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竖直地设置;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设置为与第一集流管平行相对且间隔开预定距离;扁管,所述扁管水平地设置在第一和第二集流管之间且两端分别与第一和第二集流管连通;和翅片,所述翅片为大体波纹状且设置在相邻的扁管之间,所述翅片包括直线段和连接段,所述直线段和连接段依次相连以便所述连接段构成波峰和波谷,所述翅片的第一端部沿横向从扁管的一侧伸出,且所述第一端部中的连接段被去除。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换热器,排水性能提高,换热器的表面换热性能提高,降低了风机耗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换热器,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够改善排出冷凝水性能的 微通道换热器。
技术介绍
平行流换热器例如在用作蒸发器或热泵换热器时表面会产生冷凝水, 为了能够提高换热器排出冷凝水的性能,平行流换热器通常采取集流管水 平设置且扁管垂直地安装在集流管之间。但是,集流管和扁管的上述传统设置方式不适合某些类型的换热器, 例如扁长型换热器(即长度远远大于高度的换热器)。对于扁长型的换热器,如果采用上述传统设置方式,会带来以下问题集流管较长,成本较高,实现制冷剂均匀分配难度大;由于集流管处 是不通风换热的,因此集流管越长,阻碍空气流动的面积越大,从而使有 效换热面积减少;扁管长度短且数量多,即制冷剂通路多,扁管内制冷剂 流速低,换热性能差。为此,对于扁长型换热器,传统上通常采用集流管竖直设置而扁管水 平地设置在集流管之间,集流管的长度减小,扁管的长度增加而数量减小。但是,对于集流管竖直设置而扁管水平地设置在集流管之间的换热 器,由于扁管水平布置,翅片上的冷凝水会被扁管阻挡而无法流下,积累 在背风侧的翅片和扁管上,导致换热器表面换热性能下降,而且风阻增大, 风机耗功增大,整机性能下降,甚至对于热泵式室外侧换热器,化霜之后 积水还有可能结成冰,阻塞风道,风机耗功增加,而且降低换热器表面传 热性能,整机性能恶化。例如,如图8所示,对于传统换热器,如果风沿方向c,吹送,由于水表面张力作用,大部分冷凝水都会积聚在翅片r的 背风侧(D,所示区域),而无法舒畅地排出。尤其是,由于翅片r在横向方向(图8中的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与扁管2,的尺寸大体相同,因此冷凝水更不容易流下离开换热器。此外,在翅片l,的内侧区域以及与扁管2'的焊4妄区域的表面张力4艮 大,冷凝水容易积累在这些区域,不容易排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 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改善排水性能的换热器。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竖 直地设置;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设置为与第一集流管平行相对且 间隔开预定距离;扁管,所述扁管水平地设置在第一和第二集流管之间且 两端分别与第一和第二集流管连通;和翅片,所述翅片为大体波紋状且设 置在相邻的扁管之间,所述翅片包括直线段和连接段,所述直线段和连接 段依次相连以便所述连接段构成波峰和波谷,所述翅片的第一端部沿横向 从扁管的一侧伸出,且所述第一端部中的连接段被去除。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由于翅片第 一端部沿横向方向从扁管的 一侧伸出,而且第一端部中的构成波峰和波谷的连接段被去除,从而在扁 管的第一端部形成缺口 ,由此当在横向方向上从翅片的第二端部朝向翅片 的第一端部鼓风时,冷凝水容易从翅片的第一端部沿缺口向下流动离开换 热器,由此改善换热器的排水性能,提高了换热器的表面热交换性能。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所述翅片的第二端部沿横向从扁管的另 一侧伸出且所述第二端部中 的连接段被去除。通过使翅片的第二端部沿横向从扁管的另一侧伸出且去 除第二端部中的构成波峰和波谷的连接段,从而在翅片的第二端部形成缺口。当在横向方向上从翅片的第一端部朝向第二端部鼓风时、冷凝水容易 从翅片的第二端部沿缺口向下流动离开换热器,由此改善换热器的排水性 能。并且由于翅片的第 一和第二端部在横向方向上分别从扁管的两侧伸出 并形成缺口,因此对于鼓风方向没有限制。所述直线段和连接段之间通过圆弧过渡。由此,不但使直线段和连接4段圓滑过渡,而且通过将过渡圆角的半径设置的非常小,能够进一步降低 翅片与扁管连接区域处的表面张力,进一步提高排水性能以及换热器的表 面换热性能。所述连接段在纵向方向上的截面为平直状。通过将连接段设置为直线 形,可以破坏翅片波峰和波谷内侧以及与扁管连接的区域的表面张力,进 一步提高排水性能。可选地,所述连4妻段在纵向方向上的截面也可以为圓弧形。 在本专利技术的 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器为微通道换热器。 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 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l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翅片在组装和焊接到换热器的扁管上之后的示意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翅片的一部分的横向侧视图; 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翅片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艮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换热器的一部分翅片的立体图; 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的一部分翅片的展平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两个扁管之间的一部分翅片的横向侧视图;和图8是传统换热器的两个扁管之间的一部分翅片的横向侧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 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纵向、横向、竖直、水平、等指 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 述本专利技术而不是要求本专利技术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才喿作,因此不能理解 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第一集流管3a、第 二集流管3b、扁管2和翅片1。第一集流管3a和第二集流管3b竖直设置,彼此大体平行且间隔开预 定距离。扁管2沿纵向方向A水平地设置在第一集流管3a和第二集流管3b之 间且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流管3a和第二集流管3b连通。例如,扁管2内形 成有多个微通道,从而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换热器为微通道换热器。如图2-4所示,翅片1的形状为大体波紋状,翅片l设置在图1中的 上下方向上相邻的扁管2之间且沿纵向方向A以大体波形方式延伸。更具 体而言,翅片1包括直线段ll和连接段12,直线段11和连接段12依次 相连,且连接段12构成波峰和波谷。如图4和图6所示且参考图7,翅片1沿横向方向B可以分成三个部 分第一端部112,第二端部114,和中间部113。第一端部112可以沿才黄 向方向B从扁管2的一侧(图7中的右侧)伸出。翅片1的第一端部112 中的构成波峰和波谷的每个连接段12被去除,从而在第一端部12中形成 缺口 111。由于第一端部112沿横向方向B伸出扁管2,且第一端部112中构成 波峰和波谷的连接段12被去除而形成缺口 111。因此,如图7所示,如果 沿着方向C鼓风,冷凝水被吹到翅片1的第一端部112,并且容易沿着缺 口 lll向下流动离开翅片l和换热器,而不会积累在区域D内,从而提高 了排水性能,改善了换热器的表面换热性能,且减小了风阻,降低风机耗 功,改善整机性能。如图6和7所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翅片1的第二端部114 沿横向方向从扁管2的另一侧(图7中的左侧)伸出。因此,翅片1的第 一端部112和第二端部114在横向方向上分别从扁管2的两侧伸出,从而 当沿方向C鼓风时,冷凝水不会聚集在区域D内,容易地沿着第一端部112 的缺口 111向下流动离开换热器。当沿着与方向C相反的方向从翅片1的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竖直地设置;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设置为与第一集流管平行相对且间隔开预定距离;扁管,所述扁管水平地设置在第一和第二集流管之间且两端分别与第一和第二集流管连通;和翅片,所述翅片为大体波纹状且设置在相邻的扁管之间,所述翅片包括直线段和连接段,所述直线段和连接段依次相连以便所述连接段构成波峰和波谷,所述翅片的第一端部沿横向从扁管的一侧伸出,且所述第一端部中的连接段被去除。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竖直地设置;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二集流管设置为与第一集流管平行相对且间隔开预定距离;扁管,所述扁管水平地设置在第一和第二集流管之间且两端分别与第一和第二集流管连通;和翅片,所述翅片为大体波纹状且设置在相邻的扁管之间,所述翅片包括直线段和连接段,所述直线段和连接段依次相连以便所述连接段构成波峰和波谷,所述翅片的第一端部沿横向从扁管的一侧伸出,且所述第一端部中的连接段被去除。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华钊,黄宁杰,
申请(专利权)人: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