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壳及软包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457472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8 20:44
本技术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外壳及软包电池,所述外壳具有弯折线,所述外壳包括位于所述弯折线一侧的第一壳体部、以及位于所述弯折线另一侧的第二壳体部,所述第一壳体部设有用于容纳电芯的凹槽,所述第二壳体部沿所述弯折线朝所述第一壳体部弯折,以覆盖所述凹槽,其中,所述弯折线和所述凹槽间隔设置。所述软包电池包括:应用上述所述外壳。通过本技术提供的外壳及软包电池,可以在锂离子电池发生跌落撞击时起到缓冲作用,能够有效防止因外力撞击导致内部裸电芯的结构破坏,进而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机械安全性能,保证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锂离子电池,特别涉及一种外壳及软包电池


技术介绍

1、锂离子电池属于二次可充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高、使用温度范围宽、循环寿命长、自放电小、环保等突出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移动数码产品、电动工具、电动玩具、笔记本电脑、电动车等,并在二次电池市场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

2、随着锂离子电池在市场上的使用量逐渐增大,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变得更加重要,特别是当锂离子电池使用不当或者受到严重的外力冲击时,由于缺少缓冲保护,极易引发一系列安全事故,比如,当锂离子电池发生挤压、跌落、撞击等情况时,电芯内部的阴阳极片、铝塑膜、隔膜等结构极易被破坏,还有可能导致电池漏液,进而引发一系列的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外壳及软包电池,旨在解决锂离子电池缺少缓冲保护、在受到外力冲击时易发生安全事故的技术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外壳,用于软包电池,所述外壳具有弯折线,所述外壳包括位于所述弯折线一侧的第一壳体部、以及位于所述弯折线另一侧的第二壳体部,所述第一壳体部设有用于容纳电芯的凹槽,所述第二壳体部沿所述弯折线朝所述第一壳体部弯折,以覆盖所述凹槽;

3、其中,所述弯折线和所述凹槽间隔设置。

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还包括:

5、第一封装部,所述第一封装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部,并位于所述凹槽和所述弯折线之间;

6、第二封装部,所述第二封装部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部,且所述第二封装部沿所述弯折线和所述第一封装部对称设置;

7、其中,所述第二壳体部沿所述弯折线朝所述第一壳体部弯折时,所述第二封装部和所述第一封装部相贴合,以使所述弯折线和所述凹槽之间形成封印部。

8、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所述弯折线的方向,所述封印部相对的两端的距离l1满足:1%w≤l1≤4.5%w,沿平行于所述弯折线的方向,所述封印部相对的两端的距离d1满足:0.9w≤d1≤1.2w;

9、其中,沿平行于所述弯折线的方向,所述电芯相对的两端的距离为w。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所述弯折线的方向,所述封印部相对的两端的距离l1满足:2%w≤l1≤4%w,沿平行于所述弯折线的方向,所述封印部相对的两端的距离d1满足:w≤d1≤1.1w。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平行于所述弯折线的方向,所述封印部间隔开设有间隙部。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所述弯折线的方向,所述间隙部相对的两端的距离l2满足:1%w≤l2≤4.5%w,沿平行于所述弯折线的方向,所述间隙部相对的两端的距离d2满足:1%w≤d2≤4.5%w;

13、其中,沿平行于所述弯折线的方向,所述电芯相对的两端的距离为w。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所述弯折线的方向,所述间隙部相对的两端的距离l2满足:2%w≤l2≤4%w,沿平行于所述弯折线的方向,所述间隙部相对的两端的距离d2满足:2%w≤d2≤4%w。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垂直于所述弯折线的方向,所述封印部的非间隙部的相对的两端的距离l3满足:1%w≤l3≤4.5%w,沿平行于所述弯折线的方向,所述封印部的非间隙部的相对的两端的距离d3满足:1%w≤d3≤4.5%w。

16、在一些实施例中,于所述封印部位置处设置有泡棉,所述泡棉将所述封印部包裹。

17、对应地,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软包电池,包括:

18、应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外壳。

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20、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提供了一种用于软包锂离子电池的外壳,该外壳具有一弯折线,在弯折线一侧所述外壳包括第一壳体部,在弯折线另一侧所述外壳包括第二壳体部。其中,第一壳体部开设有凹槽,该凹槽用于容纳电芯,第二壳体部能够沿弯折线朝第一壳体部翻折,并将凹槽覆盖,再将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进行顶侧封装,形成软包锂离子电池。由于弯折线和凹槽间隔设置,在外壳沿弯折线翻折后电芯的底部余量增加,形成一个间隔缓冲段。通过设置间隔缓冲段,可以在锂离子电池发生跌落撞击时起到缓冲作用,能够有效防止因外力撞击导致内部裸电芯的结构破坏,进而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机械安全性能,保证锂离子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21、应用上述外壳的软包电池,在发生冲击或震动情况时,能够对内部电芯起到良好的缓冲保护作用,使得锂离子电池的机械强度较好,能够抵抗外部环境的不安定影响,保证电池安全、稳定地运行。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外壳,用于软包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弯折线,所述外壳包括位于所述弯折线一侧的第一壳体部、以及位于所述弯折线另一侧的第二壳体部,所述第一壳体部设有用于容纳电芯的凹槽,所述第二壳体部沿所述弯折线朝所述第一壳体部弯折,以覆盖所述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弯折线的方向,所述封印部相对的两端的距离L1满足:1%W≤L1≤4.5%W,沿平行于所述弯折线的方向,所述封印部相对的两端的距离D1满足:0.9W≤D1≤1.2W;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弯折线的方向,所述封印部相对的两端的距离L1满足:2%W≤L1≤4%W,沿平行于所述弯折线的方向,所述封印部相对的两端的距离D1满足:W≤D1≤1.1W。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沿平行于所述弯折线的方向,所述封印部间隔开设有间隙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弯折线的方向,所述间隙部相对的两端的距离L2满足:1%W≤L2≤4.5%W,沿平行于所述弯折线的方向,所述间隙部相对的两端的距离D2满足:1%W≤D2≤4.5%W;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弯折线的方向,所述间隙部相对的两端的距离L2满足:2%W≤L2≤4%W,沿平行于所述弯折线的方向,所述间隙部相对的两端的距离D2满足:2%W≤D2≤4%W。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弯折线的方向,所述封印部的非间隙部的相对的两端的距离L3满足:1%W≤L3≤4.5%W,沿平行于所述弯折线的方向,所述封印部的非间隙部的相对的两端的距离D3满足:1%W≤D3≤4.5%W。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任一项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封印部位置处设置有泡棉,所述泡棉将所述封印部包裹。

10.一种软包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外壳,用于软包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弯折线,所述外壳包括位于所述弯折线一侧的第一壳体部、以及位于所述弯折线另一侧的第二壳体部,所述第一壳体部设有用于容纳电芯的凹槽,所述第二壳体部沿所述弯折线朝所述第一壳体部弯折,以覆盖所述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弯折线的方向,所述封印部相对的两端的距离l1满足:1%w≤l1≤4.5%w,沿平行于所述弯折线的方向,所述封印部相对的两端的距离d1满足:0.9w≤d1≤1.2w;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弯折线的方向,所述封印部相对的两端的距离l1满足:2%w≤l1≤4%w,沿平行于所述弯折线的方向,所述封印部相对的两端的距离d1满足:w≤d1≤1.1w。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沿平行于所述弯折线的方向,所述封印部间隔开设有间隙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晓妮谢安河卢艳生项海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锂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