内汽车座椅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60的具体步骤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智能座舱内汽车座椅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70的具体步骤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座舱内汽车座椅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80的具体步骤包括:

10.一种智能座舱内汽车座椅优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座舱内汽车座椅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座舱内汽车座椅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0的具体步骤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座舱内汽车座椅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0的具体步骤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座舱内汽车座椅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0的具体步骤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座舱内汽车座椅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0的具体步骤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德建张周平张立军冯挽强李文博吴剑峰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智能新能源汽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