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子组件、电机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427329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8 20:25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转子组件、电机及车辆,属于电机冷却技术领域,所述转子组件包括转轴、平衡板和轴承,所述转轴的一端设置有进油孔,转轴的内部设置有多个油液输送通道,每个所述油液输送通道的输入端均与所述进油孔连通;每个所述油液输送通道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分支通道,所述分支通道朝向远离油液输送通道的方向延伸至所述转轴的外壁,且每个所述油液输送通道上的分支通道延伸到所述转轴外壁上的位置不同;本申请通过在转轴内部设置多个油液输送通道,使冷却油液能在转轴内部多路并行输送,并且通过设置分支通道使得冷却油液最终被导向至不同的位置,进而使转轴内部的冷却油液以及被甩出到电枢两端的油量分布均匀,实现均匀冷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机冷却,特别涉及一种转子组件、电机及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燃油危机和汽车尾气污染情况的日益加剧,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发展的主要趋势。电动汽车的电机作为汽车最主要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应用。而一款高性能、高质量的电枢对于电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电机在运行时,转子会产生一定的热量,故而在研发新能源电机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转子部分的冷却。

2、目前的转子冷却方案有以下两种:

3、(1)将转轴内部挖空设计为空心轴,油液进入电机轴内部腔体,离心力作用将油液从转轴的甩油孔甩出,实现冷却的目的。此种结构转轴内部的大腔体使得转轴先进油的一端甩出油液较多,另一端相对较少,容易引起流量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导致冷却效果大打折扣,转子部分降温不均匀,冷却效果差。

4、(2)在挖空后的转轴内部安装油管,油管开设喷油孔将油液导入空腔中部,再往空腔两侧喷油孔流动,再通过转轴甩油孔甩出。此种结构工艺较复杂且也会导致转子的油液分布不均匀,效果一般。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申请旨在提出一种转子组件,以解决现有转子组件冷却油液分布不均匀、冷却效果较差的问题。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转子组件,包括转轴、固定套设于所述转轴外周的第一平衡板以及第二平衡板、套设于所述转轴两端的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

4、所述转轴的一端设置有进油孔,所述转轴的内部设置有多个油液输送通道,每个所述油液输送通道的输入端均与所述进油孔连通;

5、每个所述油液输送通道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分支通道,所述分支通道朝向远离所述油液输送通道的方向延伸至所述转轴的外壁所在的位置;

6、其中,每个所述油液输送通道在所述转轴轴向的尺寸各不相同,且每个所述油液输送通道上的所述分支通道延伸到所述转轴的外壁上的位置各不相同。

7、进一步的,多个所述油液输送通道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

8、所述第一通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分支通道,所述第一分支通道远离所述第一通道的一端延伸至所述转轴的外壁,并且靠近所述第一轴承;

9、所述第二通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分支通道,所述第二分支通道远离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延伸至所述转轴的外壁,并且靠近所述第一平衡板;

10、所述第三通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分支通道,所述第三分支通道远离所述第三通道的一端延伸至所述转轴的外壁,并且靠近所述第二平衡板。

11、进一步的,所述转轴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主体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平衡板设置在所述主体部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所述第二平衡板设置在所述主体部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所述第一轴承设置在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轴承设置在第二连接部;

12、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一出油孔,所述第一出油孔形成所述第一分支通道;所述主体部上开设有第二出油孔和第三出油孔,所述第二出油孔形成所述第二分支通道,所述第三出油孔形成所述第三分支通道;所述第一平衡板上设置有第四出油孔,所述第四出油孔与所述第二出油孔连通,所述第二平衡板上设有第五出油孔,所述第五出油孔与所述第三出油孔连通;

13、所述第一通道的输入端与所述进油孔连通,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出油孔连通;所述第二通道的输入端与所述进油孔连通,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出油孔连通;所述第三通道的输入端与所述进油孔连通,输出端与所述第三出油孔连通。

14、进一步的,所述转轴的内部沿轴向设置有第一轴向孔,所述第一轴向孔形成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一出油孔沿所述第一轴向孔的径向设置。

15、进一步的,所述转轴的内部沿轴向设置有第二轴向孔,所述第二轴向孔形成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二出油孔沿所述第二轴向孔的径向设置。

16、进一步的,所述转轴的内部沿轴向设置有第三轴向孔,所述第三轴向孔形成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三出油孔沿所述第三轴向孔的径向设置。

17、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开设有第六出油孔,所述第六出油孔与所述第三出油孔连通或与所述第三轴向孔连通。

18、进一步的,所述转轴包括第一组成部和第二组成部,所述第一组成部与所述第二组成部之间设置有定位部,所述第一组成部、所述定位部和所述第二组成部焊接连接。

19、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所述的转子组件具有以下优势:

20、本申请所述的转子组件包括转轴、第一平衡板、第二平衡板、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所述转轴的一端设置有进油孔,所述转轴的内部设置有多个油液输送通道,每个所述油液输送通道的输入端均与所述进油孔连通;每个所述油液输送通道上均设置有至少一个分支通道,所述分支通道朝向远离所述油液输送通道的方向延伸至所述转轴的外壁所在的位置;其中,每个所述油液输送通道在所述转轴轴向的尺寸各不相同,且每个所述油液输送通道上的所述分支通道延伸到所述转轴的外壁上的位置各不相同。本申请通过在转轴内部设置多个油液输送通道,使得冷却油液可以以多路并行的方式在转轴内部输送,并且通过在每个油液输送通道上设置可以延伸到转轴表面不同位置上的分支通道,使得冷却油液最终能够被导向至不同的位置,进而使转轴内部的冷却油液以及被甩出到电枢两端的油量分布均匀,达到均匀冷却效果,使转子组件及电枢温度均匀分布,有利于提升电机的性能和质量。

21、本申请还提出一种电机,所述电机包括如上所述的转子组件。

22、所述电机与上述转子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23、本申请还提出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转子组件或如上所述的电机。

24、所述车辆与上述转子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子组件,包括转轴、固定套设于所述转轴外周的第一平衡板以及第二平衡板、套设于所述转轴两端的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的内部沿轴向设置有第一轴向孔,所述第一轴向孔形成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一出油孔沿所述第一轴向孔的径向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的内部沿轴向设置有第二轴向孔,所述第二轴向孔形成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二出油孔沿所述第二轴向孔的径向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的内部沿轴向设置有第三轴向孔,所述第三轴向孔形成所述第三通道,所述第三出油孔沿所述第三轴向孔的径向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开设有第六出油孔,所述第六出油孔与所述第三出油孔连通或与所述第三轴向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包括第一组成部和第二组成部,所述第一组成部与所述第二组成部之间设置有定位部,所述第一组成部、所述定位部和所述第二组成部焊接连接。

9.一种电机,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组件。

10.一种车辆,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转子组件,或者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机。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子组件,包括转轴、固定套设于所述转轴外周的第一平衡板以及第二平衡板、套设于所述转轴两端的第一轴承以及第二轴承,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的内部沿轴向设置有第一轴向孔,所述第一轴向孔形成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一出油孔沿所述第一轴向孔的径向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的内部沿轴向设置有第二轴向孔,所述第二轴向孔形成所述第二通道,所述第二出油孔沿所述第二轴向孔的径向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子组件,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长志孙厚朝
申请(专利权)人:蜂巢传动系统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