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40529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9:31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身和车辆,所述车身,包括:框架,框架上设有容纳部,容纳部内设有换电支架,换电支架上设有换电连接件;电池,电池设在容纳部内,且与换电连接件可结合或脱离。本申请的车身,通过在车身的框架内设置容纳部,电池可与容纳部内的换电连接件实现快速安装和拆卸,利于提高电池的更换效率,且电池设在容纳部内,可使得电池能够与框架共用安装空间,减小电池对框架底部的空间占用,从而利于将电池的整体尺寸设置的较大,增大电池的容量,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利于增加车辆的续航能力。同时,实现车身的框架与电池的一体安装设计,不需在框架的底部设置额外的电池壳体,极大地降低了电池的安装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车辆,尤其涉及一种车身和具有该车身的车辆。


技术介绍

1、近些年,新能源汽车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在电动汽车领域,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源,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相关技术中,在车辆的底盘下方可设置电池壳体,电池壳体内可安装电池,其中,电池壳体安装于底盘后整体占用的空间较大,电池容量小,且不便于更换电池,存在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车身,车身在框架上设置有容纳部以用于容纳电池,实现了电池安装时对框架上的空间利用,利用增大电池容量,提高能量密度,且便于换电。

2、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身,包括:框架,框架上设有容纳部,容纳部内设有换电支架,换电支架上设有换电连接件;电池,电池设在容纳部内,且与换电连接件可结合或脱离。

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车身的框架内设置容纳部,电池可与容纳部内的换电连接件实现快速安装和拆卸,利于提高电池的更换效率,且电池设在容纳部内,可使得电池能够与框架共用竖向上的安装空间,减小电池对框架底部的空间占用,从而利于将电池的竖向尺寸设置的较大,增大电池的容量,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利于增加车辆的续航能力。同时,实现车身的框架与电池的一体安装设计,不需在框架的底部设置额外的电池壳体,极大地降低了电池的安装成本。

4、在一些实施例中,框架包括:纵梁,纵梁为两个且沿第一方向间隔开,纵梁沿第二方向延伸;横梁,纵梁位于第二方向的两端设有横梁,横梁沿第一方向延伸,且横梁和纵梁共同形成容纳部。

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将电池安装于容纳部内后,两个纵梁可在电池的第一方向的两侧对电池进行防撞保护,降低电池在车辆侧碰过程中出现严重变形的风险,同时,两个横梁也可在电池沿第二方向的两侧对电池进行防撞保护,降低电池在车辆前侧或后侧被碰撞过程中出现严重变形的风险,从而有效地提高电池的安装安全性。以及,框架构造为包括纵梁和横梁,可使得框架不仅能够对车辆的底部进行纵向和横向多个不同位置处的支撑,且用于限定出容纳部,实现多种功用。

6、在一些实施例中,纵梁的至少位于第二方向的两端设有换电支架,换电支架沿第一方向延伸。

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换电支架可与框架的横梁同向延伸,换电支架位于框架内,且换电支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纵梁相连。其中,第二方向为沿车辆的纵向,即纵梁至少在纵向的两端设置有换电支架,换言之,可在纵梁的前端设置一个换电支架,且该换电支架可从一个纵梁的前端延伸至另一个纵梁的前端,同时,可在纵梁的后端设置一个换电支架,且该换电支架可从一个纵梁的后端延伸至另一个纵梁的后端,这样,在电池安装于容纳部内时,可使得电池至少与两个换电支架进行连接,提高安装之后的稳定性。

8、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电支架为至少三个,三个换电支架沿第二方向间隔开设置。

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换电支架可设置为三个、四个甚至更多个,增加换电支架的数量,即可用于安装更多的电池,也可与同一电池在多个安装位置处与框架相对固定,保证电池的安装稳定性。其中,第二方向可为沿车辆的纵向,至少三个换电支架沿车辆的纵向间隔开,可使得框架在纵向上安装更多的电池,或者与同一电池在纵向上的多个位置处分别与不同的换电支架进行连接,极大地提高了电池的安装稳定性,降低电池安装不牢靠导致自动掉落的风险。

10、在一些实施例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换电支架和纵梁之间限定有容纳空间,电池为多个,电池的数量和容纳空间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每个容纳空间内设有电池。

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池可安装于相邻的两个换电支架之间,以使电池相对于框架固定。其中,可在每个换电支架上均设置换电连接件,以使电池在安装于两个换电支架之间时,电池可与两个换电支架均通过换电连接件相连,如电池在纵向上的两个侧边分别与两个换电支架的换电连接件进行连接,从而使得电池稳定地安装于框架,结构简单,安装稳定。

12、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身还包括:前车架和后车架,前车架位于纵梁沿第二方向的一端,并连接相邻的横梁,后车架位于纵梁沿第二方向的另一端,并连接相邻的横梁。

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方向为沿车辆的纵向,即前车架、框架和后车架为沿车辆的纵梁依次相连,换言之,前车架连接于框架的前部的横梁,后车架连接于框架的后部的横梁。由此,使得车身不仅可通过框架的容纳部实现对电池的安装和固定,且在框架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前车架和后车架能够对整车上的前部、中部和后部的各个区域进行结构支撑,如车身还包括地板,地板依次铺设于前车架、框架和后车架,进而实现对车内沿纵向上的各个区域的支撑。

14、在一些实施例中,纵梁包括相连的第一管状件和第二管状件,第一管状件位于第二管状件的上侧,第一管状件内形成有多个空腔,多个空腔沿第二方向依次设置,第二管状件的靠近电池的一端设有弯折部,弯折部向第二管状件的内侧弯曲。

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纵梁构造为中空的管状结构,可使得纵梁在车辆发生侧碰过程中能够吸收外部的撞击力,即纵梁的外侧壁能够在受到撞击力时,能够朝向空腔内进行溃缩变形,从而吸收撞击作用力,这样,可减小从纵梁传递至容纳空间内的作用力,减少电池受到撞击作用的影响,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同时,纵梁的内部空腔,可极大地减少纵梁整体的结构重量,从而在安装于整车时,不会造成整体重量过大,利于实现车辆的轻量化设计。

16、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身还包括:线束支架,线束支架设在容纳部内;线束,线束设在线束支架上,并电连接电池。

1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线束支架设于容纳部内,线束可伸至容纳部内且穿设于线束支架,且在电池安装于容纳部与换电连接件连接固定后,电池可与线束的端部插接电连接。由此,可实现电池朝向车辆内部的供电,且线束设置在线束支架上,以使线束支架能够对线束起到保护和固定的作用,使得线束不会散落在容纳部内,实现对线束的有效束缚。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框架还包括:地板,地板位于纵梁和横梁的上侧,地板连接纵梁和横梁,换电支架和线束支架位于地板的下侧,并与地板相连。

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地板、纵梁和横梁可连接为一个整体,且地板位于容纳空间的顶部实现对容纳空间顶部的封闭作用。换言之,地板位于框架的上侧,以使框架朝向车内空间的一侧处于封闭状态,使得用户可承载于地板上,且车内的多个部件可安装于地板的上方,同时,框架也可对地板起到支撑作用,保证地板的结构状态稳定。这样,在将电池安装于换电支架、线束安装于线束支架之后,整体的重量可承载于地板以及框架上,实现重力的分散承载,保证车身底部的稳定性。

20、在一些实施例中,线束支架位于换电支架的上侧,线束支架连接于横梁且沿第二方向延伸。

2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由此,在实际安装时,可先将线束支架安装于地板的下侧,在将换电支架安装于线束支架的下侧,线束支架既可与地板的下侧面进行连接固定,也可支撑于换电支架的上方,从而保证线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的至少位于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设有所述换电支架,所述换电支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支架为至少三个,三个所述换电支架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开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电支架和所述纵梁之间限定有容纳空间,所述电池为多个,所述电池的数量和所述容纳空间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每个所述容纳空间内设有所述电池。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还包括:前车架和后车架,所述前车架位于所述纵梁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端,并连接相邻的所述横梁,所述后车架位于所述纵梁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端,并连接相邻的所述横梁。

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包括相连的第一管状件和第二管状件,所述第一管状件位于所述第二管状件的上侧,所述第一管状件内形成有多个空腔,多个所述空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二管状件的靠近所述电池的一端设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向所述第二管状件的内侧弯曲。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包括相连的第一管状件和第二管状件,所述第一管状件位于所述第二管状件的上侧,所述第一管状件内形成有多个空腔,多个所述空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二管状件的靠近所述电池的一端设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向所述第二管状件的内侧弯曲。

9.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还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还包括:地板,所述地板位于所述纵梁和所述横梁的上侧,所述地板连接所述纵梁和所述横梁,所述换电支架和所述线束支架位于所述地板的下侧,并与所述地板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支架对应所述线束支架的位置设有线束避让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支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线束避让槽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支架的靠近所述换电支架的一端设有线束容纳槽。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支架位于所述换电支架的上侧,所述线束支架连接于所述横梁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支架对应所述线束支架的位置设有线束避让槽。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支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线束避让槽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支架的靠近所述换电支架的一端设有线束容纳槽。

18.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支架对应所述线束支架的位置设有线束避让槽。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支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线束避让槽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支架的靠近所述换电支架的一端设有线束容纳槽。

2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支架的靠近所述换电支架的一端设有线束容纳槽。

2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还包括: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还包括:地板,所述地板位于所述纵梁和所述横梁的上侧,所述地板连接所述纵梁和所述横梁,所述换电支架和所述线束支架位于所述地板的下侧,并与所述地板相连。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支架对应所述线束支架的位置设有线束避让槽。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支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线束避让槽内。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支架的靠近所述换电支架的一端设有线束容纳槽。

27.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支架位于所述换电支架的上侧,所述线束支架连接于所述横梁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支架对应所述线束支架的位置设有线束避让槽。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支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线束避让槽内。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支架的靠近所述换电支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的至少位于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设有所述换电支架,所述换电支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支架为至少三个,三个所述换电支架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开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电支架和所述纵梁之间限定有容纳空间,所述电池为多个,所述电池的数量和所述容纳空间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每个所述容纳空间内设有所述电池。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还包括:前车架和后车架,所述前车架位于所述纵梁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一端,并连接相邻的所述横梁,所述后车架位于所述纵梁沿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端,并连接相邻的所述横梁。

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包括相连的第一管状件和第二管状件,所述第一管状件位于所述第二管状件的上侧,所述第一管状件内形成有多个空腔,多个所述空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二管状件的靠近所述电池的一端设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向所述第二管状件的内侧弯曲。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包括相连的第一管状件和第二管状件,所述第一管状件位于所述第二管状件的上侧,所述第一管状件内形成有多个空腔,多个所述空腔沿所述第二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二管状件的靠近所述电池的一端设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向所述第二管状件的内侧弯曲。

9.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还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还包括:地板,所述地板位于所述纵梁和所述横梁的上侧,所述地板连接所述纵梁和所述横梁,所述换电支架和所述线束支架位于所述地板的下侧,并与所述地板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支架对应所述线束支架的位置设有线束避让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支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线束避让槽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支架的靠近所述换电支架的一端设有线束容纳槽。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支架位于所述换电支架的上侧,所述线束支架连接于所述横梁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支架对应所述线束支架的位置设有线束避让槽。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支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线束避让槽内。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支架的靠近所述换电支架的一端设有线束容纳槽。

18.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电支架对应所述线束支架的位置设有线束避让槽。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支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线束避让槽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支架的靠近所述换电支架的一端设有线束容纳槽。

2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支架的靠近所述换电支架的一端设有线束容纳槽。

2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还包括:

23.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天军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