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变形缝两侧模板加固体系及施工方法技术_技高网

变形缝两侧模板加固体系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452253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8 20: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沉降缝施工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变形缝两侧模板加固体系及施工方法;包括位于变形缝两侧的浇筑模板组,浇筑模板组包括远离变形缝的外侧板和靠近变形缝的内侧板,内侧板相对一侧对称设置有纵向间隔布置的横向托翼,对称设置的两横向托翼上放置有若干个相连的剪式千斤顶,剪式千斤顶水平设置,每个剪式千斤顶的上撑臂均与左侧内侧板相抵接,下撑臂均与右侧内侧板相抵接;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使变形缝两侧的结构能够同步施工,能够有效缩短工期,降低施工成本;克服了传统模板安装空间狭小、施工不便、固定不牢固、垂直度难以保证的问题,使模板安装便捷、施工简单,提高了结构浇筑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沉降缝施工,具体的说是一种变形缝两侧模板加固体系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变形缝是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的总称,建筑物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常会产生变形,导致开裂甚至破坏,变形缝是针对这种情况而预留的构造缝;沉降缝宽度一般根据楼层而设置;一般2~3层为50mm-80mm;4-5层为80mm-100mm;5层以上大于等于120mm;沉降缝的设置将建筑物划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结构承重体系,且沉降缝的缝隙较窄,无操作面;因此,变形缝两侧无法进行同步施工,现有技术中一般会采取先施工沉降缝一侧结构,待模板拆除后再施工沉降缝另一侧结构,增加了施工工期、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施工简单、安全可靠、便于变形缝两侧结构同步施工的变形缝两侧模板加固体系及施工方法。

2、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变形缝两侧模板加固体系,包括位于变形缝两侧的浇筑模板组,浇筑模板组包括远离变形缝的外侧板和靠近变形缝的内侧板,内侧板相对一侧对称设置有纵向间隔布置的横向托翼,对称设置的两横向托翼上放置有若干个相连的剪式千斤顶,剪式千斤顶水平设置,每个剪式千斤顶的上撑臂均与左侧内侧板相抵接,下撑臂均与右侧内侧板相抵接。

4、优选的,剪式千斤顶的丝杆左端设置有多楞插头,右端对应多楞插头设置有多楞套筒,相邻剪式千斤顶通过多楞插头、多楞套筒相连。

5、优选的,内侧板相对一侧还横向间隔设置有纵向侧翼。

6、优选的,内侧板四角处还设置有加固板,加固板为l型结构,加固板水平部设置有第一连接孔,竖直部设有第二连接孔;第一连接孔用于穿设对拉螺栓,水平部通过对拉螺栓连接在内侧板上;第二连接孔用于穿设加固螺栓,竖直部通过加固螺栓、加固螺母连接在纵向侧翼上。

7、一种变形缝两侧模板施工方法,应用变形缝两侧模板加固体系进行施工,具体步骤如下:

8、s1:按照施工项目需要,安装相应尺寸的浇筑模板组,两侧浇筑模板组同时安装,外侧板和内侧板相对侧涂刷脱模剂;

9、s2:根据内侧板长度连接相应数量的剪式千斤顶;

10、s3:将已连接好的剪式千斤顶,放置于两内侧板对称的横向托翼上,注意安装时,各剪式千斤顶摆放要错开内侧板上纵向侧翼的位置;摆放好后,通过调节端部的剪式千斤顶,使剪式千斤顶两侧撑臂对变形缝两侧的内侧板进行对向支撑;

11、s4:安装外侧板,内侧板和对侧的外侧板之间使用对拉螺栓进行四角位置的加固;

12、s5:验收合格后,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

13、优选的,步骤s4具体包括:在内侧板四角位置加装加固板,加固板水平部和内侧板与对向外侧板之间使用对拉螺栓进行对拉,内侧板与对向外侧板上均设置有预留螺栓孔;加固板竖直部与纵向侧翼通过加固螺栓、加固螺母连接。

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

15、通过本专利技术,使变形缝两侧的结构能够同步施工,能够有效缩短工期,降低施工成本;克服了传统模板安装空间狭小、施工不便、固定不牢固、垂直度难以保证的问题,提高了结构浇筑质量;同时,本专利技术通过将剪式千斤顶串式相连,进而通过调节端部的剪式千斤顶即可调节相连的所有剪式千斤顶,支撑模板更加便捷。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形缝两侧模板加固体系,包括位于变形缝两侧的浇筑模板组,浇筑模板组包括远离变形缝的外侧板和靠近变形缝的内侧板,其特征在于,内侧板相对一侧对称设置有纵向间隔布置的横向托翼,对称设置的两横向托翼上放置有若干个相连的剪式千斤顶,剪式千斤顶水平设置,每个剪式千斤顶的上撑臂均与左侧内侧板相抵接,下撑臂均与右侧内侧板相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形缝两侧模板加固体系,其特征在于:剪式千斤顶的丝杆左端设置有多楞插头,右端对应多楞插头设置有多楞套筒,相邻剪式千斤顶通过多楞插头、多楞套筒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形缝两侧模板加固体系,其特征在于:内侧板相对一侧还横向间隔设置有纵向侧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形缝两侧模板加固体系,其特征在于:内侧板四角处还设置有加固板,加固板为L型结构,加固板水平部设置有第一连接孔,竖直部设有第二连接孔;第一连接孔用于穿设对拉螺栓,水平部通过对拉螺栓连接在内侧板上;第二连接孔用于穿设加固螺栓,竖直部通过加固螺栓、加固螺母连接在纵向侧翼上。

5.一种变形缝两侧模板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变形缝两侧模板加固体系进行施工,具体步骤如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形缝两侧模板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具体包括:在内侧板四角位置加装加固板,加固板水平部和内侧板与对向外侧板之间使用对拉螺栓进行对拉,内侧板与对向外侧板上均设置有预留螺栓孔;加固板竖直部与纵向侧翼通过加固螺栓、加固螺母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形缝两侧模板加固体系,包括位于变形缝两侧的浇筑模板组,浇筑模板组包括远离变形缝的外侧板和靠近变形缝的内侧板,其特征在于,内侧板相对一侧对称设置有纵向间隔布置的横向托翼,对称设置的两横向托翼上放置有若干个相连的剪式千斤顶,剪式千斤顶水平设置,每个剪式千斤顶的上撑臂均与左侧内侧板相抵接,下撑臂均与右侧内侧板相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形缝两侧模板加固体系,其特征在于:剪式千斤顶的丝杆左端设置有多楞插头,右端对应多楞插头设置有多楞套筒,相邻剪式千斤顶通过多楞插头、多楞套筒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形缝两侧模板加固体系,其特征在于:内侧板相对一侧还横向间隔设置有纵向侧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形缝两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博陈中强周志群朱佳龙刘译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