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晓景专利>正文

水稻秧苗分株带土旱育秧盘及配套使用的插秧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46567 阅读:2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水稻秧苗分株带土旱育秧盘及配套使用的插秧器,其特征是由底板和外围板构成盘体,在所述底板上放置有起秧膜;在盘体中,分别呈纵向和横向的分格条间隔设置,形成各独立的育秧盒,在各育秧盒中,起秧膜及底板上设置有贯通的透水孔,分格条是以直接插装在盘体中的安装形式可拆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水稻旱育秧,水稻育苗移栽产量高,可延长栽秧大田在地生长作物与秧苗共生期。(*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稻秧苗分株带土旱育秧盘及配套使用的插秧辅助设备。
技术介绍
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人口以稻米为食用主 粮,同时它也是稻作区农民的经济支柱。我国有很多省份以水稻生产为主业,它不但事关国 计民生,同时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效益。目前国内外的水稻生产以选育、推 广优良新品种和适用的新技术及水稻传统生产、机械作业等多元素的生产方法。高产、优质 水稻规模生产受到很多制约因素,影响水稻单产提高和农民的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水稻秧苗分株带 土旱育秧盘及配套使用的插秧器,以加速水稻生产机械化步伐,减轻农民水稻生产劳动强 度,提高水稻产量和农民经济效益。 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技术水稻秧苗分株带土旱育秧盘的结构特点是由底板和外围板构成盘体, 在所述底板上放置有起秧膜;在所述盘体中,分别呈纵向和横向的分格条间隔设置,形成各 独立的育秧盒,在所述各育秧盒中,起秧膜及底板上设置有贯通的透水孔,所述分格条是以 直接插装在盘体中的安装形式可拆装。 本技术水稻秧苗分株带土旱育秧盘的结构特点也在于在所述起秧膜上,按各 分格条所在位置设置有沟槽,所述各分格条插装在所述沟槽中。 本技术配套使用的插秧器的结构特点是具有 —可转动的载秧板,所述载秧板的板面为球冠状,球冠状的板面上设置有与起秧 膜平面形状相一致的用于放置起秧膜的起秧膜凹槽,所述载秧板的边缘设置为传动齿轮; 在载秧板的外圈设置为一圈表面低于载秧板的表面的秧苗槽,处在秧苗槽的内周、在载秧 板的表面设置有一圈弧形齿状分秧条,相邻的分秧条之间形成单株秧苗由载秧板进入秧苗 槽的秧苗通道,在秧苗槽内设置秧苗间隔条; —与机架固联、呈倾斜设置的载秧盘,为圆盘体,圆盘体的外周有两个开口,一个 是用于驱动传动齿轮的驱动电机输出轴位置上的传动口 ;另一个是落秧位置上的落秧口 ; 在落秧口所在位置处,位于秧苗槽的内圈设置有阻挡在相应位置上秧苗通道出口处的分秧 舌; —落秧通道,所述落秧通道承接在所述落秧口的位置上,呈弧形设置,弧形落秧通 道使秧苗直立落地。 呈弧形设置的落秧通道使秧苗直立落在由秧苗开沟齿划出的沟槽内,然后由秧苗 扶直板尾部的弧形翻泥板将开沟齿划出的泥土回覆,完成插秧。本技术采用水稻旱育 秧,水稻育苗移栽产量高,可延长栽秧大田在地生长作物与秧苗共生期。3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技术育秧盘使水稻分株带土育秧,直接在育秧盘上将秧苗分为大田移栽的一穴一穴单株,可极大地简化插秧机的设计和制造,降低插秧机制造成本。 2、本技术插秧机应用到水稻生产上它与现在的插秧机比较具有构造简单,大田栽秧使用方便,节能等优点。同时以此技术还可带动相关联的作物如棉花、油菜、玉米、小麦、瓜、蔬菜、花卉、草坪、林果类等作物走育苗和机械配套生产一体化之路,推动大农业机械化生产。 3、本技术插秧器可利用现有的机械动力进行大田作业,易于实施、使用成本 低,克服了使用国外进口的插秧机价格高、配件要依赖进口等缺陷;本技术可根据市场 需求在规格上多样化。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水稻秧苗分株带土旱育秧盘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水稻秧苗分株带土旱育秧盘中育秧盒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技术水稻秧苗分株带土旱育秧盘完成育秧后的秧根块示意图。 图4为本技术插秧器中载秧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技术插秧器中载秧板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技术插秧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技术插秧器以机械为动力的机械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载秧板、11起秧膜凹槽、12传动齿轮、13分秧条、14秧苗槽、15秧苗间 隔条、2载秧盘、21传动口 、22落秧口 、3底板、4外围板、5起秧膜、6分格条、61育秧盒、7落 秧通道、8秧根块、9车架。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由底板3和外围板4构成盘体,在底板3上放 置有起秧膜5 ;在盘体中,分别呈纵向和横向的分格条6间隔设置,形成各独立的育秧盒61, 在各育秧盒61中,在起秧膜5及底板3上设置有贯通的透水孔,分格条6是以直接插装在 盘体中的安装形式可拆装。 具体实施中,在起秧膜5上,按各分格条6所在位置设置有沟槽,各分格条6插装 在沟槽中。 每只育秧盒6中育成的秧根块8如图3所示。 本实施例中,与水稻秧苗分株带土旱育秧盘配套使用的插秧器的结构形式如图4、 图5、图6和图7所示。 参见图4、图5,载秧板1为可转动构件,其板面为球冠状,球冠状的板面上设置有 与起秧膜5平面形状相一致的用于放置起秧膜5的起秧膜凹槽ll,载秧板1的边缘设置为 传动齿轮12 ;在载秧板1的外圈设置为一圈表面低于载秧板1的表面的秧苗槽14,处在秧 苗槽14的内周,在秧苗槽内设置秧苗间隔条15 ;在载秧板1的表面设置有一圈弧形齿状分 秧条13,相邻的分秧条13之间形成单株秧苗由载秧板1进入秧苗槽14的秧苗通道; 图4、图5和6所示,载秧盘2为圆盘体,与机架固联、呈倾斜设置,圆盘体的外周有两个开口 , 一个是用于驱动传动齿轮12的驱动电机输出轴位置上的传动口 21 ;另一个是落秧位置上的落秧口 22 ;在落秧口 22所在位置处,位于秧苗槽14的内圈设置有阻挡在相应 位置上秧苗通道出口处的分秧舌; 在载秧盘的落秧口 22的位置上承接落秧通道7,落秧通道7呈弧形设置,弧形落秧 通道7使秧根块8直立落地。 图7所示,具体实施中,可以将各插秧器成行挂接在车架9上,以机械为动力进行 牵引,完成大田作业。 本技术具有如下功能和效果 1、育秧盘可在水稻育秧期间将秧苗分成独立单株,提高秧苗素质,简化水稻插秧机结构,降低插秧机制造成本,解决进口插秧机价格高、配件依赖进口的问题。 2、本技术的投入使用具有省水、省地、省种、省肥省工的优势,且秧龄弹性大,实现水稻大苗栽插机械化,解决目前生产上使用的水稻插秧机只能栽短秧小苗的问题,扩大水稻种植区农民对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的选择范围,加速高产优质水稻产业化。 3、提高和促进水稻栽秧田前茬作物秸杆还田利用率。 4、提高水稻种植区农民种植水稻产量和效益,降低水稻生产劳动强度。 5 、促进水稻生产规模化、优质品种产业化。 本技术的具体使用采用如下方式 —、水稻秧苗分株带土育秧 1、选地建立育秧大棚在交通方便的地方,选择地势较高、土壤肥沃的田块建立育 秧大棚,育秧大棚与栽秧大田面积之比为1 : 100-120。大棚建立后整平秧地准备育秧。2、准备育秧土 配置肥沃的无杂草种子的细土,为育秧盘装土育秧做准备。 3、备齐育秧盘、秧苗分格条、起秧膜,每亩栽秧田约需4.3m2育秧盘和其匹配的秧 苗分格条、起秧膜。 4、将秧苗分格条、起秧膜组装在育秧盘中,经装土、播种、喷水完成水稻育秧播种 工作。 5、将播种后的育秧盘转移到育秧大棚内,摆在平整的育秧地上,运用旱育秧方法,掌握棚内育秧适宜的温湿度和合理的肥水运筹,培育出大田栽秧需要的适龄壮秧。 6、水稻分株带土秧苗的秧根的土块湿度以秧根土块不松散,相邻的分株带土秧苗的秧根的土块不粘结为宜。 二、水稻插秧机插秧操作程序 将在大棚中培育好的育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水稻秧苗分株带土旱育秧盘,其特征是由底板(3)和外围板(4)构成盘体,在所述底板(3)上放置有起秧膜(5);在所述盘体中,分别呈纵向和横向的分格条(6)间隔设置,形成各独立的育秧盒,在所述各育秧盒中,起秧膜(5)及底板(3)上设置有贯通的透水孔,所述分格条(6)是以直接插装在盘体中的安装形式可拆装。

【技术特征摘要】
水稻秧苗分株带土旱育秧盘,其特征是由底板(3)和外围板(4)构成盘体,在所述底板(3)上放置有起秧膜(5);在所述盘体中,分别呈纵向和横向的分格条(6)间隔设置,形成各独立的育秧盒,在所述各育秧盒中,起秧膜(5)及底板(3)上设置有贯通的透水孔,所述分格条(6)是以直接插装在盘体中的安装形式可拆装。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水稻秧苗分株带土旱育秧盘,其特征是在所述起秧膜(5)上, 按各分格条(6)所在位置设置有沟槽,所述各分格条(6)插装在所述沟槽中。3. —种与权利要求1所述水稻秧苗分株带土旱育秧盘配套使用的插秧器,其特征是具有一可转动的载秧板(l),所述载秧板(1)的板面为球冠状,球冠状的板面上设置有与 起秧膜(5)平面形状相一致的用于放置起秧膜(5)的起秧膜凹槽(ll),所述载秧板(1)的 边缘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晓景程立业
申请(专利权)人:朱晓景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4[中国|安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