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尾矿库排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348428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0:03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尾矿库排水系统,包括设置排水隧洞和设置在排水隧洞的上游填充层,填充层与排水隧洞之间设有封堵体;填充层包括由下至上设置的块石层和第一碎石层,第一碎石层内设有第二排渗管网;块石层内设有第四排渗管网和第一排渗管网,第四排渗管网的进水端设置在岩溶涌水通道内;第一碎石层与边坡交界处设有碎石集渗边沟,边坡内侧设有边坡反滤层,该边坡反滤层与碎石集渗边沟相连,碎石集渗边沟内设有第三排渗管网;第一排渗管网、第二排渗管网、第三排渗管网和第四排渗管网的出水端均贯穿封堵体向外延伸至排水隧洞内。本技术的尾矿库排水系统,将垂直下渗水、边坡渗水及地下水分别收集排泄,从而确保库底的安全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岩溶区尾矿库库底排水,具体为一种尾矿库排水系统


技术介绍

1、岩溶区尾矿库往往利用岩溶洼地四周垭口筑坝形成库容,库底区域岩溶最为发育,溶沟、溶槽、裂隙、土洞、落水洞等岩溶形态纵横交错,随着尾矿的排放,库底在外来荷载、下渗水及上涌地下水的影响下,极易发生坍塌泄漏事故。尾矿通过地下岩溶通道外泄,污染地下水、河流、耕地以及城市饮用水源,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和极坏的社会负面影响。因此,岩溶区尾矿库库底的防渗漏问题是岩溶区尾矿库建设的核心问题。

2、针对上述问题,“水”是岩溶区尾矿库防渗漏治理的关键,对于不同类型的水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尾矿库库内垂直下渗水和库底的边坡渗水应采取防渗措施,阻止其下渗;地下水,应设置导排系统实施排泄;最终目的均在于尽可能减少水对库底安全稳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尾矿库排水系统,可将尾矿库内的垂直下渗水、边坡渗水及地下水分别进行收集并排泄,且互相之间不受影响,有效防止各类水对库底铺盖的影响,从而确保库底的安全稳定。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尾矿库排水系统,包括设置在尾矿库库底的排水隧洞和填充层,该填充层设置在排水隧洞的上游,所述填充层与排水隧洞之间设有封堵体;所述填充层包括由下至上设置的块石层和第一碎石层,所述第一碎石层的一侧与尾矿库库底的边坡相邻,所述第一碎石层内设有第二排渗管网;所述块石层内设有第四排渗管网和第一排渗管网,所述第四排渗管网的进水端设置在尾矿库库底的岩溶通道内;所述第一碎石层与边坡交界处设有碎石集渗边沟,所述边坡内侧设有边坡反滤层,该边坡反滤层与碎石集渗边沟相连,所述碎石集渗边沟内设有第三排渗管网;所述第一排渗管网、第二排渗管网、第三排渗管网和第四排渗管网的出水端均贯穿封堵体向外延伸至排水隧洞内。

4、根据往年雨季尾矿库库底踏勘的涌水点,对尾矿库库底的岩溶进行开挖形成岩溶通道。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水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设置第四排渗管网对岩溶通道内的水进行排泄,设置第一排渗管网对库底的岩溶裂隙渗水进行排泄;设置第二排渗管网对库内垂直下渗水进行排泄,从而阻止其下渗;设置第三排渗管网对边坡渗水进行收集排泄,从而实现对各类型水进行收集并排泄,且互相之间不受影响,有效防止各类水对库底铺盖的影响,确保库底的安全稳定。

5、优选的,所述岩溶通道顶部设有岩溶封堵体,所述第四排渗管网包括第四排渗主管和多根第四集渗管,多根第四集渗管的一端均贯穿岩溶封堵体,另一端均与第四排渗主管相连,第四排渗主管的出水端贯穿封堵体向外延伸至排水隧洞内。根据岩溶通道的涌水量,第四集渗管可采用内径为100~200mm钢管伸入岩溶封堵体以下,第四排渗主管可采用内径为300~400mm钢管。因第四排渗管网需承受较大的尾矿荷载,第四排渗主管和多根第四集渗管均外包混凝土保护,且管道应设置在基岩上。

6、优选的,所述块石层的厚度为1.5~5m。根据集中水量和地形条件,块石层应具有一定的厚度。

7、优选的,所述第一排渗管网包括第一排渗管和多根第一集渗管;多根第一集渗管的一端设置在块石层内,另一端均与第一排渗管相连,第一排渗管的出水端贯穿封堵体向外延伸至排水隧洞内。第一集渗管可采用内径50~100mm开孔钢管或盲管,管外包裹10~15kn/m2土工布收集块石层中渗水,汇集后经第一排渗管接入排水隧洞。根据集水量和承载要求,第一排渗管可采用内径300~400mm钢管,第一排渗管设置在基岩上,并外包钢筋混凝土保护。

8、优选的,所述块石层和第一碎石层之间还设有第二碎石层,所述第二碎石层的厚度为20~30cm,第二碎石层所采用的碎石粒径为20~50mm。

9、优选的,所述第一碎石层包括复合土工膜和碎石层,该复合土工膜包覆在碎石层外,所述碎石层的厚度为0.5~1.0m。第一碎石层设置于库底表层,复合土工膜可采用两层10~15kn/m2土工布和一层0.5~0.8mm厚pe土工膜组成。

10、优选的,所述第二排渗管网包括第二排渗管和多根第二集渗管,多根第二集渗管的一端设置在碎石层内,另一端均与第二排渗管相连,第二排渗管的出水端贯穿封堵体向外延伸至排水隧洞内。第二集渗管可采用内径为50~100mm开孔钢管或盲管,并包裹10~15kn/m2土工布,第二集渗管用于收集碎石层中渗水。第二排渗管可采用内径为300~400mm钢管,第二排渗管设置在基岩上,并外包钢筋混凝土保护。

11、优选的,所述碎石集渗边沟的尺寸不小于1m*1m,该碎石集渗边沟内填充的碎石粒径为20~50mm,碎石外包裹土工布。碎石集渗边沟内的第三排渗管网可采用内径100~200钢管或盲管,外部包裹一层10~15kn/m2土工布。

12、优选的,所述边坡反滤层的厚度为20~30cm,边坡反滤层内采用的碎石粒径为20~50mm,碎石外包裹土工布。

13、具体的,所述第一排渗管网、第二排渗管网、第三排渗管网和第四排渗管网的出水端上均设有阀门,该阀门均设置在排水隧洞内,所述排水隧洞设置在尾矿库库底的最低处。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的尾矿库排水系统,将尾矿库内的垂直下渗水、边坡渗水及地下水分别进行收集并排泄,且互相之间不受影响,有效地防止各类水对库底铺盖的影响,从而确保了库底的安全稳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尾矿库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尾矿库库底的排水隧洞(1)和填充层,该填充层设置在排水隧洞(1)的上游,所述填充层与排水隧洞(1)之间设有封堵体(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库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岩溶通道(12)顶部设有岩溶封堵体(11),所述第四排渗管网(4)包括第四排渗主管和多根第四集渗管,多根第四集渗管的一端均贯穿岩溶封堵体(11),另一端均与第四排渗主管相连,第四排渗主管的出水端贯穿封堵体(2)向外延伸至排水隧洞(1)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库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块石层(5)的厚度为1.5~5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库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渗管网(15)包括第一排渗管和多根第一集渗管;多根第一集渗管的一端设置在块石层(5)内,另一端均与第一排渗管相连,第一排渗管的出水端贯穿封堵体(2)向外延伸至排水隧洞(1)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库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块石层(5)和第一碎石层(8)之间还设有第二碎石层(7),所述第二碎石层(7)的厚度为20~30cm,第二碎石层(7)所采用的碎石粒径为20~5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库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碎石层(8)包括复合土工膜(81)和碎石层(82),该复合土工膜(81)包覆在碎石层(82)外,所述碎石层(82)的厚度为0.5~1.0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尾矿库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渗管网(6)包括第二排渗管和多根第二集渗管,多根第二集渗管的一端设置在碎石层(82)内,另一端均与第二排渗管相连,第二排渗管的出水端贯穿封堵体(2)向外延伸至排水隧洞(1)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库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集渗边沟(9)的尺寸不小于1m*1m,该碎石集渗边沟(9)内填充的碎石粒径为20~50mm,碎石外包裹土工布。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库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边坡反滤层(10)的厚度为20~30cm,边坡反滤层(10)内采用的碎石粒径为20~50mm,碎石外包裹土工布。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库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渗管网(15)、第二排渗管网(6)、第三排渗管网(14)和第四排渗管网(4)的出水端上均设有阀门(3),该阀门(3)均设置在排水隧洞(1)内,所述排水隧洞(1)设置在尾矿库库底的最低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尾矿库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尾矿库库底的排水隧洞(1)和填充层,该填充层设置在排水隧洞(1)的上游,所述填充层与排水隧洞(1)之间设有封堵体(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库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岩溶通道(12)顶部设有岩溶封堵体(11),所述第四排渗管网(4)包括第四排渗主管和多根第四集渗管,多根第四集渗管的一端均贯穿岩溶封堵体(11),另一端均与第四排渗主管相连,第四排渗主管的出水端贯穿封堵体(2)向外延伸至排水隧洞(1)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库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块石层(5)的厚度为1.5~5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库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渗管网(15)包括第一排渗管和多根第一集渗管;多根第一集渗管的一端设置在块石层(5)内,另一端均与第一排渗管相连,第一排渗管的出水端贯穿封堵体(2)向外延伸至排水隧洞(1)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矿库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块石层(5)和第一碎石层(8)之间还设有第二碎石层(7),所述第二碎石层(7)的厚度为20~30cm,第二碎石层(7)所采用的碎石粒径为20~50mm。

6.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哲骆巍何同庆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