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脱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462033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8 20:46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脱水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上表面上开设有脱水槽,所述外壳的上方设置有盖板,所述外壳的上表面是设置有用于盖板进行升降的的升降机构,所述脱水槽的内部设置有用于进行脱水的的脱水机构,所述外壳的侧面上设置有用于对废水进行收集的收集机构,有利于,启动电机,电机带动动力杆旋转,传动杆带动滑动杆旋转,滑动杆与滑动槽的横截面均为矩形,滑动杆旋转带动螺纹杆旋转,由于螺纹杆的下端贯穿其中一个限制板并于限制板螺纹连接,螺纹杆旋转,实现限制板带动盖板向下移动,实现自动对盖板的下移并对脱水壳进行密封,无需人工对盖板进行安装固定,简单方便,节约的人力的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脱水,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自动脱水装置


技术介绍

1、在进行工业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对生产的产品进行脱水处理,对产品进行脱水处理一般需要使用到自动脱水装置,自动脱水装置是一种可以自动对产品进行脱水的设备,自动脱水装置主要由外壳组件,固定组件,脱水组件和动力组件等组成,自动脱水装置具有脱水速度快,脱水效果好,脱水方便等优点。

2、常见的自动脱水装置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一般具有以下缺陷:

3、其一:常见的自动脱水装置在进行脱水之前,需要将产品放置在脱水器内部,为了防止在进行脱水的过程中,产品会飞出,需要通过人工对盖板进行固定,人们一般通过螺栓的方式对盖板进行固定,操作较为不便,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4、其二:常见的自动脱水装置进行脱水时,一般通过电机为脱水器的运转提供动力,常见的电机通常只为脱水器的运转提供动力,不能为对盖板的固定提供动力,造成了动力的浪费;

5、其三:常见的自动脱水装置脱水完成后,常见的废水都是直接通过管道排出,由于一些工业废水内部具有污染杂质,直接将废水进行排出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不利于对环境进行保护;

6、综上所述,常见的自动脱水装置在进行使用的过程中,一般具有人们一般通过螺栓的方式对盖板进行固定,操作较为不便,不能为对盖板的固定提供动力,造成了动力的浪费,直接将废水进行排出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等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脱水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上表面上开设有脱水槽,所述外壳的上方设置有盖板,所述外壳的上表面是设置有用于盖板进行升降的的升降机构,所述脱水槽的内部设置有用于进行脱水的的脱水机构,所述外壳的侧面上设置有用于对废水进行收集的收集机构;

3、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外壳上表面上的两个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侧面上固定连接有横杆,所述横杆的下表面上转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盖板的侧面上固定连接有四个限制板,所述外壳的上表面上开设有四个限制槽,四个所述限制板均滑动连接在限制槽的内部,所述螺纹杆的下端贯穿其中一个所述限制板并于限制板螺纹连接,所述螺纹杆的下表面上开设有滑动槽,所述外壳的上表面上开设有升降槽,所述升降槽的底部转动连接有传动杆,所述传动杆的上表面上固定连接有滑动杆,所述传动杆的外壁上固定连接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槽的侧面上开设有多个气槽,多个所述气槽均与其中一个限制槽连通。

4、进一步的,所述脱水槽位于外壳的上表面正中央,所述外壳呈长方体结构设置,所述脱水槽呈圆柱体结构设置。

5、进一步的,所述滑动杆的上端位于滑动槽内部,所述滑动杆与滑动槽的横截面均为矩形,所述升降板与升降槽适配,所述升降板位于多个气槽的进气口上方。

6、进一步的,所述脱水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外壳侧面上的支撑台,所述支撑台的上表面上安装有电机,所述外壳的侧面上转动连接有动力杆,所述动力杆的一端与电机的输出轴末端固定连接,所述脱水槽的底部开设有动力槽,所述动力杆的另一端延伸至动力槽,所述脱水槽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脱水壳,所述脱水壳的侧面上开设有多个脱水孔,所述动力槽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上端与脱水壳的底部转动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动力杆与转动杆之间通过锥齿轮相互连接,所述动力杆与传动杆之间通过锥齿轮相互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收集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外壳侧面上的收集块,所述收集块靠近外壳的侧面上开设有收集槽,所述,所述外壳的侧面上开设有多个收集孔,多个所述收集孔均与脱水槽连通,所述脱水槽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导流板。

9、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板与脱水槽适配且呈倾斜结构设置,多个所述收集孔与脱水槽连通处均位于导流板的上方。

10、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1、1.本技术通过设有升降机构,有利于当需要对产品进行脱水时,将需要进行脱水的产品放置在脱水壳内部,启动电机,电机带动动力杆旋转,由于动力杆与传动杆之间通过锥齿轮相互连接,动力杆旋转带动传动杆旋转,传动杆带动滑动杆旋转,由于滑动杆的上端位于滑动槽内部,滑动杆与滑动槽的横截面均为矩形,滑动杆旋转带动螺纹杆旋转,由于螺纹杆的下端贯穿其中一个限制板并于限制板螺纹连接,螺纹杆旋转,实现限制板带动盖板向下移动,实现自动对盖板的下移并对脱水壳进行密封,无需人工对盖板进行安装固定,简单方便,节约的人力的使用。

12、2.本技术通过设有脱水机构,有利于随着限制板带动盖板向下移动,限制板会对限制槽内部的气压进行挤压,限制槽内部的气体会通过气槽进入升降槽内部,气体进入升降槽内部后对推动升降板、传动杆和滑动杆向上移动,实现传动杆下端与动力杆连接处的锥齿轮组相互分离,由于动力杆与转动杆之间通过锥齿轮相互连接,动力杆旋转会带动转动杆旋转,转动杆旋转实现脱水壳旋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实现自动脱水的目的,电机既可以为脱水提供动力,又可以为盖板的固定提供动力,节约了资源的使用。

13、3.本技术通过设有收集机构,有利于经过脱水的废水会通过脱水孔进入脱水槽内部,由于流板与脱水槽适配且呈倾斜结构设置且多个收集孔与脱水槽连通处均位于导流板的上方,废水会通过导流板进入收集孔内部,最后会进入收集槽内部进行收集,便于后期统一处理,防止废水会环境造成影响。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脱水装置,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上表面上开设有脱水槽(101),所述外壳(1)的上方设置有盖板(2),所述外壳(1)的上表面是设置有用于盖板(2)进行升降的的升降机构(3),所述脱水槽(101)的内部设置有用于进行脱水的的脱水机构(4),所述外壳(1)的侧面上设置有用于对废水进行收集的收集机构(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水槽(101)位于外壳(1)的上表面正中央,所述外壳(1)呈长方体结构设置,所述脱水槽(101)呈圆柱体结构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杆(308)的上端位于滑动槽(306)内部,所述滑动杆(308)与滑动槽(306)的横截面均为矩形,所述升降板(310)与升降槽适配,所述升降板(310)位于多个气槽(309)的进气口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水机构(4)包括固定连接在外壳(1)侧面上的支撑台(401),所述支撑台(401)的上表面上安装有电机(402),所述外壳(1)的侧面上转动连接有动力杆(403),所述动力杆(403)的一端与电机(402)的输出轴末端固定连接,所述脱水槽(101)的底部开设有动力槽(404),所述动力杆(403)的另一端延伸至动力槽(404),所述脱水槽(101)的内部转动连接有脱水壳(405),所述脱水壳(405)的侧面上开设有多个脱水孔(406),所述动力槽(404)的底部转动连接有转动杆(407),所述转动杆(407)的上端与脱水壳(405)的底部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自动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杆(403)与转动杆(407)之间通过锥齿轮相互连接,所述动力杆(403)与传动杆(307)之间通过锥齿轮相互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机构(5)包括固定连接在外壳(1)侧面上的收集块(501),所述收集块(501)靠近外壳(1)的侧面上开设有收集槽(502),所述,所述外壳(1)的侧面上开设有多个收集孔(503),多个所述收集孔(503)均与脱水槽(101)连通,所述脱水槽(10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导流板(50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自动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504)与脱水槽(101)适配且呈倾斜结构设置,多个所述收集孔(503)与脱水槽(101)连通处均位于导流板(504)的上方。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脱水装置,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上表面上开设有脱水槽(101),所述外壳(1)的上方设置有盖板(2),所述外壳(1)的上表面是设置有用于盖板(2)进行升降的的升降机构(3),所述脱水槽(101)的内部设置有用于进行脱水的的脱水机构(4),所述外壳(1)的侧面上设置有用于对废水进行收集的收集机构(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水槽(101)位于外壳(1)的上表面正中央,所述外壳(1)呈长方体结构设置,所述脱水槽(101)呈圆柱体结构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杆(308)的上端位于滑动槽(306)内部,所述滑动杆(308)与滑动槽(306)的横截面均为矩形,所述升降板(310)与升降槽适配,所述升降板(310)位于多个气槽(309)的进气口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脱水机构(4)包括固定连接在外壳(1)侧面上的支撑台(401),所述支撑台(401)的上表面上安装有电机(402),所述外壳(1)的侧面上转动连接有动力杆(403),所述动力杆(403)的一端与电机(402)的输出轴末端固定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仁德
申请(专利权)人:威海市明珠硅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