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车头交错式双面喷印机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车头交错式双面喷印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438554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8 20:32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头交错式双面喷印机,其包括机架,机架设有放料机构、收料机构、输送辊机构、两个喷印车头和与喷印车头一一对应设置的抵靠机构,两个喷印车头分别正对材料的两表面,抵靠机构与喷印车头相对设置,抵靠机构用于对材料的背离喷印车头的部位进行抵靠支撑。本申请能够提高喷印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喷印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头交错式双面喷印机


技术介绍

1、申请号为2021106291087的中国专利公开一种上下错排垂直平行双墨车异步双面喷墨打印机,包括机架,机架的右侧顶部设置有送布机构,机架的右侧底部设置有收布机构,机架的内腔顶部设置有放布张力机构,机架的内腔底部设置有收布张力机构,机架的内腔顶部中间设置有导向机构,机架的内腔顶部右侧设置有一号打印车头,机架的内腔顶部左侧设置有二号打印车头,一号打印车头和二号打印车头的喷墨口呈交叉错排设置,其通过设置交错式车头,以减少交替颜色污染。

2、其中,材料(例如布或塑料膜)的输送,主要利用张力机构和导向机构的配合,张力机构迫使材料拉伸并具有张力,而导向机构则用于修正材料的输送方向,使得车头能够对准材料。

3、张力机构对材料施加的张力越大,材料的位置稳定性越强,材料越不容易在车头喷墨的作用力下而位移,但是,当材料的易拉伸性较大时,张力机构对材料施加的张力越大,材料极易拉伸变形,从而影响喷印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提高喷印稳定性,本申请提供一种车头交错式双面喷印机。

2、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车头交错式双面喷印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车头交错式双面喷印机,包括机架,机架设有放料机构、收料机构、输送辊机构、两个喷印车头和与喷印车头一一对应设置的抵靠机构,两个喷印车头分别正对材料的两表面,抵靠机构与喷印车头相对设置,抵靠机构用于对材料的背离喷印车头的部位进行抵靠支撑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抵靠机构,以对材料的背离喷印车头的部位进行抵靠支撑,从而提高材料抵御车头喷墨的作用力的能力,材料不易位移,材料的稳定性较强,同时变相降低输送辊机构对于材料的张力施加,以减少材料的拉伸形变,进而确保喷印效果。

5、可选的,所述抵靠机构包括伺服电机、转辊和第一楔形条,所述转辊与所述机架转动连接,所述转辊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呈正二十边形,转辊的外侧平面设有支撑部,支撑部用于供材料的表面贴合,转辊的外周面棱边处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可拆卸连接有所述第一楔形条,第一楔形条的外露侧与所述支撑部齐平,所述伺服电机用于驱动所述转辊进行转动;第一楔形条的外露侧于材料的表面留下折痕,两个抵靠机构在材料上所留下的折痕分别位于材料的两侧面且对齐;两个抵靠机构上下设置,且两个抵靠机构分别位于材料的两侧;所述喷印车头具有多个相邻排布的喷墨头,各喷墨头的喷射方向分别垂直于多个支撑部,将被材料所贴合的且与喷墨头正对的支撑部设为喷印平面,喷印平面的两个棱边分别与所述转辊轴心之间连线的夹角为18°,各喷印平面组合形成喷印区域,喷印区域所对应的夹角总和为72°,将材料首次接触转辊的支撑部设为进入支撑部,将材料最后一次接触转辊的支撑部设为离开支撑部,进入支撑部和离开支撑部分别位于喷印区域的两相邻侧;当所述转辊停止转动且喷印车头进行喷印时,位于上方的转辊的进入支撑部为水平状态,位于上方的转辊的离开支撑部为竖直状态,位于下方的转辊的进入支撑部为竖直状态,位于下方的转辊的离开支撑部为水平状态。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通过设置正二十变形的转辊,使得各喷印平面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使得材料能够更加贴合在喷印平面上,或者材料能够被喷印平面两侧的棱边所支撑,材料的位置稳定性极高,并且,喷印平面的两棱边之间的距离较短,能够减少材料中间位置的偏移情况,进而极大提高了材料的位置稳定性,从而提高喷印效果。

7、通过设置进入支撑部和离开支撑部,以限定材料与喷印平面的配合位置和配合角度,从而使得材料能够更好贴合在喷印平面上,或者材料能够被喷印平面两侧的棱边所支撑,进而提高材料的位置稳定性。

8、其次,通过伺服电机驱动转辊转动,转辊能够配合输送辊机构以协助材料的输送,从而减少材料长距离输送而导致的拉伸形变。

9、并且,利用转辊对材料的输送距离控制,以确保两个转辊对材料施加的折痕能够对齐,从而减少折痕产生的应力和材料形变,进而确保喷印质量。

10、可选的,所述安装槽内可拆卸设有第二楔形条,第二楔形条的外露侧高于所述支撑部,第二楔形条的外露侧于材料的表面留下折痕,且相邻两个第二楔形条和所述支撑部之间合围形成隔离腔。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材料具有一定的孔隙时,喷墨则易透过材料而沾染于转辊上,因此,可以利用第二楔形条替换原本的第一楔形条,第二楔形条高于第一楔形条,使得材料被第二楔形条的外露侧所支撑,材料与转辊之间具有间隙,从而减少材料直接贴合转辊而导致的废墨沾染,同时又利用第二楔形条的支撑,以确保材料的位置稳定性,并且相邻两个第二楔形条之间的距离较小,其支撑效果较好。

12、可选的,所述机架设有多个第一进气管和多个第一出气管,所述第二楔形条内设有第一进气道和第一出气道,所述隔离腔内设有第一通气管,第一通气管位于相邻两个第二楔形条之间,第一通气管平行于所述支撑部,所述第一通气管与材料之间形成第一隔离间隙,各第一通气管沿所述转辊轴向等间隔排布,第一通气管的两端分别与两相邻的两个第二楔形条的第一进气道和第一进气道连通,所述第一通气管内壁沿气流方向依次设有收缩段和喉段,所述喉段设有贯穿至第一通气管外周壁且连通至第一隔离间隙的负压口;当所述第二楔形条随转辊移动至喷印区域时,第二楔形条的第一进气道与第一进气管相对接,第二楔形条的第一出气道与所述第一出气管相对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楔形条随转辊移动至喷印区域时,第二楔形条的第一进气道与第一进气管相对接,第二楔形条的第一出气道与所述第一出气管相对接,第一进气管将空气通过其中一个第二楔形条的第一进气道射入,该空气进入第一通气管内,然后进入另一个第二楔形条的第一出气道内,并从第一出气管排出。

14、空气在第一通气管内流动时,由于收缩段的通径变小,流速增加,压力降低,从而在负压口形成负压,以吸引第一隔离间隙的空气涌入第一通气管内,因此,当喷墨透过材料时,喷墨则易受到气流的牵引而进入第一通气管内,从而减少支撑部的喷墨积聚情况。

15、可选的,所述机架设有多个第二进气管和多个第二出气管,所述第二进气管用于输送冷气,所述第二楔形条内设有第二进气道和第二出气道,所述隔离腔内设有第二通气管,第二通气管位于相邻两个第二楔形条之间,第二通气管平行于所述支撑部,所述第二通气管与材料之间形成第二隔离间隙,第二隔离间隙小于所述第一隔离间隙,各第二通气管沿所述转辊轴向等间隔排布且位于相邻两个第一通气管之间,第二通气管的两端分别与两相邻的两个第二楔形条的第二进气道和第二进气道连通,所述第二通气管内壁设有连通至第二隔离间隙的条形冷气口,条形冷气口的长度方向为第二通气管的长度方向,且冷气口的出气方向倾斜朝向相邻两侧的所述第一通气管。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楔形条随转辊移动至喷印区域时,第二楔形条的第二进气道与第二进气管相对接,第二楔形条的第二出气道与所述第二出气管相对接,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头交错式双面喷印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0),机架(10)设有放料机构(20)、收料机构(30)、输送辊机构(60)、两个喷印车头(40)和与喷印车头(40)一一对应设置的抵靠机构(50),两个喷印车头(40)分别正对材料(1)的两表面,抵靠机构(50)与喷印车头(40)相对设置,抵靠机构(50)用于对材料(1)的背离喷印车头(40)的部位进行抵靠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头交错式双面喷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机构(50)包括伺服电机、转辊(2)和第一楔形条(22),所述转辊(2)与所述机架(10)转动连接,所述转辊(2)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呈正二十边形,转辊(2)的外侧平面设有支撑部(21),支撑部(21)用于供材料(1)的表面贴合,转辊(2)的外周面棱边处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可拆卸连接有所述第一楔形条(22),第一楔形条(22)的外露侧与所述支撑部(21)齐平,所述伺服电机用于驱动所述转辊(2)进行转动;第一楔形条(22)的外露侧于材料(1)的表面留下折痕,两个抵靠机构(50)在材料(1)上所留下的折痕分别位于材料(1)的两侧面且对齐;两个抵靠机构(50)上下设置,且两个抵靠机构(50)分别位于材料(1)的两侧;所述喷印车头(40)具有多个相邻排布的喷墨头,各喷墨头的喷射方向分别垂直于多个支撑部(21),将被材料(1)所贴合的且与喷墨头正对的支撑部(21)设为喷印平面(213),喷印平面(213)的两个棱边分别与所述转辊(2)轴心之间连线的夹角为18°,各喷印平面(213)组合形成喷印区域,喷印区域所对应的夹角总和为72°,将材料(1)首次接触转辊(2)的支撑部(21)设为进入支撑部(211),将材料(1)最后一次接触转辊(2)的支撑部(21)设为离开支撑部(212),进入支撑部(211)和离开支撑部(212)分别位于喷印区域的两相邻侧;当所述转辊(2)停止转动且喷印车头(40)进行喷印时,位于上方的转辊(2)的进入支撑部(211)为水平状态,位于上方的转辊(2)的离开支撑部(212)为竖直状态,位于下方的转辊(2)的进入支撑部(211)为竖直状态,位于下方的转辊(2)的离开支撑部(212)为水平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头交错式双面喷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内可拆卸设有第二楔形条(23),第二楔形条(23)的外露侧高于所述支撑部(21),第二楔形条(23)的外露侧于材料(1)的表面留下折痕,且相邻两个第二楔形条(23)和所述支撑部(21)之间合围形成隔离腔(23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头交错式双面喷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0)设有多个第一进气管(101)和多个第一出气管(102),所述第二楔形条(23)内设有第一进气道(231)和第一出气道(232),所述隔离腔(230)内设有第一通气管(25),第一通气管(25)位于相邻两个第二楔形条(23)之间,第一通气管(25)平行于所述支撑部(21),所述第一通气管(25)与材料(1)之间形成第一隔离间隙(250),各第一通气管(25)沿所述转辊(2)轴向等间隔排布,第一通气管(25)的两端分别与两相邻的两个第二楔形条(23)的第一进气道(231)和第一进气道(231)连通,所述第一通气管(25)内壁沿气流方向依次设有收缩段(251)和喉段(252),所述喉段(252)设有贯穿至第一通气管(25)外周壁且连通至第一隔离间隙(250)的负压口(253);当所述第二楔形条(23)随转辊(2)移动至喷印区域时,第二楔形条(23)的第一进气道(231)与第一进气管(101)相对接,第二楔形条(23)的第一出气道(232)与所述第一出气管(102)相对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头交错式双面喷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0)设有多个第二进气管(103)和多个第二出气管(104),所述第二进气管(103)用于输送冷气,所述第二楔形条(23)内设有第二进气道(233)和第二出气道(234),所述隔离腔(230)内设有第二通气管(26),第二通气管(26)位于相邻两个第二楔形条(23)之间,第二通气管(26)平行于所述支撑部(21),所述第二通气管(26)与材料(1)之间形成第二隔离间隙(260),第二隔离间隙(260)小于所述第一隔离间隙(250),各第二通气管(26)沿所述转辊(2)轴向等间隔排布且位于相邻两个第一通气管(25)之间,第二通气管(26)的两端分别与两相邻的两个第二楔形条(23)的第二进气道(233)和第二进气道(233)连通,所述第二通气管(26)内壁设有连通至第二隔离间隙(260)的条形冷气口(261),条形冷气口(261)的长度方向为第二通气管(26)的长度方向,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头交错式双面喷印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0),机架(10)设有放料机构(20)、收料机构(30)、输送辊机构(60)、两个喷印车头(40)和与喷印车头(40)一一对应设置的抵靠机构(50),两个喷印车头(40)分别正对材料(1)的两表面,抵靠机构(50)与喷印车头(40)相对设置,抵靠机构(50)用于对材料(1)的背离喷印车头(40)的部位进行抵靠支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头交错式双面喷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机构(50)包括伺服电机、转辊(2)和第一楔形条(22),所述转辊(2)与所述机架(10)转动连接,所述转辊(2)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呈正二十边形,转辊(2)的外侧平面设有支撑部(21),支撑部(21)用于供材料(1)的表面贴合,转辊(2)的外周面棱边处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可拆卸连接有所述第一楔形条(22),第一楔形条(22)的外露侧与所述支撑部(21)齐平,所述伺服电机用于驱动所述转辊(2)进行转动;第一楔形条(22)的外露侧于材料(1)的表面留下折痕,两个抵靠机构(50)在材料(1)上所留下的折痕分别位于材料(1)的两侧面且对齐;两个抵靠机构(50)上下设置,且两个抵靠机构(50)分别位于材料(1)的两侧;所述喷印车头(40)具有多个相邻排布的喷墨头,各喷墨头的喷射方向分别垂直于多个支撑部(21),将被材料(1)所贴合的且与喷墨头正对的支撑部(21)设为喷印平面(213),喷印平面(213)的两个棱边分别与所述转辊(2)轴心之间连线的夹角为18°,各喷印平面(213)组合形成喷印区域,喷印区域所对应的夹角总和为72°,将材料(1)首次接触转辊(2)的支撑部(21)设为进入支撑部(211),将材料(1)最后一次接触转辊(2)的支撑部(21)设为离开支撑部(212),进入支撑部(211)和离开支撑部(212)分别位于喷印区域的两相邻侧;当所述转辊(2)停止转动且喷印车头(40)进行喷印时,位于上方的转辊(2)的进入支撑部(211)为水平状态,位于上方的转辊(2)的离开支撑部(212)为竖直状态,位于下方的转辊(2)的进入支撑部(211)为竖直状态,位于下方的转辊(2)的离开支撑部(212)为水平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头交错式双面喷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内可拆卸设有第二楔形条(23),第二楔形条(23)的外露侧高于所述支撑部(21),第二楔形条(23)的外露侧于材料(1)的表面留下折痕,且相邻两个第二楔形条(23)和所述支撑部(21)之间合围形成隔离腔(23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头交错式双面喷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0)设有多个第一进气管(101)和多个第一出气管(102),所述第二楔形条(23)内设有第一进气道(231)和第一出气道(232),所述隔离腔(230)内设有第一通气管(25),第一通气管(25)位于相邻两个第二楔形条(23)之间,第一通气管(25)平行于所述支撑部(21),所述第一通气管(25)与材料(1)之间形成第一隔离间隙(250),各第一通气管(25)沿所述转辊(2)轴向等间隔排布,第一通气管(25)的两端分别与两相邻的两个第二楔形条(23)的第一进气道(231)和第一进气道(231)连通,所述第一通气管(25)内壁沿气流方向依次设有收缩段(251)和喉段(252),所述喉段(252)设有贯穿至第一通气管(25)外周壁且连通至第一隔离间隙(250)的负压口(253);当所述第二楔形条(23)随转辊(2)移动至喷印区域时,第二楔形条(23)的第一进气道(231)与第一进气管(101)相对接,第二楔形条(23)的第一出气道(232)与所述第一出气管(102)相对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头交错式双面喷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10)设有多个第二进气管(103)和多个第二出气管(104),所述第二进气管(103)用于输送冷气,所述第二楔形条(23)内设有第二进气道(233)和第二出气道(234),所述隔离腔(230)内设有第二通气管(26),第二通气管(26)位于相邻两个第二楔形条(23)之间,第二通气管(26)平行于所述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轩畅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勋朗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