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33693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梯装置,能够抑制乘用轿厢在电梯的升降通道内升降所产生的压力变动,并且降低产生在升降通道内的风压。该电梯装置具有可升降的、具有可开关的门的乘用轿厢(3),以及可沿着与乘用轿厢(3)的升降方向相反的方向升降的平衡锤(4)。乘用轿厢(3)和平衡锤(4)收纳在升降通道(2)中。升降通道(2),上下延伸,并在最上层和最下层之间的上部大致1/4和下部大致1/4之间的中央高度位置设有通过空气管道(11)与外部连通的升降通道开口(1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梯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在升降通道上具有开口部的电梯装置。
技术介绍
存在电梯的乘用轿厢和平衡锤交错(日文卞tl違5)时,产生较大的压力差,由此 使乘用轿厢晃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已知有在乘用轿厢上设置整风装置的技术。而且,在冬季,室外空气温度和建筑物内的空气温度之间产生显著的差异。由此,电 梯的升降通道产生烟囱效应,在电梯的最上层和最下层之间产生较大的气压差。结果,形 成外部空气从建筑物的下层部进入、通过升降通道内部、向最上层流动的空气流动。由此, 在升降通路上产生风压,如果电梯门关闭时门关闭力不够的话,门可能关不上。在风压大的情况下,如果增大门关闭力,虽然能够可靠地关闭电梯门,但在这种情况 下,因为除了冬季以外风的影响小,因此门关闭力过大,当乘客被门夹住时,会施加较大的冲击力。在建筑标准法中,也将门关闭力的上限规定为150N,不能笼统地说只要门关闭力大就可以。因此,希望防止外部空气流入建筑物内,所以有时也设置双层门、旋转门。但是,当 往来量多时,双层门存在门连续开放的问题。而且,旋转门存在安全上的问题,在使用上 存在制约。而且,根据2002年的建筑标准法的修改,在电梯升降通道的防火分区上,必须设置 具有遮烟功能的防火设备。为了使电梯门具有遮烟功能,需要提高电梯厅和升降通道的密 封度,结果,从各层门的间隙到电梯厅的空气流动被隔断。因此,当一个升降通道上设有 2台电梯、电梯轿厢分别停在最上层和最下层、门开放时,由风压引起的空气的流动会产 生得更显著。为了抑制升降通道的烟囱效应,提出在建筑方对升降通道进行加压的技术(专利文献 1)。此外,为了抑制电梯的乘用轿厢升降时产生的由空气压力差所引起的风噪,已知有在 升降通道上设置排风管道、排风孔的技术(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6648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7341号公报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采用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时,存在建筑成本显著增大的难点。而且,在专利文献2中,不清楚将例如排风孔配置在什么位置上是有效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抑制乘用轿厢在电梯的升降通道内 升降以及乘用轿厢和配重的交错所产生的压力变动,并且降低在升降通道内产生的风压。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具有可升降的乘用轿厢;可沿着与所述乘 用轿厢的升降方向相反的方向升降的平衡锤;以及升降通道,该升降通道具有收纳所述乘 用轿厢和平衡锤、并上下延伸的侧壁,并在所述侧壁的最上层和最下层之间的上部大致1/4 和下部大致l/4之间的中央高度位置设有通过空气管道与外部连通的升降通道开口。采用本专利技术,能够抑制乘用轿厢在电梯的升降通道内升降以及乘用轿厢和配重的交错 所产生的压力变动,由此,能够抑制乘用轿厢和配重交错时的晃动,并且降低在升降通道 内产生的风压,抑制电梯门所需的门关闭力的增大。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的第1实施形态的纵剖面示意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的第2实施形态的纵剖面示意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的第3实施形态的纵剖面示意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的第4实施形态的纵剖面示意图。符号说明1建筑物2升降通道3乘用轿厢4平衡锤5钢缆6巻扬机7最上层48最下层10升降通道开口11管道(空气管道)12阀13风速计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这里,对于彼此相同或 相似的部分标记共用的符号,从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第1实施形态)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的第1实施形态的纵剖面示意图。在建筑物1内,形成 有上下延伸的升降通道2。乘用轿厢3和平衡锤4通过钢缆5悬挂。巻扬机6驱动钢缆5, 从而使乘用轿厢3和平衡锤4在升降通道2内升降。乘用轿厢3和平衡锤4互相反向地升 降。乘用轿厢3在最上层7和最下层8之间升降。巻扬机6,可以与未图示的变速机、控 制装置一起收纳在升降通道2内的机械室内,也可以不设置机械室,将巻扬机6等就那样 收纳在升降通道2内。在升降通道2的侧壁上设有升降通道开口 10,该升降通道开口 IO通过空气管道(以 下仅称为管道)11向建筑物1外侧的外部空气开放。升降通道开口 10的高度位置是最 上层7和最下层8之间的升降行程H中的除了最上面的H/4的高度部分和最下面的H/4的 高度部分以外的中央高度部分。升降通道开口 10朝向哪里都可以,可以是与门相同的朝 向、相反的朝向、侧朝向。采用该实施形态,升降通道2的中央高度部分通过升降通道开口 10与外部的空气连 通,因此升降通道2内的压力变动变小。尤其是,在乘用轿厢的升降速度变得比较大的升 降通道2的中央部分,具有升降通道开口IO,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乘用轿厢的升降所产 生的升降通道2内的压力变动。而且,通常,乘用轿厢3和平衡锤4交错的高度在升降通道2的中央部分,如果在该 交错高度位置上设有升降通道开口 10的话,在抑制交错所产生的压力变动方面,是特别 有效的。而且,设置升降通道开口 10,也能有效地抑制由建筑物l内外的温差等所引起的产生 于升降通道2的风压。以最下层8的门所承受的压力(升降通道2内部与电梯厅之间的压5力差)为例进行考虑,当没有设置升降通道开口 10时,承受正比于从最下层8到最上层7 的距离的压力差,但当设置升降通道开口 10时,承受正比于从最下层8到升降通道开口 IO的距离的压力差。因此,通过设置升降通道开口 10,能够减小最下层8的门所承受的压力。为了密封各层的门而使用遮烟门时,风压的产生变得显著。因此,由于门的门关闭力 的制约,能够应用的升降行程受到限制。通过设置与外部空气连通的升降通道开口 10,能 够减轻风压,因此可以提高能够应用的升降行程。遮烟门的使用与建筑成本的削减有关,并且设计上的美观程度也不比普通的门差,因 此作为建筑方的优势大。在该实施形态中,作为管道ll,最好使用消音管道。由此,能够降低通过升降通道2、 向办公室、住所传播的空气传播声。在上述说明中,管道11向建筑物1的外侧的外部空气开放,但不需要一定向建筑物1 的外侧的外部空气开放,也可以向建筑物1的内部开放。 (第2事实形态)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的第2实施形态的纵剖面示意图。在该实施形态中,有 多个升降通道开口 10,在高度方向上互相隔开间隔地排列。这些多个升降通道开口 10中 的至少一个,与第i实施形态相同,位于最上层7和最下层8之间的升降行程H中的除了 最上面的H/4的高度部分和最下面的H/4的高度部分以外的中央高度部分。采用该实施形态,除了能够获得与第l实施形态相同的效果以外,还能够实现风压的 进一步降低。例如,遮烟门的应用升降行程通常为60m,但通过以高度方向60m的间隔配 置3个升降通道开口 10,通过简单的计算,作为升降行程可达到240m。实际上也存在管 道ll内的风量的制约,因此,例如以40m的间隔进行配置,就能够消除升降行程的制约。而且,当平衡锤4的高度方向的长度特别长时,平衡锤4与乘用轿厢3的交错位置的 高度方向的宽度大,因此,在该交错位置上设置多个升降通道开口 io特别有效。 (第3实施形态)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电梯装置的第3实施形态的纵剖面示意图。该实施形态是第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可升降的乘用轿厢; 可沿着与所述乘用轿厢的升降方向相反的方向升降的平衡锤;以及 升降通道,该升降通道具有收纳所述乘用轿厢和平衡锤、并上下延伸的侧壁,并在所述侧壁的最上层和最下层之间的上部大致1/4和下 部大致1/4之间的中央高度位置,设有通过空气管道与外部连通的升降通道开口。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8-9-5 2008-2285281.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升降的乘用轿厢;可沿着与所述乘用轿厢的升降方向相反的方向升降的平衡锤;以及升降通道,该升降通道具有收纳所述乘用轿厢和平衡锤、并上下延伸的侧壁,并在所述侧壁的最上层和最下层之间的上部大致1/4和下部大致1/4之间的中央高度位置,设有通过空气管道与外部连通的升降通道开口。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通道开口构成为,仅在所述乘用轿厢停止时打开。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通道开口构成为,仅在所述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谷将一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