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炒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炒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403562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9: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炒茶装置,属于茶叶炒制领域。包括:底座、工作台、摇摆动力机构、炒茶机构、两个炒茶动力机构、尾顶机构、茶末传送机构和控制机构;底座为纵向截面为“凹”字形的结构,工作台设置在底座的凹槽上方,且左右两端一一对应与底座的左右侧壁转动连接,摇摆动力机构设置在底座的凹槽内,并与工作台的一端固定连接,炒茶动力机构和尾顶机构均安装在工作台上,且一一对应与炒茶机构的后端和前端连接,茶末传送机构设置在两个炒茶动力机构之间,且设置在炒茶机构后端的下方,控制机构与摇摆动力机构、炒茶机构、炒茶动力机构和茶末传送机构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有利于提高炒茶杀青效率,降低人工劳动强度及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茶叶炒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炒茶装置


技术介绍

1、将茶叶从茶树上采摘下来之后需要进行炒茶杀青,炒茶杀青是通过高温破坏和钝化鲜茶叶中的氧化酶活性,抑制鲜叶中的茶多酚等的酶促氧化,蒸发鲜叶部分水分,使茶叶变软,便于揉捻成形,同时散发青臭味,促进良好香气的形成的一种制茶步骤,是部分茶类的初制工序之一。现有技术中的炒茶杀青通常使用人工进行炒茶,茶农需要用手在铁锅内进行翻炒,但是对于经验不足的茶农而言,手掌会在炒茶过程中触碰到炒锅,而炒锅通常会有较高的温度,烫伤茶农的手掌,不仅增加了茶农炒茶杀青时的安全隐患以及劳动强度,还不利于提高炒茶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炒茶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2、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炒茶装置,包括:底座、工作台、摇摆动力机构、炒茶机构、两个炒茶动力机构、尾顶机构、茶末传送机构和控制机构;所述底座为纵向截面为“凹”字形的结构,所述工作台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凹槽上方,且左右两端一一对应与所述底座的左右侧壁转动连接,所述摇摆动力机构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凹槽内,并与所述工作台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炒茶机构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方,所述炒茶动力机构和所述尾顶机构均安装在所述工作台上,且一一对应与所述炒茶机构的后端和前端连接,两个所述炒茶动力机构一一对应与所述炒茶机构的左右端连接,所述茶末传送机构与所述工作台顶端滑动连接,所述茶末传送机构设置在两个所述炒茶动力机构之间,且设置在所述炒茶机构后端的下方,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摇摆动力机构、所述炒茶机构、所述炒茶动力机构和所述茶末传送机构连接。

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炒茶动力机构有利于为炒茶机构的转动提供动力,对炒茶机构内部的鲜茶叶加热的同时不断翻转,从而实现对鲜茶叶的杀青;摇摆动力机构有利于将工作台以及设置在工作台上方的炒茶机构前后摇摆,从而对炒制完成后的茶叶进行人工检测,同时配合茶末传送机构,将炒茶过程中产生的碎茶末与完整茶叶分离,提高茶叶炒制后的成品质量;尾顶机构有利于确保炒茶机构在前后摇摆过程中的稳定性。本专利技术不仅提高了茶叶炒茶杀青的效率,还大大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以及安全隐患。

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5、进一步,所述摇摆动力机构包括:摇摆动力电机、第一摇摆臂、第二摇摆臂和传动杆,所述摇摆动力电机安装在所述底座的凹槽内,且输出轴与所述第一摇摆臂的一端连接,所述传动杆的两端一一对应与所述第一摇摆臂远离所述摇摆动力电机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摇摆臂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摇摆臂远离所述传动杆的一端与所述工作台的后端或前端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摇摆动力电机连接。

6、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摇摆动力电机有利于为工作台的前后摇摆提供动力,并依次通过第一摇摆臂、传动杆和第二摇摆臂将动力传递至工作台,进而使工作台上方的炒茶机构前后摇摆。

7、进一步,所述炒茶机构包括:炒茶组件、第一炒茶传动齿轮和尾座,所述第一炒茶传动齿轮套设在所述炒茶组件的后端,所述尾座为设置在所述炒茶组件前端的块状结构。

8、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炒茶组件有利于对鲜茶叶进行加热翻炒,并将炒制过程中产生的碎茶末分离,第一炒茶传动齿轮配合炒茶动力机构有利于对炒茶组件进行转动,尾座则有利于将转动的炒茶组件与尾顶机构形成转动连接,提高炒茶组件转动时的稳定性。

9、进一步,所述炒茶组件包括:炒茶内缸、炒茶外缸、多个螺旋臂和多个滤孔,所述炒茶外缸为套设在所述炒茶内缸上的筒状结构,所述炒茶内缸和所述炒茶外缸的前端均与所述尾座固定连接,多个所述螺旋臂绕设在所述炒茶内缸的内壁上,所述滤孔为设置在所述炒茶内缸上的通孔,所述滤孔的尺寸大于茶末尺寸,所述炒茶内缸与所述炒茶外缸之间形成存放茶末的空间。

10、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炒茶内缸和炒茶外缸配合尾座,有利于形成一个前端封闭的环形空间,将炒茶过程中产生的碎茶末通过滤孔滤出炒茶内缸,螺旋臂则有利于随着炒茶组件的转动对炒茶内缸中的鲜茶叶进行不断翻转,加快鲜茶叶中水汽的蒸发,提高炒茶效率。

11、进一步,所述炒茶内缸的外壁上设置有用于加热所述炒茶内缸的加热组件,所述滤孔设置在所述加热组件之间,所述炒茶内缸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所述炒茶内缸内温度和湿度的传感器,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加热组件和所述传感器连接。

12、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传感器有利于实时检测炒茶内缸中的温度和湿度,满足了某些茶叶品种必须在一定温度下才能炒制的需求,同时还可以通过对炒茶内缸中湿度的判断来确定茶叶的炒制是否达标。

13、进一步,所述茶末传送机构包括:收集容器、传送筒、传送带、多个滑块、滑轨和伸缩气缸,所述滑轨和所述伸缩气缸均设置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滑块安装在所述传送带下方,并与所述滑轨滑动连接,所述伸缩气缸的输出轴通过连接杆与所述滑块连接,所述传送带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炒茶内缸与所述炒茶外缸之间的空间后端的下方,所述传送筒的一端套设在所述传送带远离所述炒茶机构的一端,另一端与所述收集容器连通,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伸缩气缸连接。

14、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滑块配合滑轨有利于在伸缩气缸的作用下将传送带靠近炒茶组件的后端,并在将工作台以及工作台上的炒茶机构向后摇摆倾斜后,将碎茶末倒出至传送带上,最终随传送带的运动将碎茶末通过传送筒注入收集容器储存。

15、进一步,所述炒茶动力机构包括炒茶动力电机和第二炒茶传动齿轮,所述炒茶动力电机安装在所述工作台上,所述炒茶动力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炒茶传动齿轮连接,所述第二炒茶传动齿轮与所述第一炒茶传动齿轮啮合,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炒茶动力电机连接。

16、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炒茶动力电机有利于为炒茶机构的转动提供动力,第二炒茶传动齿轮则有利于将动力传递至炒茶机构。

17、进一步,所述尾顶机构包括支撑座和支撑杆,所述支撑座为固定安装在所述工作台上的块状结构,所述支撑杆为“7”字形杆状结构,所述支撑杆的竖直段与所述支撑座固定连接,水平段与所述尾座中心转动连接。

18、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支撑杆的水平段有利于在炒茶机构转动时与炒茶机构之间形成转动连接,避免对炒茶机构的转动形成干涉,同时还能对炒茶机构在前后摆动时形成支撑,提高了炒茶机构在工作台上的稳定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炒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工作台(2)、摇摆动力机构(3)、炒茶机构(4)、两个炒茶动力机构(5)、尾顶机构(6)、茶末传送机构(7)和控制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炒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摇摆动力机构(3)包括:摇摆动力电机(31)、第一摇摆臂(32)、第二摇摆臂(33)和传动杆(34),所述摇摆动力电机(31)安装在所述底座(1)的凹槽内,且输出轴与所述第一摇摆臂(32)的一端连接,所述传动杆(34)的两端一一对应与所述第一摇摆臂(32)远离所述摇摆动力电机(31)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摇摆臂(3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摇摆臂(33)远离所述传动杆(34)的一端与所述工作台(2)的后端或前端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摇摆动力电机(3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炒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炒茶机构(4)包括:炒茶组件(41)、第一炒茶传动齿轮(42)和尾座(43),所述第一炒茶传动齿轮(42)套设在所述炒茶组件(41)的后端,所述尾座(43)为设置在所述炒茶组件(41)前端的块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炒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炒茶组件(41)包括:炒茶内缸(411)、炒茶外缸(412)、多个螺旋臂(413)和多个滤孔(414),所述炒茶外缸(412)为套设在所述炒茶内缸(411)上的筒状结构,所述炒茶内缸(411)和所述炒茶外缸(412)的前端均与所述尾座(43)固定连接,多个所述螺旋臂(413)绕设在所述炒茶内缸(411)的内壁上,所述滤孔(414)为设置在所述炒茶内缸(411)上的通孔,所述滤孔(414)的尺寸大于茶末尺寸,所述炒茶内缸(411)与所述炒茶外缸(412)之间形成存放茶末的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炒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炒茶内缸(411)的外壁上设置有用于加热所述炒茶内缸(411)的加热组件,所述滤孔(414)设置在所述加热组件之间,所述炒茶内缸(411)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检测所述炒茶内缸(411)内温度和湿度的传感器,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加热组件和所述传感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炒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茶末传送机构(7)包括:收集容器(71)、传送筒(72)、传送带(73)、多个滑块(74)、滑轨(75)和伸缩气缸(76),所述滑轨(75)和所述伸缩气缸(76)均设置在所述工作台(2)上,所述滑块(74)安装在所述传送带(73)下方,并与所述滑轨(75)滑动连接,所述伸缩气缸(76)的输出轴通过连接杆与所述滑块(74)连接,所述传送带(73)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炒茶内缸(411)与所述炒茶外缸(412)之间的空间后端的下方,所述传送筒(72)的一端套设在所述传送带(73)远离所述炒茶机构(4)的一端,另一端与所述收集容器(71)连通,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伸缩气缸(76)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炒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炒茶动力机构(5)包括炒茶动力电机(51)和第二炒茶传动齿轮(52),所述炒茶动力电机(51)安装在所述工作台(2)上,所述炒茶动力电机(51)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炒茶传动齿轮(52)连接,所述第二炒茶传动齿轮(52)与所述第一炒茶传动齿轮(42)啮合,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炒茶动力电机(51)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炒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顶机构(6)包括支撑座(61)和支撑杆(62),所述支撑座(61)为固定安装在所述工作台(2)上的块状结构,所述支撑杆(62)为“7”字形杆状结构,所述支撑杆(62)的竖直段与所述支撑座(61)固定连接,水平段与所述尾座(43)中心转动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炒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1)、工作台(2)、摇摆动力机构(3)、炒茶机构(4)、两个炒茶动力机构(5)、尾顶机构(6)、茶末传送机构(7)和控制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炒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摇摆动力机构(3)包括:摇摆动力电机(31)、第一摇摆臂(32)、第二摇摆臂(33)和传动杆(34),所述摇摆动力电机(31)安装在所述底座(1)的凹槽内,且输出轴与所述第一摇摆臂(32)的一端连接,所述传动杆(34)的两端一一对应与所述第一摇摆臂(32)远离所述摇摆动力电机(31)的一端以及所述第二摇摆臂(33)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摇摆臂(33)远离所述传动杆(34)的一端与所述工作台(2)的后端或前端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摇摆动力电机(3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炒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炒茶机构(4)包括:炒茶组件(41)、第一炒茶传动齿轮(42)和尾座(43),所述第一炒茶传动齿轮(42)套设在所述炒茶组件(41)的后端,所述尾座(43)为设置在所述炒茶组件(41)前端的块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炒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炒茶组件(41)包括:炒茶内缸(411)、炒茶外缸(412)、多个螺旋臂(413)和多个滤孔(414),所述炒茶外缸(412)为套设在所述炒茶内缸(411)上的筒状结构,所述炒茶内缸(411)和所述炒茶外缸(412)的前端均与所述尾座(43)固定连接,多个所述螺旋臂(413)绕设在所述炒茶内缸(411)的内壁上,所述滤孔(414)为设置在所述炒茶内缸(411)上的通孔,所述滤孔(414)的尺寸大于茶末尺寸,所述炒茶内缸(411)与所述炒茶外缸(412)之间形成存放茶末的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炒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榆茏韦柳花林国轩诸葛天秋赖兆荣卢桂芬韦玲勇梁靖严全程黄金丽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茶叶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