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轴机构及具有该轮轴机构的全挂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40339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轮轴机构及具有该轮轴机构的全挂车,该轮轴机构包括:两相互平行的车轴、一垂直设置在两车轴之间的平衡梁以及两组连接车轴和平衡梁的连接机构,所述各连接机构分别连接所述各车轴的中部和所述平衡梁的一端并使各车轴可在水平面内转动。全挂车的强度高、承载量大,并可实现全挂车的所有车轴同步转向,所以整车的转弯半径小,能在较小的范围内运动,灵活方便。(*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全挂车,尤其与全挂车的轮轴机构有关。
技术介绍
图1为现有全挂车的机构示意图,如图所示,现有全挂车包括车架1、安装在车架r后部并位于车架r后部下方的后轮总成2'以及安装在车架r前部并位于车架r前部下方的前轮总成3'。在车架r与后轮总成2'之间安装有支撑车架r的板簧(未图示);在车架1'与前轮总成3'之间安装有一转盘4'和一转盘架5',转盘架5'位于转盘4'的下方用于安装和定位转盘4',转盘架5'的前端安装有牵引架6',牵引架6'牵动转盘4'转动从而带动整车实现转向。因车架r的前端安装在转盘4'和转盘架5'上,车架r的后段安装在板簧上,所以,挂车载重量的多少与转盘4'、转盘架5'以及板簧的承受能力有关。而随着近年来全挂车在钢铁行业的应用愈来愈多,对全挂车承载量的要求也越来越大,现有的转盘4'、转盘架5'以及板簧的承载能力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而其改进空间也甚小,所以迫切需求一种依靠其他结构转向且承载量大的全挂车。另外,因现有全挂车的转向一般是依靠设置在车架下面的转盘4'转向,其在转向时,前轮总成3'随着牵引架6'的转动而转向,后轮总成2'不转向,这样势必造成后车轮的部分磨损及整车转弯半径大,转弯性能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全挂车的强度低、承载量小以及转弯半径小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轮轴机构,包括两相互平行的车轴、一垂直设置在两车轴之间的平衡梁以及两组连接车轴和平衡梁的连接机构,所述各连接机构分别连接所述各车轴的中部和所述平衡梁的一端并使各车轴可在水平面内转动。 所述的轮轴机构,其中,所述连接机构包括一内支撑、两紧密套装在内支撑上部的圆锥滚子轴承以及一紧密套装在两圆锥滚子轴承外部的外支撑套,所述内支撑的下部与所述车轴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外支撑套与所述平衡梁固定连接以使所述内支撑可相对于所述外支撑套转动。 所述的轮轴机构,其中,所述内支撑的下部设置有两连接臂和一连接轴,所述车轴安装在两连接臂之间并通过所述连接轴将三者固定在一起。 所述的轮轴机构,其中,所述车轴为双胎车轴,每根车轴的每端分别设置两个轮胎。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全挂车,包括车架和四组上述轮轴机构,其中两组轮轴机构分布在车架的前部并沿着车架的宽度方向排布以构成前轮总成,另两组轮轴机构分布在车架的后部并沿着车架的宽度方向排布以构成后轮总成,且,四组轮轴机构相对于车架的纵向中轴线呈对称分布。 所述的全挂车,其中,所述车架于对应各所述轮轴机构的平衡梁的中部位置分别向下间隔设置两连接板,各所述平衡梁安装在与其对应的所述两连接板的间隔中并通过一连接销将三者固定在一起。 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本技术的全挂车取消了板簧和车架前部下方的转盘和转盘架结构,其通过四组双轴轮轴机构直接支撑车架,提高了整车的承载能力。且,因车轴可相对于平衡梁转动,所以,将本专利技术的双轴轮轴机构设置在全挂车上并与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机构配合使用时,可实现全挂车的所有车轴同步转向,所以整车的转弯半径小,能在较小的范围内运动,灵活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全挂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全挂车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图5为本技术全挂车的双轴轮轴机构的组装结构图; 图6、图7为本技术全挂车的平衡梁与车架的安装结构图; 图8为本技术全挂车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在描述方位时,将车头及车尾所在方向定义为前、后,将车体宽度方向的两侧定义为左、右。 参阅图2,本技术全挂车包括一车架1、一设置在车架1下方的行走机构2以及一转向机构4。 续请参阅图2,并结合图4、图5,行走机构2包括四组双轴轮轴机构21,其中两组双轴轮轴机构21对称分布在车架1的前部并沿着车架1的左、右两侧排布以构成前轮总成,另两组双轴轮轴机构21则对称分布在车架1的后部并沿着车架1的左、右两侧排布以构成后轮总成。每组双轴轮轴机构21均包括两相互平行并前、后排列的车轴211、211a、一垂直设置在两车轴211、211a之间的平衡梁213、八个分别设置在车轴211、211a端部的轮胎214以及两组连接车轴211、211a和平衡梁213的连接机构215、215a。各车轴211、211a均为双胎车轴,每根车轴的每端分别安装有两个轮胎214,使得八个轮胎214相对于平衡梁213呈对称分布。连接机构215、215a包括一连接车轴211、211a的内支撑2151、2151a和一外支撑套2152、2151a。外支撑套2152、2152a呈中空柱状,其套装在内支撑2151、2151a的上部,且外表面与平衡梁213的端部固定连接。内支撑2151、2151a的下部设置有两连接臂21511、21511a和一连接轴21512、21512a,车轴211、211a安装在两连接臂21511、21511a之间并通过连接轴21512、21512a将三者固定在一起。内支撑2151、2151a上部呈圆柱形,在内支撑2151、2151a上部与外支撑套2152、2152a套装接触的位置套装有两个圆锥滚子轴承2153、2153a,圆锥滚子轴承2153、2153采用现有技术中通用的结构,其具有一套紧在内支撑2151、2151a的外表面上的内环和一卡紧在外支撑套2152、2152a的内表面上的外环,内环上设置有可使外环相对其转动的锥形钢珠,所以,当圆锥滚子轴承2153、2153a安装在内支撑2151、2151a与外支撑套2152、2152a之间时,可使得内支撑2151、2151a与支撑套2152、2152a之间产生相对转动,从而使车轴211、211a可在水平面内转动。4 参阅图6、图7,各平衡梁213分别与车架1连接,车架1于对应各平衡梁213的中部位置分别设置两连接板ll,两连接板ll间隔设置,平衡梁213安装在两连接板11的间隔中,并通过一连接销2131将二者固定在一起。 回请参阅图2、图3,转向机构4包括一第一牵引架41、一第二牵引架41a、一第一转向组件42、 一第二转向组件42a、四组连杆组件431 、432、433、434以及一连接件44,第一、第二牵引架41、41a分别设置在转向机构4的前、后两端,第一、第二转向组件42、42a设置在第一、第二牵引架41、41a之间并分别与第一、第二牵引架41、41a相连,且,第一转向组件42通过连接件44与第二转向组件42a连接,四组连杆组件中的第一、第二连杆组件431、432与第一转向组件42相连并对称位于在第一转向组件42的左、右两侧,四组连杆组件中的第三、第四连杆组件433、434与第二转向组件42a相连并对称位于在第二转向组件42a的左、右两侧。该转向机构4设于全挂车上时,其第一、第二牵引架41、41a分别位于车架1的前、后两端且第一、第二牵引架41、41a的连线位于车架1的纵中轴线上,第一、第二转向组件42、42a也位于车架1的纵中轴线上,且第一转向组件42设置在前轮总成略偏前的位置,第二转向组件42a设置在后轮总成略偏后的位置,各连杆组件431 、432、433、434远离第一、第二转向组件42、42a的另一端分别与各双轴轮轴机构21的车轴211、211a相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轮轴机构(21),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相互平行的车轴(211、211a)、一垂直设置在两车轴(211、211a)之间的平衡梁(213)以及两组连接车轴(211、211a)和平衡梁(213)的连接机构(215、215a),所述各连接机构(215、215a)分别连接所述各车轴(211、211a)的中部和所述平衡梁(213)的一端并使各车轴(211、211a)可在水平面内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轮轴机构(21),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相互平行的车轴(211、211a)、一垂直设置在两车轴(211、211a)之间的平衡梁(213)以及两组连接车轴(211、211a)和平衡梁(213)的连接机构(215、215a),所述各连接机构(215、215a)分别连接所述各车轴(211、211a)的中部和所述平衡梁(213)的一端并使各车轴(211、211a)可在水平面内转动。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轮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215、215a)包括一内支撑(2151、2151a)、两紧密套装在内支撑(2151、2151a)上部的圆锥滚子轴承(2153、2153a)以及一紧密套装在两圆锥滚子轴承(2153、2153a)外部的外支撑套(2152、2152a),所述内支撑(2151、2151a)的下部与所述车轴(211、211a)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外支撑套与所述平衡梁固定连接以使所述内支撑(2151、2151a)可相对于所述外支撑套(2152、2152a)转动。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轮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支撑(2151、2151a)的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国红王小亮余永欣董华周尹素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驻马店中集华骏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