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连接器的接线结构及线对线连接器制造技术_技高网

连接器的接线结构及线对线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464699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30 14:2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连接器的接线结构及线对线连接器,接线结构包括有端子及导线,端子具有插接端和接线端,并在接线端设有导线插口,导线插口的内部设有承托底面及位于承托底面上方通过弯折构造并呈悬挂姿态的弹性夹片,以及在导线插口处设置用于驱动弹性夹片的执行件,使弹性夹片向承托底面移动并能保持向下趋势,以便导线的导电线芯插入导线插口后,通过弹性夹片和承托底面夹持住导电线芯,并使导电线芯与端子形成导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达到快速组装效果,也可方便拆线,利于多次组装/返修,解决目前焊接和铆接的繁琐工艺。采用该结构制作的线对线连接器,能够简单的完成导线的插入和拔出,并具有更牢固的电气连接方式,提升连接器的使用性能及维护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连接器,尤其是接线连接器。


技术介绍

1、传统的,为了将两根导线连接在一起,用户必须剥离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并将两端扭在一起,然后将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导通连接在一起。该接线方式相对低效,且可能意外脱落或短路。

2、随后出现了线对线连接器,预先将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分别与两个能互插的接线座(公座和母座)连接,然后通过两个接线座插接实现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导通连接在一起;该结构制作时需要先将导线与对应的端子焊接或铆接固定,组装工艺相对繁琐,且不具拆换维护性能;而在很多应用中,各导线之间的永久连接是不需要的或不实际的,因此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的接线结构,以及采用该接线结构构建的线对线连接器,从而很好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连接器的接线结构,包括有端子及导线,所述端子具有相背对的插接端和接线端,并在接线端设有导线插口,导线插口的内部设有承托底面及位于承托底面上方通过弯折构造并呈悬挂姿态的弹性夹片,以及在导线插口处设置一执行件,执行件用于驱动弹性夹片,使弹性夹片向承托底面移动并能保持向下趋势,以便导线的导电线芯插入导线插口后,通过弹性夹片和承托底面夹持住导电线芯,并使导电线芯与端子形成导通连接。

3、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导线插口由导电元件弯折构造,承托底面是由端子的相应端延伸并植入导线插口内形成,且在承托底面的上表面设有凹凸纹路;所述执行件是螺丝,执行件对应组装在导电元件上预设的螺纹孔中,且执行件的内端能穿入导线插口并顶压弹性夹片,该弹性夹片是由导电元件的局部延伸并向内弯折构造,且弹性夹片弯折方向与导电线芯插入导线插口的插入方向相反。

4、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导电元件是导电金属片,导线插口的形状为方形,端子的相应端延伸展平后植入导线插口内并依据植入方向设有前后间隔的防退部及翼形部;防退部是向下弯折边缘并卡接导线插口的相应侧端,阻止端子从导线插口退出;而翼形部平直插入导线插口的相应侧端上的剖切口,限制端子的相应端植入深度,以及使承托底面稳定在导线插口的内下侧,以便增加夹持导电线芯的夹持力及稳定性,确保导电线芯与端子的电性导通连接。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线对线连接器,其具有:

6、公座,该公座包括有第一绝缘主体、第一端子、第一导线;所述第一绝缘主体具有贯通第一绝缘主体前后端的第一端子孔,并对第一端子孔的前后端口分别扩宽形成前端的第一插口和后端的第一嵌接口,即第一端子孔形成台阶孔形式,方便后续组装及维护实施。所述第一端子对应第一端子孔组装到第一绝缘主体上,第一端子具有相背对的第一插接端和第一接线端,该第一插接端凸伸到第一插口中,而第一接线端凸伸到第一嵌接口中,并在第一接线端设有第一导线插口,该第一导线插口的内部设有第一承托底面及位于第一承托底面上方呈悬挂姿态的第一弹性夹片,以及在第一导线插口处设置第一执行件,第一执行件用于驱动第一弹性夹片,使第一弹性夹片向第一承托底面移动并能保持向下趋势,以便第一导线的第一导电线芯插入第一导线插口后,通过第一弹性夹片和第一承托底面夹持住第一导电线芯,并使第一导电线芯与第一端子形成导通连接;

7、母座,该母座包括有第二绝缘主体、第二端子、第二导线;所述第二绝缘主体具有贯通第二绝缘主体前后端的第二端子孔,并在第二端子孔的前后端口分别形成前端的第二插口和后端的第二嵌接口,第二嵌接口相对第二端子孔扩宽,同样使第二端子孔形成台阶孔形态;且第二绝缘主体的前端对应第二插口构建包裹第二插口的插柱,该插柱与第二端子孔同轴设置,且插柱的形状、大小与第一绝缘主体的第一插口匹配;所述第二端子对应第二端子孔组装到第二绝缘主体上,第二端子具有相背对的第二插接端和第二接线端,该第二插接端凸伸到第二插口中并留有轴向延伸的插接槽;而第二接线端凸伸到第二嵌接口中,并在第二接线端设有第二导线插口,该第二导线插口的内部设有第二承托底面及位于第二承托底面上方呈悬挂姿态的第二弹性夹片,以及在第二导线插口处设置第二执行件,第二执行件用于驱动第二弹性夹片,使第二弹性夹片向第二承托底面移动并能保持向下趋势,以便第二导线的第二导电线芯插入第二导线插口后,通过第二弹性夹片和第二承托底面夹持住第二导电线芯,并使第二导电线芯与第二端子形成导通连接;

8、通过公座与母座的对接,使插柱插入第一插口中,第一端子的第一插接端插入第二端子的第二插接端上的插接槽并形成导通连接,使第一导线与第二导线导通连接在一起。

9、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第一导线插口由第一导电元件弯折构造,第一导电元件弯折后的外轮廓形状、大小与第一嵌接口匹配;第一承托底面是由第一端子的相应端延伸并植入第一导线插口内形成,且在第一承托底面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凹凸纹路,第一凹凸纹路增加对导线的固持力,也提高接触面积,利于产品传输电力和信号。所述第一执行件是螺丝,第一执行件对应组装在第一导电元件上预设的螺纹孔中,且第一执行件的内端能穿入第一导线插口并顶压第一弹性夹片,该第一弹性夹片是由第一导电元件的局部延伸并向内弯折构造,且第一弹性夹片弯折方向与第一导电线芯插入第一导线插口的插入方向相反;所述第一端子从后往前插入第一端子孔,第一插接端凸伸到第一插口中,第一导电元件嵌设在第一嵌接口中,且第一嵌接口的周壁上留有第一避让缺口,该第一避让缺口与第一执行件正对,以便第一执行件的操作端露出;所述第一端子上还设有第一弹性倒扣,该第一弹性倒扣由第一端子的局部切开并向外弯折形成,该第一弹性倒扣相对第一端子的轴向外张呈翅膀形态,第一弹性倒扣与第一端子孔的内壁上预设的第一卡台卡接,使第一端子具有防退性质的稳定在第一端子孔中。

10、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第二导线插口由第二导电元件弯折构造,第二导电元件弯折后的外轮廓形状、大小与第二嵌接口匹配;第二承托底面是由第二端子的相应端延伸并植入第二导线插口内形成,且在第二承托底面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凹凸纹路;所述第二执行件是螺丝,第二执行件对应组装在第二导电元件上预设的螺纹孔中,且第二执行件的内端能穿入第二导线插口并顶压第二弹性夹片,该第二弹性夹片是由第二导电元件的局部延伸并向内弯折构造,且第二弹性夹片弯折方向与第二导电线芯插入第二导线插口的插入方向相反;所述第二端子从后往前插入第二端子孔,第二插接端凸伸到第二插口中,第二导电元件嵌设在第二嵌接口中,且第二嵌接口的周壁上留有第二避让缺口,该第二避让缺口与第二执行件正对,以便第二执行件的操作端露出;所述第二端子上还设有第二弹性倒扣,该第二弹性倒扣由第二端子的局部切开并向外弯折形成,该第二弹性倒扣相对第二端子的轴向外张呈翅膀形态,第二弹性倒扣与第二端子孔的内壁上预设的第二卡台卡接,使第二端子具有防退性质的稳定在第二端子孔中。

11、上述方案进一步是,所述第一导电元件是导电金属片,第一导线插口的形状为方形,第一端子的相应端延伸展平后植入第一导线插口内并依据植入方向设有前后间隔的第一防退部及第一翼形部;第一防退部是向下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连接器的接线结构,包括有端子(1)及导线(2),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1)具有相背对的插接端和接线端,并在接线端设有导线插口(11),导线插口(11)的内部设有承托底面(12)及位于承托底面(12)上方通过弯折构造并呈悬挂姿态的弹性夹片(13),以及在导线插口(11)处设置一执行件(3),执行件(3)用于驱动弹性夹片(13),使弹性夹片(13)向承托底面(12)移动并能保持向下趋势,以便导线(2)的导电线芯(21)插入导线插口(11)后,通过弹性夹片(13)和承托底面(12)夹持住导电线芯(21),并使导电线芯(21)与端子(1)形成导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插口(11)由导电元件(14)弯折构造,承托底面(12)是由端子(1)的相应端延伸并植入导线插口(11)内形成,且在承托底面(12)的上表面设有凹凸纹路(121);所述执行件(3)是螺丝,执行件(3)对应组装在导电元件(14)上预设的螺纹孔中,且执行件(3)的内端能穿入导线插口(11)并顶压弹性夹片(13),该弹性夹片(13)是由导电元件(14)的局部延伸并向内弯折构造,且弹性夹片(13)弯折方向与导电线芯(21)插入导线插口(11)的插入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元件(14)是导电金属片,导线插口(11)的形状为方形,端子(1)的相应端延伸展平后植入导线插口(11)内并依据植入方向设有前后间隔的防退部(15)及翼形部(16);防退部(15)是向下弯折边缘并卡接导线插口(11)的相应侧端,阻止端子(1)从导线插口(11)退出;而翼形部(16)平直插入导线插口(11)的相应侧端上的剖切口(111),使承托底面(12)稳定在导线插口(11)的内下侧。

4.线对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对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插口(821)由第一导电元件(825)弯折构造,第一导电元件(825)弯折后的外轮廓形状、大小与第一嵌接口(813)匹配;第一承托底面(822)是由第一端子(82)的相应端延伸并植入第一导线插口(821)内形成,且在第一承托底面(822)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凹凸纹路(8221);所述第一执行件(84)是螺丝,第一执行件(84)对应组装在第一导电元件(825)上预设的螺纹孔中,且第一执行件(84)的内端能穿入第一导线插口(821)并顶压第一弹性夹片(823),该第一弹性夹片(823)是由第一导电元件(825)的局部延伸并向内弯折构造,且第一弹性夹片(823)弯折方向与第一导电线芯(831)插入第一导线插口(821)的插入方向相反;所述第一端子(82)从后往前插入第一端子孔(811),第一插接端(824)凸伸到第一插口(812)中,第一导电元件(825)嵌设在第一嵌接口(813)中,且第一嵌接口(813)的周壁上留有第一避让缺口(8131),该第一避让缺口(8131)与第一执行件(84)正对,以便第一执行件(84)的操作端露出;所述第一端子(82)上还设有第一弹性倒扣(826),该第一弹性倒扣(826)由第一端子(82)的局部切开并向外弯折形成,该第一弹性倒扣(826)相对第一端子(82)的轴向外张呈翅膀形态,第一弹性倒扣(826)与第一端子孔(811)的内壁上预设的第一卡台(8111)卡接,使第一端子(82)具有防退性质的稳定在第一端子孔(811)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对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线插口(921)由第二导电元件(925)弯折构造,第二导电元件(925)弯折后的外轮廓形状、大小与第二嵌接口(913)匹配;第二承托底面(922)是由第二端子(92)的相应端延伸并植入第二导线插口(921)内形成,且在第二承托底面(922)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凹凸纹路(9221);所述第二执行件(94)是螺丝,第二执行件(94)对应组装在第二导电元件(925)上预设的螺纹孔中,且第二执行件(94)的内端能穿入第二导线插口(921)并顶压第二弹性夹片(923),该第二弹性夹片(923)是由第二导电元件(925)的局部延伸并向内弯折构造,且第二弹性夹片(923)弯折方向与第二导电线芯(931)插入第二导线插口(921)的插入方向相反;所述第二端子(92)从后往前插入第二端子孔(911),第二插接端(924)凸伸到第二插口(912)中,第二导电元件(925)嵌设在第二嵌接口(913)中,且第二嵌接口(913)的周壁上留有第二避让缺口(9131),该第二避让缺口(9131)与第二执行件(94)正对,以便第二执行件(94)的操作端露出;所述第二端子(92)上还设有第二弹性倒扣(9...

【技术特征摘要】

1.连接器的接线结构,包括有端子(1)及导线(2),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1)具有相背对的插接端和接线端,并在接线端设有导线插口(11),导线插口(11)的内部设有承托底面(12)及位于承托底面(12)上方通过弯折构造并呈悬挂姿态的弹性夹片(13),以及在导线插口(11)处设置一执行件(3),执行件(3)用于驱动弹性夹片(13),使弹性夹片(13)向承托底面(12)移动并能保持向下趋势,以便导线(2)的导电线芯(21)插入导线插口(11)后,通过弹性夹片(13)和承托底面(12)夹持住导电线芯(21),并使导电线芯(21)与端子(1)形成导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插口(11)由导电元件(14)弯折构造,承托底面(12)是由端子(1)的相应端延伸并植入导线插口(11)内形成,且在承托底面(12)的上表面设有凹凸纹路(121);所述执行件(3)是螺丝,执行件(3)对应组装在导电元件(14)上预设的螺纹孔中,且执行件(3)的内端能穿入导线插口(11)并顶压弹性夹片(13),该弹性夹片(13)是由导电元件(14)的局部延伸并向内弯折构造,且弹性夹片(13)弯折方向与导电线芯(21)插入导线插口(11)的插入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的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元件(14)是导电金属片,导线插口(11)的形状为方形,端子(1)的相应端延伸展平后植入导线插口(11)内并依据植入方向设有前后间隔的防退部(15)及翼形部(16);防退部(15)是向下弯折边缘并卡接导线插口(11)的相应侧端,阻止端子(1)从导线插口(11)退出;而翼形部(16)平直插入导线插口(11)的相应侧端上的剖切口(111),使承托底面(12)稳定在导线插口(11)的内下侧。

4.线对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对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插口(821)由第一导电元件(825)弯折构造,第一导电元件(825)弯折后的外轮廓形状、大小与第一嵌接口(813)匹配;第一承托底面(822)是由第一端子(82)的相应端延伸并植入第一导线插口(821)内形成,且在第一承托底面(822)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凹凸纹路(8221);所述第一执行件(84)是螺丝,第一执行件(84)对应组装在第一导电元件(825)上预设的螺纹孔中,且第一执行件(84)的内端能穿入第一导线插口(821)并顶压第一弹性夹片(823),该第一弹性夹片(823)是由第一导电元件(825)的局部延伸并向内弯折构造,且第一弹性夹片(823)弯折方向与第一导电线芯(831)插入第一导线插口(821)的插入方向相反;所述第一端子(82)从后往前插入第一端子孔(811),第一插接端(824)凸伸到第一插口(812)中,第一导电元件(825)嵌设在第一嵌接口(813)中,且第一嵌接口(813)的周壁上留有第一避让缺口(8131),该第一避让缺口(8131)与第一执行件(84)正对,以便第一执行件(84)的操作端露出;所述第一端子(82)上还设有第一弹性倒扣(826),该第一弹性倒扣(826)由第一端子(82)的局部切开并向外弯折形成,该第一弹性倒扣(826)相对第一端子(82)的轴向外张呈翅膀形态,第一弹性倒扣(826)与第一端子孔(811)的内壁上预设的第一卡台(8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松李灯峰张鹏沈瑞雄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好润精密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