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正压关风器的密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428350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8 20:26
本技术提供一种正压关风器的密封结构,涉及一种密封结构,包括第一密封区、第二密封区以及位于第一密封区和第二密封区之间的气压密封区;第一密封区包括转子和壳体之间的密封件一、转子的侧端面和端盖之间的密封件二以及端盖和壳体之间的密封件三,且密封件二设置在靠近密封件一的一端,第二密封区包括转子两侧轴端和端盖之间的密封件四以及安装在端盖内的密封件五;端盖侧面开设有加气孔,加气孔上安装有进气接头,本技术可以确保结构整体的密封性更强,且密封件的磨损小、寿命也更高,亦无需频繁进行更换,壳体内细密封条配合位置嵌入耐磨嵌套,耐磨耐腐,更换方便且便宜,密封件过盈量小,摩擦系数低,对主机负载影响也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密封结构,尤其是一种正压关风器的密封结构


技术介绍

1、目前水产饲料生产中,采用正压密度控制系统来生产沉性料是比较普遍的,而正压密度控制系统中必须要用到正压关风器,工作时通过向该系统中通入压缩空气,使得整个系统内保持一定的正压力(一般为0.1-0.2mpa),即此时,正压关风器的工作区域则亦需保持在0.1-0.2mpa的工作压力,已知正压关风器转子的上部区域设定为工作区域,此处压力维持在0.1-0.2mpa,则正压关风器转子的下部区域设定为卸料区域,此处为常压,而正压关风器的作用实际就是将物料从工作区域输送到卸料区域,同时保持工作区域的压力;

2、但是,在饲料的实际生产过程中,生产环境是比较恶劣的,因为在生产时会产生较多的粉料杂质,这些粉料杂质容易进入正压关风器转子和壳体之间的缝隙中,以此来加速密封件的磨损,破坏关风器的密封性,因此,相比普通的关风器,应用在此类环境的正压关风器对转子密封性、整体结构强度、密封件寿命的要求都更高;

3、在现有技术中,针对关风器的密封主要涉及两个位置,即:转子和壳体之间的密封以及转子和端盖之间的密封;

4、首先,关于转子和壳体之间的密封又包括两个位置,第一处是转子叶片和壳体之间的密封,这个一般是通过长密封条来密封,主要是密封条材料的选择,本专利在此不做说明,第二处是转子两侧短圆柱面和壳体之间的密封,目前行业中的正压关风器主要在转子两侧镶整体密封圈,并通过其与壳体之间过盈配合来密封,密封圈尺寸较大,和壳体之间接触面积也较大,故而,这种密封方式中壳体和密封圈都很容易产生较大的磨损,也易造成减速机负载过高,密封圈为整体密封圈,更换成本也较高,而壳体一般采用整体304不锈钢,不耐磨,壳体一旦磨损则难以维修,且维修成本也较高;

5、具体可参见专利一种高气密耐磨关风器(公开号为cn103538884a),其所公开的转子两侧密封是通过一个整体密封圈(即该专利中提到这个钢板材料的圆环形密封圈6)来密封,另外希望通过弹性密封圈(即该专利中提到的圆环形密封条5)来补偿整体密封圈的磨损,因为整体密封圈为金属材质且为圆形,所以是不可能被弹性密封圈撑大并补偿密封间隙的,另外,根据该专利中的图3示意图,该整体密封圈实际是难以匹配安装的,即便假设整体密封圈安装完成,因为受加工精度和装配累计误差的影响,整体密封圈和壳体之间亦是不可能刚好同轴,因此装配完成后,整体密封圈和壳体之间的要么间隙太小而产生的干涉,要么间隙太大产生不均匀的密封间隙从而影响密封效果,即便不考虑加工成本,假设零件精度极高,装配后整体密封圈和壳体之间能保持一个均匀的微小的间隙,虽然这确实能达到密封效果,但是其并没有考虑到物料进入后会导致整体密封圈和壳体磨损而导致密封间隙变大进而让整个密封失效的问题;

6、其次,关于转子和端盖之间的密封也分两个位置,第一处是转子两侧端面和端盖之间的密封,目前行业中一般不关注此处的密封,仅依靠转子两侧短圆柱面和壳体之间的密封,第二处是转子两侧轴端和端盖之间的密封,目前行业中一般采用填料密封,密封一般较不可靠,填料也易磨损,故而需要定期去紧填料压盖,且更换填料也比较麻烦,针对两侧轴端和端盖之间的密封则可参见专利一种密封性关风器(公告号为cn106986190b),但其仅仅实现了转子两侧轴端处的密封,并不能保证整个关风器的密封性,即,关风器转子的上部若为正压的工作区域,转子的下部为卸料区域,粉料杂质会经工作区域内的转子两侧短圆柱和壳体之间间隙(相当于本技术工作区域的密封件一处)窜到转子和端盖之间的区域,然后再通过转子两侧短圆柱和壳体之间间隙(相当于本技术卸料区域的密封件一处)泄漏到下面的卸料区域,且上述该专利中所公开的迷宫套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迷宫密封,盘根密封本身也不可靠、拆装也较为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正压关风器的密封结构,可以确保结构整体的密封性更强,且密封件的磨损小、寿命也更高,保养维护周期更长,无需频繁进行更换,壳体内细密封条配合位置嵌入耐磨嵌套,耐磨耐腐,更换方便且便宜,密封件过盈量小,摩擦系数低,对主机负载影响也较低。

2、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正压关风器的密封结构,包括第一密封区、第二密封区以及位于第一密封区和第二密封区之间的气压密封区;

4、所述第一密封区包括转子和壳体之间的密封件一、转子的侧端面和端盖之间的密封件二以及端盖和壳体之间的密封件三,且所述密封件二设置在靠近密封件一的一端,以此来保证正压关风器整体密封性,因为针对密封件一、密封件三以及后续的第二密封区的位置均是确定的,假如密封件二为靠近转子中心设置,则即便密封件二的密封性再好,正压关风器转子叶片工作区域的气体也会从密封件一和密封件二之间的空间泄漏到底部的卸料区域中;

5、上述泄漏可参见背景及技术中所描述的关风器泄漏走向,即:已知关风器转子的上部为正压的工作区域,转子的下部为卸料区域,粉料杂质会经工作区域内的转子两侧短圆柱和壳体之间间隙(相当于本技术工作区域的密封件一处)窜到转子和端盖之间的区域,然后再通过转子两侧短圆柱和壳体之间间隙(相当于本技术卸料区域的密封件一处)泄漏到下面的卸料区域。

6、所述第二密封区包括转子两侧轴端和端盖之间的密封件四以及安装在端盖内的密封件五;

7、所述端盖侧面开设有加气孔,所述加气孔上安装有进气接头,用以往端盖和转子侧端面之间通入压缩空气,且配合第一密封区和第二密封区的密封性,来形成所述气压密封区,所述气压密封区内的气压压力大于正压关风器转子叶片工作区域的工作压力,使得水汽、粉料杂质更加不容易进入第一密封区内,从而提高了关风器的整体密封性;

8、此时,第一密封区和第二密封区较好的密封性,才可形成所述气压密封区,即在此处才能建的起压力并且降低耗气量,理想情况下,如果密封件二的密封性够好,则气压密封区和第二密封区就没必要存在,正压关风器密封足够,便也不可能有气体从轴端泄漏从而影响轴承,但在实际应用中只靠密封件二肯定不够,因为没有气压密封区形成反吹的话,物料杂质是会不断进入密封件二区域处,进而会使得密封件二的磨损不断加大,密封间隙进而增加,使得漏气量增加,而当设置有气压密封区时,则可形成密封件一区域处泄漏的气体反吹,以此来减少物料杂质的泄漏,密封件一和密封件二的微小间隙也能保持,从而保证密封性的同时也能减少密封件一和密封件二的互相摩擦,以增加其使用寿命,故而,第一密封区、第二密封区和气压密封区则为缺一不可且位置不可更换,亦为相辅相成的部分。

9、优选的,所述密封件一包括开设在转子两侧短圆柱面上的多道并排间隔分布的密封凹槽以及安装在所述密封凹槽内的细密封条,所述细密封条为改性聚四氟乙烯材料,且所述壳体两侧安装有耐磨嵌套,所述细密封条和所述耐磨嵌套之间通过过盈配合密封;

10、由此可知,上述密封件一实现的即是:转子两侧短圆柱面和壳体之间的密封,具体可采用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正压关风器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密封区(4)、第二密封区(5)以及位于第一密封区(4)和第二密封区(5)之间的气压密封区(6);所述第一密封区(4)包括转子(1)和壳体(2)之间的密封件一、转子(1)的侧端面和端盖(3)之间的密封件二以及端盖(3)和壳体(2)之间的密封件三,且所述密封件二设置在靠近密封件一的一端;所述第二密封区(5)包括转子(1)两侧轴端和端盖(3)之间的密封件四以及安装在端盖(3)内的密封件五;所述端盖(3)侧面开设有加气孔,所述加气孔上安装有进气接头(7),用以往端盖(3)和转子侧端面(102)之间通入压缩空气,且配合第一密封区(4)和第二密封区(5)的密封性,来形成所述气压密封区(6),所述气压密封区(6)内的气压压力大于正压关风器转子(1)叶片工作区域的工作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正压关风器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一包括开设在转子(1)两侧短圆柱面上的多道并排间隔分布的密封凹槽以及安装在所述密封凹槽内的细密封条(401),所述细密封条(401)为改性聚四氟乙烯材料,且所述壳体(2)两侧安装有耐磨嵌套(402),所述细密封条(401)和所述耐磨嵌套(402)之间通过过盈配合密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正压关风器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二包括通过沉头螺钉一(407)固定安装在端盖(3)上的迷宫密封圈A(403)和通过圆柱头螺钉(406)固定安装在转子(1)的侧端面上的迷宫密封圈B(404),所述迷宫密封圈A(403)和所述迷宫密封圈B(404)配对设置以形成转子(1)的侧端面和端盖(3)之间的第一道迷宫式密封,且所述迷宫密封圈A(403)采用改性聚四氟乙烯材料,所述迷宫密封圈B(404)采用硬化处理的不锈钢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正压关风器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三包括设置在端盖(3)和壳体(2)之间的O型圈(405),并所述端盖(3)和所述壳体(2)之间通过止口定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正压关风器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四包括采用改性聚四氟乙烯材料制作的迷宫密封圈C(501)以及采用硬化处理的不锈钢材料制作的迷宫密封圈D(502),所述迷宫密封圈C(501)通过紧定螺钉(504)固定在转子轴(101)上,所述迷宫密封圈D(502)通过沉头螺钉二(505)固定在端盖(3)上,迷宫密封圈C(501)和迷宫密封圈D(502)配对组成第二道迷宫式密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正压关风器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五包括两道安装在端盖(3)内的骨架油封(503)。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正压关风器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道迷宫式密封在直径方向的配合密封间隙由外至内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正压关风器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3)上还开有油道(507)并在油道(507)端口安装有加油嘴(506),由加油嘴(506)添加的润滑脂用于充满骨架油封(503)和第二道迷宫式密封的间隙,且配合第二道迷宫式密封和骨架油封(503)的密封性在该间隙处形成封闭区。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正压关风器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密封区(4)、第二密封区(5)以及位于第一密封区(4)和第二密封区(5)之间的气压密封区(6);所述第一密封区(4)包括转子(1)和壳体(2)之间的密封件一、转子(1)的侧端面和端盖(3)之间的密封件二以及端盖(3)和壳体(2)之间的密封件三,且所述密封件二设置在靠近密封件一的一端;所述第二密封区(5)包括转子(1)两侧轴端和端盖(3)之间的密封件四以及安装在端盖(3)内的密封件五;所述端盖(3)侧面开设有加气孔,所述加气孔上安装有进气接头(7),用以往端盖(3)和转子侧端面(102)之间通入压缩空气,且配合第一密封区(4)和第二密封区(5)的密封性,来形成所述气压密封区(6),所述气压密封区(6)内的气压压力大于正压关风器转子(1)叶片工作区域的工作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正压关风器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一包括开设在转子(1)两侧短圆柱面上的多道并排间隔分布的密封凹槽以及安装在所述密封凹槽内的细密封条(401),所述细密封条(401)为改性聚四氟乙烯材料,且所述壳体(2)两侧安装有耐磨嵌套(402),所述细密封条(401)和所述耐磨嵌套(402)之间通过过盈配合密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正压关风器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二包括通过沉头螺钉一(407)固定安装在端盖(3)上的迷宫密封圈a(403)和通过圆柱头螺钉(406)固定安装在转子(1)的侧端面上的迷宫密封圈b(404),所述迷宫密封圈a(403)和所述迷宫密封圈b(404)配对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先军霍东琴王俊李翔
申请(专利权)人:布勒常州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