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和汽车技术方案_技高网

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和汽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396169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9: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和汽车。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设置有再循环进气管、冷却器和循环阀,再循环进气管的第一端与三元催化器的进气端连通,再循环进气管的第二端与涡轮增压器的压气机的进气端连通。冷却器和循环阀依次设置于再循环进气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循环阀用于控制参与循环的废气量,冷却器用于降低参与再循环的废气的温度,实现了对发动机产生废气的再循环利用,再循环进气管在增压器的涡轮与三元催化器的进气端之间的管路上取废气,并输送到增压器的压气机与空气进气口之间的管路上,提高了再循环进气管的进气压力和两端压差,进而提高了废气再循环量占发动机进气总量的比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发动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和汽车


技术介绍

1、废气再循环技术是目前提高汽车发动机热效率并降低油耗的热门技术之一。

2、现有的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的废气取气位置多在三元催化器之后且排气口之前,或在三元催化器之后且颗粒捕捉器之前。

3、然而在这两个位置取气,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的进气压力和压差均较小,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能实现的废气再循环量占进气总量的比例也比较小。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和汽车,以提高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的进气压力和压差,提高废气再循环量占进气总量的比例。

2、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发动机系统包括空气进气口、涡轮增压器、三元催化器和废气排气口;其中,中冷器和所述涡轮增压器的压气机依次设置于发动机进气管与所述空气进气口之间,所述涡轮增压器的涡轮设置于所述发动机出气管处;所述三元催化器设置于所述涡轮增压器的涡轮和所述废气排气口之间;

3、所述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包括:再循环进气管、冷却器和循环阀;

4、所述再循环进气管的第一端与所述三元催化器的进气端连通,所述再循环进气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涡轮增压器的压气机的进气端连通;

5、所述冷却器和所述循环阀依次设置于所述再循环进气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所述循环阀用于控制参与再循环的废气量,所述冷却器用于降低参与再循环的废气的温度。

6、可选地,所述再循环进气管的第一端低于所述再循环进气管的第二端;

7、所述再循环进气管包括设置于所述三元催化器的进气端与所述冷却器之间的第一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的中段低于两端;

8、所述的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还包括冷凝排水管和阻力单元;所述冷凝排水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部分的最低点连通,所述冷凝排水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废气排气口连通,所述冷凝排水管用于排出所述再循环进气管内的冷凝水,其中,所述冷凝排水管的第一端高于所述冷凝排水管的第二端;所述阻力单元设置于所述冷凝排水管中,所述阻力单元用于为进入所述冷凝排水管中的废气提供排出阻力。

9、可选地,所述阻力单元与所述冷凝排水管的第二端相邻设置。

10、可选地,所述阻力单元包括金属网和高硅氧材料网之中的至少一种。

11、可选地,所述冷却器倾斜设置,所述冷却器上靠近所述再循环进气管的第一端的一侧高于靠近所述再循环进气管的第二端的一侧。

12、可选地,所述第一部分上与所述三元催化器的进气端连通的一端高于所述第一部分上与所述冷却器连通的一端。

13、可选地,所述冷凝排水管的第一端到所述阻力单元之间的管道容积与发动机性能相关。

14、可选地,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还包括滤网垫片,所述滤网垫片设置于所述再循环进气管内,所述滤网垫片用于滤除经过的废气中的碳烟等颗粒物。

15、可选地,所述滤网垫片高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中段位置。

16、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汽车包括发动机、发动机进气系统和第一方面任一所述的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

17、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设置有再循环进气管、冷却器和循环阀,再循环进气管的第一端与三元催化器的进气端连通,再循环进气管的第二端与涡轮增压器的压气机的进气端连通。冷却器和循环阀依次设置于再循环进气管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循环阀用于控制参与循环的废气量,冷却器用于降低参与再循环的废气的温度,实现了对发动机产生废气的再循环利用,再循环进气管在增压器的涡轮与三元催化器的进气端之间的管路上取废气,并输送到增压器的压气机与空气进气口之间的管路上,提高了再循环进气管的进气压力和两端压差,进而提高了废气再循环量占发动机进气总量的比例。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发动机进气系统包括空气进气口、中冷器、涡轮增压器、三元催化器和废气排气口;其中,所述中冷器和所述涡轮增压器的压气机依次设置于发动机进气管与所述空气进气口之间,所述涡轮增压器的涡轮设置于所述发动机出气管处;所述三元催化器设置于所述涡轮增压器的涡轮和所述废气排气口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再循环进气管的第一端低于所述再循环进气管的第二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力单元与所述冷凝排水管的第二端相邻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力单元包括金属网和高硅氧材料网之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倾斜设置,所述冷却器上靠近所述再循环进气管的第一端的一侧高于靠近所述再循环进气管的第二端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上与所述三元催化器的进气端连通的一端高于所述第一部分上与所述冷却器连通的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排水管的第一端到所述阻力单元之间的管道容积与发动机性能相关。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滤网垫片,所述滤网垫片设置于所述再循环进气管内,所述滤网垫片用于滤除经过的废气中的颗粒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滤网垫片高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中段位置。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发动机进气系统和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发动机进气系统包括空气进气口、中冷器、涡轮增压器、三元催化器和废气排气口;其中,所述中冷器和所述涡轮增压器的压气机依次设置于发动机进气管与所述空气进气口之间,所述涡轮增压器的涡轮设置于所述发动机出气管处;所述三元催化器设置于所述涡轮增压器的涡轮和所述废气排气口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再循环进气管的第一端低于所述再循环进气管的第二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力单元与所述冷凝排水管的第二端相邻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力单元包括金属网和高硅氧材料网之中的至少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废气再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器倾斜设置,所述冷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学敏史鹏礼常兴宇魏宇银王艺博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