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氮高效型水稻增产提质方法技术_技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扬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氮高效型水稻增产提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459562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8 20: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农作物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氮高效型水稻增产提质的方法。与常规栽培方法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可使氮肥施用量减少10%~25%,肥料施用次数减少2~3次,农药施用量减少5%~10%,用药次数减少2~3次,最终获得的实产较常规栽培方法高7.29%~12.73%,氮素利用率高5.31%~53.73%,且氮高效粳型水稻的加工、外观和食味品质均优于常规栽培,实现了水稻优质、丰产、氮高效三者的协同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作物种植,具体涉及一种氮高效型水稻增产提质方法


技术介绍

1、我国水稻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000万公顷左右,其中粳型水稻品种约占30%。多年以来,通过新品种的培育,栽培技术的更新,水稻单产屡创新高,总产实现连增。前期水稻的增产,往往依靠增加投入,尤其是肥料(氮肥)和农药的施用量长期居较高水平,不仅带来环境污染,同时水稻种植纯收益降低,已受到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和实践证实,筛选和利用氮效率高的水稻品种,能够在减少氮肥用量的前提下,实现水稻高产或超高产,减少投入,增加稻农收益,还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市场对优质粳米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大力发展粳型优质稻米产业,对于满足市场需求,保障人们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另外,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省工节本的水稻栽培管理同样成为现代稻作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2、关于氮高效型水稻品种筛选评价的指标有很多,前人已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相关研究,培育筛选出一批氮高效水稻品种并大面积应用于生产,但实际生产中,较多生产者未能结合氮高效品种特征充分挖掘其综合生产力。主要存在三方面较为突出的问题:(1)氮肥用量偏高;农户在大田管理中常将氮高效品种与常规水稻品种混同对待,氮高效品种肥料利用率大大降低,同时群体质量下降,最终氮高效水稻实产优势不显著;(2)病虫草害防控效率低;农户未能结合氮高效品种特性培育健壮个体和高质量群体,病虫草害发生基数偏高,带来用药多、防治次数多等问题,增加防控成本;(3)稻米品质等级不高。农户种植氮高效品种往往注重产量或氮肥利用效率方面指标,对稻米品质改良,尤其是个别指标如香气、脂肪等方面关注不足,这不利于稻米产业链延伸,综合收益偏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氮高效粳型水稻品种增产提质绿色栽培方法,提高氮高效粳稻综合生产力,实现水稻产质效的协同提升,增加氮高效粳稻的种植收益。

2、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氮高效型水稻增产提质的方法,包括秸秆全量还田,整地,移栽氮高效粳型水稻的秧苗,施肥,病害防控、草害防控和虫害防控的步骤;

3、所述粳型水稻包括中熟中粳水稻或迟熟中粳水稻;

4、所述中熟中粳水稻秧苗的秧龄为15~20d,叶龄3.0~4.0,不定根数10~12条,百株干重3~4g,叶色翠绿无病虫斑;

5、所述迟熟中粳水稻的秧龄为25~30d,叶龄4.0~5.0,不定根数13~15条,百株干重5~6g,叶色翠绿无病虫斑;

6、所述移栽的行距×株距为25~30cm×11~13cm;

7、所述秧苗移栽后,根据土壤肥力施肥;所述施肥方式为有机氮肥与无机氮肥混施,所述施肥包括施基肥、分蘖肥和穗肥;所述基肥、分蘖肥和穗肥的施加总量以氮计:当土壤有机质含量om≥30g·kg-1且全氮含量tn≥1.5g·kg-1时,施0.182~0.213t·hm-2的氮;以氮含量计,使用16.75%~22.82%的有机氮肥和77.18%~83.25%的无机氮肥;

8、当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0g·kg-1≤om<30g·kg-1且全氮含量为1.0g·kg-1≤tn<1.5g·kg-1时,施0.218~0.251t·hm-2的氮;以氮含量计,使用11.16%~15.85%的有机氮肥和84.15%~88.84%的无机氮肥;

9、当土壤有机质含量om<20g·kg-1且全氮含量tn<1.0g·kg-1时,施0.248~0.276t·hm-2的氮;以氮含量计,使用5.79%~10.63%的有机氮肥和89.93%~94.21%的无机氮肥。

10、优选的,所述中熟中粳水稻的产量>9.00t·hm-2,氮肥偏生产力>36.11kg·kg-1,有效积温产量>3.90kg℃·hm-2,稻米品质在国标三级以上;

11、所述迟熟中粳水稻的产量>10.00t·hm-2,氮肥偏生产力>37.04kg·kg-1,有效积温产量>4.00kg℃·hm-2,稻米品质在国标三级以上。

12、优选的,所述移栽时每穴种植3~5苗,大田基本苗数量为105~150万·hm-2。

13、优选的,所述秸秆全量还田时,秸秆长度≤8cm。

14、优选的,所述整地的方式为干旋湿整;所述干旋湿整的旋耕深度≥15cm,平整高度差≤3cm。

15、优选的,所述草害防控的方式为物理预防结合化学预防。

16、优选的,所述病害防控包括育秧前的药剂浸种或拌种及三次大田用药:第一次大田用药为移栽前施用送嫁药,第二次大田用药为孕穗期施药,第三次大田用药为齐穗期施药。

17、优选的,所述浸种或拌种使用的药剂为55wt.%~65wt.%的精甲·咯菌腈;

18、所述送嫁药包括吡蚜酮、呋虫胺、噻呋酰胺、氯虫苯甲酰胺和三环唑中的一种或多种;

19、所述第二次大田用药和第三次大田用药所使用的药剂包括20wt.%~30wt.%苯甲·丙环唑、20wt.%~30wt.%井冈霉素a和62wt.%~76wt.%三环唑、67wt.%~79wt.%戊唑·嘧菌酯和15wt.%~26wt.%稻瘟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20、优选的,所述第二次大田用药和第三次大田用药的同时施用杀虫剂。

21、优选的,所述杀虫剂包括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茚虫威、甲氧虫酰肼、呋虫胺和吡蚜酮中的一种或多种。

22、有益效果

2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氮高效型水稻增产提质方法。本专利技术选用特定的氮高效品种水稻,明确了秧苗关键指标,并根据土壤肥力不同,明确了施氮量范围,同时进一步利用其节氮高效特征,改进栽培措施具体通过物理除草和化学除草结合,精准用药时期,将第一次大田用药提前到秧田期,甚至包括后面孕穗期和齐穗期的药,提前用药增强了群体抗性;并结合氮高效品种水稻的特性,减少用肥量和用肥次数,结合有机肥替代部分化学肥料,改良土壤质量,建立水稻高质量群体。减肥和减药2个环节环环相扣,肥少群体质量高了,病虫害发生轻,用药量也进一步减少,与常规栽培方法相比,本专利技术可使氮肥施用量减少10%~25%,肥料施用次数减少2~3次,农药施用量减少5%~10%,用药次数减少2~3次,最终获得的实产较常规栽培方法高7.29%~12.73%,氮素利用率高5.31%~53.73%,且氮高效粳型水稻的加工、外观和食味品质均优于常规栽培,实现了水稻优质、丰产、氮高效三者的协同提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氮高效型水稻增产提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秸秆全量还田,整地,移栽氮高效粳型水稻的秧苗,施肥,病害防控、草害防控和虫害防控的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熟中粳水稻的产量>9.00t·hm-2,氮肥偏生产力>36.11kg·kg-1,有效积温产量>3.90kg℃·hm-2,稻米品质在国标三级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栽时每穴种植3~5苗,大田基本苗数量为105~150万·hm-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秸秆全量还田时,秸秆长度≤8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整地的方式为干旋湿整;所述干旋湿整的旋耕深度≥15cm,平整高度差≤3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草害防控的方式为物理预防结合化学预防。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病害防控包括育秧前的药剂浸种或拌种及三次大田用药:第一次大田用药为移栽前施用送嫁药,第二次大田用药为孕穗期施药,第三次大田用药为齐穗期施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浸种或拌种使用的药剂为55wt.%~65wt.%的精甲·咯菌腈;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次大田用药和第三次大田用药的同时施用杀虫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虫剂包括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茚虫威、甲氧虫酰肼、呋虫胺和吡蚜酮中的一种或多种。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氮高效型水稻增产提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秸秆全量还田,整地,移栽氮高效粳型水稻的秧苗,施肥,病害防控、草害防控和虫害防控的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熟中粳水稻的产量>9.00t·hm-2,氮肥偏生产力>36.11kg·kg-1,有效积温产量>3.90kg℃·hm-2,稻米品质在国标三级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移栽时每穴种植3~5苗,大田基本苗数量为105~150万·hm-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秸秆全量还田时,秸秆长度≤8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整地的方式为干旋湿整;所述干旋湿整的旋耕深度≥15cm,平整高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轲张军魏海燕施保国方书亮卞金龙周冬冬刘忠红李少博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