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气液两相绕流冷凝器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气液两相绕流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446891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8 20: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液两相绕流冷凝器,筒体顶部设有进气口,筒体底部设有排液口,在筒体长度方向上,筒体两端均设有管板,换热管、挡气板、导流板机构、过冷盖板机构均设于筒体内,换热管均跨设于两端的管板上,挡气板设于换热管上方且位于进气口正下方,在水平方向上,换热管之间设有过冷盖板机构,过冷盖板机构两侧和筒体密封连接,过冷盖板机构上方的换热管之间设有导流板机构,导流板机构均位于过冷盖板机构正上方,每个导流板机构的宽度大于其下方的换热管宽度。将换热管分隔为若干区域,使气态制冷剂能较为容易的进入不同区域的换热管束内,提升换热管和气态制冷剂的接触面积,提升换热效率;过冷盖板机构下方液化的制冷剂在筒体内折流后增加紊流程度,提高换热系数,增加液态制冷剂与换热管的接触时间强制过冷,从而提升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机组,尤其涉及一种气液两相绕流冷凝器


技术介绍

1、近年来,随着国家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逐步深入,空调生产厂家对冷凝器的换热效率逐步重视,如图7所示为传统冷凝器的结构,气态制冷剂受到集中为一个整体的换热管的表层换热管的阻碍后,气流会经由管束间隙最大处(即气流阻力最小处)流往下层铜管。此时气态制冷剂无法按照设计给定的方向流经每层换热管表面,尤其是处于管束中心的区域换热管,无法充分的接触流动的气态制冷剂。与此同时,上方换热管冷凝形成的液滴会流经下方每层换热管表面,如此就形成了恶性的滴落、包裹、隔绝换热的循环,无法最大程度的利用冷凝区换热管的换热面积,尤其是位于管束中下部位的几排换热管的换热效率受到了极大的削弱,造成生产成本增大且能源消耗加剧。


技术实现思路

1、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液两相绕流冷凝器,使气态制冷剂能均匀的和每个换热管接触,且能隔绝液化后的制冷剂对换热管的附着,提升换热效率。

2、技术方案:一种气液两相绕流冷凝器包括管板、筒体、若干换热管、挡气板、若干导流板机构、过冷盖板机构,所述筒体顶部设有进气口,所述筒体底部设有排液口,在所述筒体长度方向上,所述筒体两端均设有所述管板,若干所述换热管、所述挡气板、若干所述导流板机构、所述过冷盖板机构均设于所述筒体内,若干所述换热管均跨设于两端的所述管板上,所述挡气板设于若干所述换热管上方且位于所述进气口正下方,在水平方向上,若干所述换热管之间设有所述过冷盖板机构,所述过冷盖板机构两侧和所述筒体密封连接,所述过冷盖板机构上方的若干所述换热管之间设有若干所述导流板机构,若干所述导流板机构均位于所述过冷盖板机构正上方,每个所述导流板机构的宽度大于其下方的若干所述换热管宽度,气态制冷剂从所述进气口进入,被所述挡气板阻挡后分散向下流动,经过若干所述换热管后变为液态制冷剂进入所述过冷盖板机构下方,最后在所述排液口排出。

3、进一步的,所述过冷盖板机构包括挡板、若干折流板,所述挡板长度小于所述筒体长度,在水平方向上,若干所述换热管之间设有所述挡板,所述挡板两侧和所述筒体内壁固定连接,若干所述导流板机构均位于所述挡板正上方,所述挡板下方固定设有若干间隔布设的所述折流板,若干所述折流板在所述挡板左右两侧交替布设,若干所述折流板均和所述筒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挡板下方的若干所述换热管穿过若干所述折流板,所述排液口设于若干所述折流板中间位置对应的所述筒体上。此结构的过冷盖板机构使挡板下方的液态制冷剂和挡板下方的换热管有更多的接触时间,增加紊流程度,提高换热系数,提高了换热效率。

4、进一步的,所述挡板设于所述筒体中间位置;所述排液口两侧若干所述折流板之间的距离相同。

5、进一步的,若干所述导流板机构设置三个,从上到下方向上,第一个所述导流板机构上方的所述换热管上下设置两排,第二个所述导流板机构上方的所述换热管上下设置两排,第三个所述导流板机构上方的所述换热管上下设置两排,第三个所述导流板机构下方的所述换热管设置一排或上下设置两排。

6、进一步的,上排相邻所述换热管之间的距离和下排相邻所述换热管之间的距离相同,上排所述换热管和下排所述换热管之间设有间隙,上排换热管位于下排相邻两个换热管之间的正上方。此结构布设的换热管能减少被液态制冷剂包裹时间,提升换热效率。

7、进一步的,所述冷凝器还包括设于所述筒体内的支撑板a和支撑板b,所述支撑板a、所述支撑板b均和所述管板平行设置且和所述筒体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a分别设于若干所述换热管两端和其间隙配合,若干所述导流板机构均和所述支撑板a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支撑板a之间设有两个所述支撑板b,若干所述换热管均穿过所述支撑板b,若干所述导流板机构均穿过所述支撑板b和其间隙配合。支撑板a、支撑板b对换热管、导流板机构起到支撑作用防止其弯曲,提升稳定性。

8、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支撑板b分别设于两个所述支撑板a之间的三等分位置上,两个所述支撑板b下端之间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使支撑板b支撑更加平稳。

9、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板b和所述筒体内壁接触的两侧均设有凹槽。提升筒体内部气态制冷剂流动效率。

10、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板机构包括横板、竖板,在水平方向上,若干所述换热管之间设有所述横板,所述横板设于所述过冷盖板机构正上方,每个所述横板的宽度大于其下方的若干所述换热管宽度,所述横板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竖板,所述竖板上端和所述横板固定连接,两侧的所述竖板均和所述管板固定连接。

11、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通过若干导流板机构和过冷盖板机构将若干换热管分隔为若干区域,使气态制冷剂能较为容易的进入不同的区域的换热管束内,提升换热管和气态制冷剂的接触面积,提升换热效率;过冷盖板机构下方液化后的制冷剂在筒体内折流后增加紊流程度,提高换热系数,增加液态制冷剂与换热管的接触时间强制过冷,从而提升换热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液两相绕流冷凝器,包括管板(1)、筒体(2)、若干换热管(3)、挡气板(4)、若干导流板机构(5)、过冷盖板机构(6),所述筒体(2)顶部设有进气口(7),所述筒体(2)底部设有排液口(8),在所述筒体(2)长度方向上,所述筒体(2)两端均设有所述管板(1),若干所述换热管(3)、所述挡气板(4)、若干所述导流板机构(5)、所述过冷盖板机构(6)均设于所述筒体(2)内,若干所述换热管(3)均跨设于两端的所述管板(1)上,所述挡气板(4)设于若干所述换热管(3)上方且位于所述进气口(7)正下方,其特征在于,在水平方向上,若干所述换热管(3)之间设有所述过冷盖板机构(6),所述过冷盖板机构(6)两侧和所述筒体(2)密封连接,所述过冷盖板机构(6)上方的若干所述换热管(3)之间设有若干所述导流板机构(5),若干所述导流板机构(5)均位于所述过冷盖板机构(6)正上方,每个所述导流板机构(5)的宽度大于其下方的若干所述换热管(3)宽度,气态制冷剂从所述进气口(7)进入,被所述挡气板(4)阻挡后分散向下流动,经过若干所述换热管(3)后变为液态制冷剂进入所述过冷盖板机构(6)下方,最后在所述排液口(8)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液两相绕流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冷盖板机构(6)包括挡板(61)、若干折流板(62),所述挡板(61)长度小于所述筒体(2)长度,在水平方向上,若干所述换热管(3)之间设有所述挡板(61),所述挡板(61)两侧和所述筒体(2)内壁固定连接,若干所述导流板机构(5)均位于所述挡板(61)正上方,所述挡板(61)下方固定设有若干间隔布设的所述折流板(62),若干所述折流板(62)在所述挡板(61)左右两侧交替布设,若干所述折流板(62)均和所述筒体(2)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挡板(61)下方的若干所述换热管(3)穿过若干所述折流板(62),所述排液口(8)设于若干所述折流板(62)中间位置对应的所述筒体(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气液两相绕流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61)设于所述筒体(2)中间位置;所述排液口(8)两侧若干所述折流板(62)之间的距离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液两相绕流冷凝器,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导流板机构(5)设置三个,从上到下方向上,第一个所述导流板机构(5)上方的所述换热管(3)上下设置两排,第二个所述导流板机构(5)上方的所述换热管(3)上下设置两排,第三个所述导流板机构(5)上方的所述换热管(3)上下设置两排,第三个所述导流板机构(5)下方的所述换热管(3)设置一排或上下设置两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气液两相绕流冷凝器,其特征在于,上排相邻所述换热管(3)之间的距离和下排相邻所述换热管(3)之间的距离相同,上排所述换热管(3)和下排所述换热管(3)之间设有间隙,上排换热管(3)位于下排相邻两个换热管(3)之间的正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液两相绕流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还包括设于所述筒体(2)内的支撑板A(21)和支撑板B(22),所述支撑板A(21)、所述支撑板B(22)均和所述管板(1)平行设置且和所述筒体(2)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A(21)分别设于若干所述换热管(3)两端和其间隙配合,若干所述导流板机构(5)均和所述支撑板A(21)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支撑板A(21)之间设有两个所述支撑板B(22),若干所述换热管(3)均穿过所述支撑板B(22),若干所述导流板机构(5)均穿过所述支撑板B(22)和其间隙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气液两相绕流冷凝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支撑板B(22)分别设于两个所述支撑板A(21)之间的三等分位置上,两个所述支撑板B(22)下端之间通过连接杆(23)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气液两相绕流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B(22)和所述筒体(2)内壁接触的两侧均设有凹槽(2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液两相绕流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机构(5)包括横板(51)、竖板(52),在水平方向上,若干所述换热管(3)之间设有所述横板(51),所述横板(51)设于所述过冷盖板机构(6)正上方,每个所述横板(51)的宽度大于其下方的若干所述换热管(3)宽度,所述横板(51)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竖板(52),所述竖板(52)上端和所述横板(51)固定连接,两侧的所述竖板(52)均和所述管板(1)固定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液两相绕流冷凝器,包括管板(1)、筒体(2)、若干换热管(3)、挡气板(4)、若干导流板机构(5)、过冷盖板机构(6),所述筒体(2)顶部设有进气口(7),所述筒体(2)底部设有排液口(8),在所述筒体(2)长度方向上,所述筒体(2)两端均设有所述管板(1),若干所述换热管(3)、所述挡气板(4)、若干所述导流板机构(5)、所述过冷盖板机构(6)均设于所述筒体(2)内,若干所述换热管(3)均跨设于两端的所述管板(1)上,所述挡气板(4)设于若干所述换热管(3)上方且位于所述进气口(7)正下方,其特征在于,在水平方向上,若干所述换热管(3)之间设有所述过冷盖板机构(6),所述过冷盖板机构(6)两侧和所述筒体(2)密封连接,所述过冷盖板机构(6)上方的若干所述换热管(3)之间设有若干所述导流板机构(5),若干所述导流板机构(5)均位于所述过冷盖板机构(6)正上方,每个所述导流板机构(5)的宽度大于其下方的若干所述换热管(3)宽度,气态制冷剂从所述进气口(7)进入,被所述挡气板(4)阻挡后分散向下流动,经过若干所述换热管(3)后变为液态制冷剂进入所述过冷盖板机构(6)下方,最后在所述排液口(8)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液两相绕流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冷盖板机构(6)包括挡板(61)、若干折流板(62),所述挡板(61)长度小于所述筒体(2)长度,在水平方向上,若干所述换热管(3)之间设有所述挡板(61),所述挡板(61)两侧和所述筒体(2)内壁固定连接,若干所述导流板机构(5)均位于所述挡板(61)正上方,所述挡板(61)下方固定设有若干间隔布设的所述折流板(62),若干所述折流板(62)在所述挡板(61)左右两侧交替布设,若干所述折流板(62)均和所述筒体(2)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挡板(61)下方的若干所述换热管(3)穿过若干所述折流板(62),所述排液口(8)设于若干所述折流板(62)中间位置对应的所述筒体(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气液两相绕流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61)设于所述筒体(2)中间位置;所述排液口(8)两侧若干所述折流板(62)之间的距离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气液两相绕流冷凝器,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信朱荣菁王蕊孙健鹏袁章任慧敏刘湘依刘奕林王德泽
申请(专利权)人:清川重工镇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