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防护接地引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393083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9:16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高防护接地引出装置,其中属于电力接地装置技术领域,包括止水环,外管内管,绝缘填充料,所述铜排内芯贯穿内管,铜排的两端分别伸出保护筒的顶端和尾端的外部,外管顶端和尾端的用于密封保护筒的上堵盖和下堵盖。该装置采用玄武岩增韧纤维管作为外保护管,铜排内芯再被内部玄武岩增韧纤维管进行二次保护,再填充环氧树脂,具有良好的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阻燃等优点,采用玄武岩增韧纤维来替代传统的金属保护筒,降低了整体质量和制造成本,并解决了当前地下水渗出和控制杂散电流不理想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接地装备技术方向,具体涉及一种高防护接地引出装置


技术介绍

1、在地铁接地系统中,通常从地表浅层土壤、结构底板中引出接地线或利用pvc防腐管道引出接地线等,由于引出段导流金属介质直接与周围土壤或水环境接触,导致接地引出段金属腐蚀较快,不能达到长期安全有效接地目的。引出线直接与地表环境接触,不具备控制杂散电流的能力。地下水还容易从接地引出线渗出,达不到地铁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防护接地引出装置,可实现地铁与综合接地网连接时能有效防止地下水渗出和达到杂散电流防护要求的高防护接地引出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防护接地引出装置,包括止水环,外管,内管,绝缘填充料,所述铜排内芯贯穿内管,铜排的两端分别伸出保护筒的顶端和尾端的外部,外管顶端和尾端的用于密封保护筒的上堵盖和下堵盖。

3、本技术进一步说明,所述的高防护接地引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环为圆环形结构,通过紧固螺栓固定在外管的二分之一处。

4、本技术进一步说明,所述高防护接地引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内管纤维增韧型材。

5、本技术进一步说明,所述高防护接地引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增韧型材是玄武岩纤维和高分子树脂复合而成。

6、本技术进一步说明,所述高防护接地引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填充料是环氧树脂。

7、本技术进一步说明,所述高防护接地引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堵盖和下堵盖的材质是环氧树脂。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外管和内管均是由绝缘的玄武岩纤维和高分子树脂制备的具有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阻燃等优点,同时内部填充了两层环氧树脂,上堵盖和下堵盖的材质也是环氧树脂,起到了双层保护铜排内芯的作用,具被优秀的控制杂散电流的能力。

9、(1)通过设置有止水环,可以有效防止地下水的渗出;

10、(2)通过选用玄武岩增韧纤维圆管作为保护筒,不仅有效的降低了采用金属管作为保护筒的成本,还减轻了整体接地引出装置的质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防护接地引出装置,包括铜排内芯(2),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防护接地引出装置还包括外管(1),内管(5),绝缘填充料(3)和(6),止水环(4),所述铜排内芯(2)贯穿内管(5),铜排内芯(2)的两端分别伸出外管和内管的顶端和尾端的外部,顶端和尾端的用于密封保护筒的上堵盖(7)和下堵盖(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防护接地引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环(4)为圆环形结构,通过在外管壁打孔后螺母固定在外管(1)的二分之一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防护接地引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1)、内管(5)的材质是增韧纤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防护接地引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韧纤维是玄武岩纤维和高分子树脂复合而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防护接地引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填充料(3)和(6)是环氧树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防护接地引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堵盖(7)和下堵盖(8)的材质是环氧树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防护接地引出装置,包括铜排内芯(2),其特征在于:所述高防护接地引出装置还包括外管(1),内管(5),绝缘填充料(3)和(6),止水环(4),所述铜排内芯(2)贯穿内管(5),铜排内芯(2)的两端分别伸出外管和内管的顶端和尾端的外部,顶端和尾端的用于密封保护筒的上堵盖(7)和下堵盖(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防护接地引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水环(4)为圆环形结构,通过在外管壁打孔后螺母固定在外管(1)的二分之一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启富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莱特子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