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监测装置,具体为电缆护层环流接地监测装置。
技术介绍
1、一般高压供电电缆大约每300米就存在一处电缆接头,长时间运行于高电压、大电流(过负荷)下的电缆接头,很容易因电缆本身或附件质量差、电缆接头施工质量不过关、机械损伤、受潮腐蚀、附件老化等原因造成绝缘损坏并发生局部放电,电缆接头发生局部放电后若得不到及时处理就很可能进一步酿成重大事故,从而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但是现有的监测装置在使用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现有的监测装置在进行使用的时候,由于都是固定在单个电缆上,导致了电缆的压力非常的大,且可能会出现电缆出现断裂的情况。
3、针对上述问题,在原有监测装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电缆护层环流接地监测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固定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电缆护层环流接地监测装置,包括电缆,所述电缆上放置有上固定环和下固定环,上固定环和下固定环的一端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下固定环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线的一端,连接线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监测转轴,上固定环的底部一侧开设有固定槽,固定槽内滑动安装有固定杆,固定杆的一端延伸至固定槽内,固定杆的另一端延伸至固定槽外,下固定环的顶部一侧开设有凹槽,固定杆延伸至固定槽外的一端延伸至凹槽内;
3、所述凹槽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通孔,通孔内滑动安装有压杆,压杆的一端延伸至凹槽内,压杆的另一端延
4、所述凹槽的一侧内壁上开设有转动孔,转动孔内转动安装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上转动安装有转动杆,转动杆的一端延伸至凹槽内,转动杆的另一端延伸至凹槽外;
5、所述转动杆的底部一侧固定安装有卡杆,压杆的顶部一侧开设有卡槽;
6、所述上固定环的底部一侧固定安装有顶杆的一端,顶杆的另一端延伸至凹槽内,顶杆延伸至凹槽内的一端与转动杆的顶部相接触。
7、优选的,所述固定杆呈l型结构。
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杆用于固定上固定环与下固定环。
9、优选的,所述固定杆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弹簧的一端,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凹槽的一侧内壁上固定连接。
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弹簧用于带动移动后的固定杆进行复位。
11、优选的,所述压杆位于凹槽远离第一转轴的一侧内壁上。
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压杆用于带动固定杆水平移动。
13、优选的,所述转动杆位于压杆的上方,转动杆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弹簧的一端,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转动孔的顶部内壁上固定连接。
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弹簧用于带动转动后的转动杆进行复位。
15、优选的,所述卡槽卡杆相适配。
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杆用于固定移动后的压杆。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8、在监测装置的顶部设有多个连接线,可以将整个监测装置的重量分散到其他的电缆,极大地避免了出现电缆断裂的情况。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电缆护层环流接地监测装置,包括电缆(1),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护层环流接地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7)呈L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护层环流接地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7)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弹簧的一端,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凹槽(8)的一侧内壁上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护层环流接地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杆(10)位于凹槽(8)远离第一转轴的一侧内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护层环流接地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杆(12)位于压杆(10)的上方,转动杆(1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第二弹簧的一端,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转动孔(11)的顶部内壁上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护层环流接地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14)卡杆(13)相适配。
【技术特征摘要】
1.电缆护层环流接地监测装置,包括电缆(1),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护层环流接地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7)呈l型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护层环流接地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杆(7)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第一弹簧的一端,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凹槽(8)的一侧内壁上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缆护层环流接地监测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向阳,郑乔丹,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环旭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