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气液分离的混输泵扩压器叶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42886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8 20:26
本技术公开了抑制气液分离的混输泵扩压器叶片,包括在混输泵扩压器叶片上开若干个等直径孔洞,并且后盖板上呈螺旋状均匀分布有若干个叶片。本技术通过在扩压器叶片上开孔,使得叶片压力面的液相经过孔洞再次与吸力面的气相结合,由于孔洞的存在使得气液两相流不易分离。在高含气率工况下,扩压器内部能够保持相对均匀的压力分布,压力脉动幅值较低,混输泵仍然有较高的扬程和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混输泵扩压器叶片,涉及一种抑制气液分离的混输泵扩压器叶片


技术介绍

1、传统混输泵扩压器为了提高增压能力,流道较长,同时叶片包角较大。这也就导致气相在流道内出现聚集、滞留现象,发生流动分离,形成的气相聚集区,会影响流道内的压力分布,造成混输泵喘振、气锁等不稳定流动现象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当混输泵的入口含气率增大时,扩压器流道内气体聚集区也随之增大,且主要聚集在叶片吸力面靠近扩压器后盖板附近,大致分布在叶片进口边1/3至1/2叶长处。所以,有必要针对高含气率的条件下,流道内气泡大量聚集的现象,探究出抑制气液分离的方法,以保证混输泵在高含气率下依然具有较高的增压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抑制气液分离的混输泵扩压器叶片,该叶片结构可以有效改善在高含气率工况下,扩压器流道内气相聚集现象。

2、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抑制气液分离的混输泵扩压器叶片,包括后盖板,后盖板上呈螺旋状均匀分布有若干个叶片,每个叶片的中部开设有孔洞。

3、本技术的特点还在于:

4、每个叶片上布设有三个孔洞。

5、每个叶片上的三个孔洞并排设置。

6、孔洞与叶片的关系如下公式(1)所示:

7、

8、其中,l为叶片的长度,l为孔洞的开孔位置距叶片进口边的高度,d为孔洞的直径,h为叶片的宽度,b为两个孔洞圆心之间的距离,c为孔洞边缘至叶片边缘距离。

9、三个孔洞在叶片上布置时,以宽度h的中心为第一个孔洞的圆心,开设直径长为的孔洞。以第一个孔洞为中心,以b为距离,向左侧开设第二个孔洞,向右侧开设第三个孔洞。

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在叶片上开孔来抑制气液两相流分离。在高含气率工况下,扩压器内部依然保持相对均匀的压力分布,压力脉动幅值较低,使混输泵获得较高的扬程和效率,提高混输泵运行的稳定性。本技术提供的叶片结构解决了高含气率条件下扩压器流道内气泡大量聚集和增压能力降低的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抑制气液分离的混输泵扩压器叶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后盖板(1),后盖板(1)上呈螺旋状均匀分布有若干个叶片(2),每个叶片(2)的中部开设有孔洞(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抑制气液分离的混输泵扩压器叶片,其特征在于:每个叶片(2)上布设有三个孔洞(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抑制气液分离的混输泵扩压器叶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叶片(2)上的三个孔洞(3)并排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抑制气液分离的混输泵扩压器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洞(3)与叶片(2)的关系如下公式(1)所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抑制气液分离的混输泵扩压器叶片,其特征在于:三个所述孔洞(3)在叶片(2)上布置时,以宽度H的中心为第一个孔洞(3)的圆心,开设直径长为的孔洞(3),以第一个孔洞(3)为中心,以b为距离,向左侧开设第二个孔洞(3),向右侧开设第三个孔洞(3)。

【技术特征摘要】

1.抑制气液分离的混输泵扩压器叶片,其特征在于:包括后盖板(1),后盖板(1)上呈螺旋状均匀分布有若干个叶片(2),每个叶片(2)的中部开设有孔洞(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抑制气液分离的混输泵扩压器叶片,其特征在于:每个叶片(2)上布设有三个孔洞(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抑制气液分离的混输泵扩压器叶片,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叶片(2)上的三个孔洞(3)并排设置。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晨昊伍志建吴希桐罗兴锜朱国俊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