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48875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0:03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摩托车,该摩托车包括车架、行走系统、动力总成和脚踏组件;车架上设置有第一安装结构,脚踏组件包括第二安装结构和脚踏件,脚踏件通过第二安装结构和第一安装结构连接;第一安装结构上设置有若干个安装孔,安装孔基本沿摩托车高度方向分布,第二安装结构至少部分穿设于任一安装孔并与安装孔固定连接,第二安装结构上设置有抵接件,脚踏件与第二安装结构设置为可拆卸连接,抵接件能够相对安装孔轴线方向移动,当脚踏件与第二安装结构连接时,脚踏件位于抵接件和第一安装结构之间并抵接至抵接件和第一安装结构。通过上述设置,脚踏件可以在摩托车高度方向和长度方向调节,从而满足不同的位置需求,提高摩托车的通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尤其是指一种摩托车


技术介绍

1、现有技术中的摩托车的脚踏通常为固定式,即脚踏位置不可变动,摩托车在设计时通常只考虑小部分目标人群的人机数据,而其他大部分驾驶人员在驾驶中均无法保持正确舒适的驾驶姿态。因此对于不同身高的驾驶人员而言,固定的脚踏位置需要驾驶人员去适应,且在长途驾驶中,不合适的脚踏位置将会加剧驾驶人员的疲劳,使驾驶人员不能够专注于路面情况,进而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其脚踏组件的通用性较好。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摩托车,该摩托车包括车架、行走系统、动力总成和脚踏组件,行走系统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下侧,行走系统包括前轮和后轮;动力总成由车架支撑并传动连接至前轮或后轮中至少其中之一;脚踏组件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上;车架上设置有第一安装结构,脚踏组件包括第二安装结构和脚踏件,脚踏件通过第二安装结构和第一安装结构连接;第一安装结构上设置有若干个安装孔,安装孔基本沿摩托车高度方向分布,第二安装结构至少部分穿设于任一安装孔并与安装孔固定连接,第二安装结构上设置有抵接件,脚踏件与第二安装结构设置为可拆卸连接,抵接件能够相对安装孔轴线方向移动,当脚踏件与第二安装结构连接时,脚踏件位于抵接件和第一安装结构之间并抵接至抵接件和第一安装结构。

4、进一步地,沿摩托车宽度方向,第一安装结构形成有凸出部,若干个安装孔设置在凸出部上。

<p>5、进一步地,第二安装结构包括安装部,安装部穿设于任一安装孔并与安装孔固定连接,安装部和脚踏件均设置在第一安装结构上。

6、进一步地,抵接件套设在安装部上,当抵接件设置有至少两个时,两个抵接件均与凸出部抵接,脚踏件位于两个抵接件之间并与抵接件抵接。

7、进一步地,安装孔的轴线基本沿预设直线延伸,抵接件基本沿预设直线方向设置,定义一个垂直于摩托车高度方向的基准面,预设直线和基准面形成的锐角为大于0°且小于90°。

8、进一步地,脚踏组件还包括用于复位脚踏件的弹性件,弹性件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安装结构上,弹性件的一端抵接至第一安装结构,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至脚踏件,脚踏件包括复位位置和工作位置,当脚踏件处于复位位置时,弹性件处于预紧状态,当脚踏件处于工作位置时,弹性件发生形变以增大弹性件对脚踏件的作用力,以使脚踏件从工作位置移动至复位位置,或以使脚踏件具有从工作位置移动至复位位置的趋势。

9、进一步地,第一安装结构上设置有第一调节孔,弹性件远离脚踏件的一端至少部分位于第一调节孔中并抵接至第一调节孔。

10、进一步地,脚踏组件还包括调节件,调节件连接至第一安装结构,调节件上还设置有第二调节孔,安装孔至少包括一个第一安装孔和一个位于第一安装孔下侧的第二安装孔,当第二安装结构位于第一安装孔中时,弹性件远离脚踏件的一端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一调节孔中,当第二安装结构位于第二安装孔中时,弹性件远离脚踏件的一端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二调节孔中。

11、进一步地,调节件的一端固定连接至第一安装结构,调节件的另一端和第一安装结构通过定位销连接。

12、进一步地,定义一个垂直于摩托车高度方向的基准面,行走系统的最下端设置于基准面上,第一安装结构与基准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340mm且小于等于480mm。

13、上述摩托车的脚踏件既可以在摩托车高度方向上进行调节,也可以在摩托车长度方向上进行调节,从而可以使得脚踏件可以根据不同的驾驶人员的需求进行调节,进而可以提高摩托车的通用性和人机交互性,并提高摩托车的驾驶舒适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摩托车,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摩托车宽度方向,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形成有凸出部,若干个所述安装孔设置在所述凸出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结构包括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穿设于任一所述安装孔并与所述安装孔固定连接,所述安装部和所述脚踏件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结构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件套设在所述安装部上,当所述抵接件设置有至少两个时,两个所述抵接件均与所述凸出部抵接,所述脚踏件位于两个所述抵接件之间并与所述抵接件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的轴线基本沿预设直线延伸,所述抵接件基本沿所述预设直线方向设置,定义一个垂直于所述摩托车高度方向的基准面,所述预设直线和所述基准面形成的锐角为大于0°且小于9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组件还包括用于复位所述脚踏件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结构上,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接至第一安装结构,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至所述脚踏件,所述脚踏件包括复位位置和工作位置,当所述脚踏件处于所述复位位置时,所述弹性件处于预紧状态,当所述脚踏件处于工作位置时,所述弹性件发生形变以增大所述弹性件对所述脚踏件的作用力,以使所述脚踏件从所述工作位置移动至所述复位位置,或以使所述脚踏件具有从所述工作位置移动至所述复位位置的趋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结构上设置有第一调节孔,所述弹性件远离所述脚踏件的一端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调节孔中并抵接至所述第一调节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组件还包括调节件,所述调节件连接至所述第一安装结构,所述调节件上还设置有第二调节孔,所述安装孔至少包括一个第一安装孔和一个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下侧的第二安装孔,当所述第二安装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中时,所述弹性件远离所述脚踏件的一端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调节孔中,当所述第二安装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安装孔中时,所述弹性件远离所述脚踏件的一端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调节孔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件的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第一安装结构,所述调节件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一安装结构通过定位销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定义一个垂直于所述摩托车高度方向的基准面,所述行走系统的最下端设置于所述基准面上,所述第一安装结构与所述基准面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340mm且小于等于480mm。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摩托车宽度方向,所述第一安装结构形成有凸出部,若干个所述安装孔设置在所述凸出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结构包括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穿设于任一所述安装孔并与所述安装孔固定连接,所述安装部和所述脚踏件均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结构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件套设在所述安装部上,当所述抵接件设置有至少两个时,两个所述抵接件均与所述凸出部抵接,所述脚踏件位于两个所述抵接件之间并与所述抵接件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的轴线基本沿预设直线延伸,所述抵接件基本沿所述预设直线方向设置,定义一个垂直于所述摩托车高度方向的基准面,所述预设直线和所述基准面形成的锐角为大于0°且小于9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组件还包括用于复位所述脚踏件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结构上,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接至第一安装结构,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至所述脚踏件,所述脚踏件包括复位位置和工作位置,当所述脚踏件处于所述复位位置时,所述弹性件处于预紧状态,当所述脚踏件处于工作位置时,所述弹性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小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