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和车辆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3306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09: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包括两根间隔布置的前纵梁和两个分别与两根所述前纵梁连接的前轮毂包,还包括第一传力件和两个承力件,所述第一传力件连接在两根所述前纵梁之间,两个所述承力件分别布置在两根所述前纵梁的前端部的外侧,两个所述承力件被配置成能够向内侧和向后传递其所承受的偏置碰撞力。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车辆。本发明专利技术让车辆在小偏置碰撞中能够可靠的产生侧滑,具有侧滑高效且成功率高的特点,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仅适用于燃油车和混动车,还适用于纯电新能源车,具有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和车辆


技术介绍

1、在车辆的偏置碰撞工况中,车身前部结构与刚性障碍物的重叠率较低,尤其是在25%偏置碰撞中,绝大部分车辆的前防撞梁、吸能盒以及前纵梁与刚性障碍物无接触或接触较少,难以通过车身前部结构的塑性变形吸收碰撞动能。若车辆在几乎没有吸能减速的情况下与刚性障碍物发生碰撞,刚性障碍物将直接推动轮胎撞击乘员舱,造成乘员舱变形弯折和结构大面积失效,严重威胁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2、在现有技术中,为应对上述偏置碰撞工况,通常采用以下两种策略:一种是硬抗策略,即在车辆的a柱中增加大量的超高强度钢,用车辆的a柱去硬抗刚性障碍物,此硬抗策略会导致车辆增加至少20kg的重量且成本较高;另一种是侧滑策略,即通过在车身前部结构处设置侧滑结构,在车辆与刚性障碍物发生小偏置碰撞时,侧滑结构能够产生一个侧向的力以使得车辆侧滑,将乘员舱推离刚性障碍物,从而避免乘员舱出现变形弯折和结构大面积失效的情况。

3、侧滑策略具有增重较少和成本较低的特点,但是通过在车身前部结构处设置侧滑结构来实现侧滑的难度较大。现有技术中的侧滑结构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4、部分侧滑结构是针对燃油车或混动车设计,在碰撞过程中需要车辆机舱内的发动机动力总成和空调系统参与传力,纯电新能源车的前部没有发动机动力总成,这一部分侧滑结构无法在纯电新能源车上实施,这一部分侧滑结构的适用范围较窄,例如申请号为cn202110347093.5的专利申请中所提出的一种车辆前舱结构和车辆,其采用的侧滑策略就需要发动机动力总成和空调系统参与传力。

5、部分侧滑结构存在侧滑效率低的问题,在小偏置碰撞工况下,侧滑效率低的侧滑结构难以有效规避刚性障碍物对乘员舱的侵入,例如申请号为cn202023346213.x的专利申请中所提出的一种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其参与侧滑的主体只有前机舱纵梁,其就存在侧滑效率低下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和车辆,以减轻或消除至少一个上述的技术问题。

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包括两根间隔布置的前纵梁,还包括第一传力件和两个承力件,所述第一传力件连接在两根所述前纵梁之间,两个所述承力件分别布置在两根所述前纵梁的前端部的外侧,两个所述承力件被配置成能够向内侧和向后传递其所承受的偏置碰撞力。

3、可选的,还包括连接在两根所述前纵梁之间第二传力件,所述第一传力件连接在两根所述前纵梁的前端部之间,所述第二传力件间隔的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力件的后方。

4、可选的,所述第二传力件与两根所述前纵梁的连接部位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分别与两个所述前轮毂包对应设置。

5、可选的,两个所述前轮毂包的前侧部均设置有加强结构,两个所述加强结构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承力件向后移动的路径上。

6、可选的,所述第一传力件和/或所述第二传力件为连接在两根所述前纵梁之间的横梁。

7、可选的,两个所述承力件均呈三棱柱状,两个所述承力件的三角形横截面的内侧边缘沿所述前纵梁的长度方向布置。

8、可选的,两个所述承力件的三角形横截面的前侧边缘从前至后向外侧倾斜。

9、可选的,两个所述承力件的三角形横截面的后侧边缘从前至后向内侧倾斜。

10、可选的,两个所述承力件的内侧面采用接触或间隙配合的方式分别与两根所述前纵梁的外侧面相配合。

11、可选的,还包括两个从前至后向外侧倾斜设置的第三传力件,两个所述第三传力件的前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传力件的两端部连接,两个所述第三传力件的后端部分别与两根所述前纵梁连接。

12、可选的,两个所述第三传力件的后端部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分别与两个所述承力件的后侧部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对应设置。

13、可选的,还包括连接在两个所述承力件的上部之间的第四传力件。

14、可选的,还包括两根前端部分别与两个所述承力件的上部连接的shotgun。

15、可选的,还包括两个第五传力件,两个所述第五传力件的前端部分别与两根所述shotgun连接,两个所述第五传力件的后端部分别用于与车辆的两个前轮毂包连接。

16、可选的,还包括连接在两根所述前纵梁前侧的前防撞梁,所述前防撞梁的两个端部分别向外侧伸出于两根所述前纵梁,所述前防撞梁的两个端部和两个所述承力件的前侧面之间分别连接有能够传递偏置碰撞力的第六传力件。

17、可选的,两个所述第六传力件均从前至后向内侧倾斜设置。

18、可选的,还包括前副车架,两个所述承力件的下端部分别与所述前副车架的左侧部和右侧部连接。

19、可选的,所述前副车架的左侧部和右侧部均设置有前副车架侧滑件,两个所述承力件的下端部分别与两个所述前副车架侧滑件连接。

20、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

21、本专利技术让车辆在小偏置碰撞中能够可靠的产生侧滑,具有侧滑高效且成功率高的特点,本专利技术不仅适用于燃油车和混动车,还适用于纯电新能源车,具有适用范围广的特点。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包括两根间隔布置的前纵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传力件和两个承力件,所述第一传力件连接在两根所述前纵梁之间,两个所述承力件分别布置在两根所述前纵梁的前端部的外侧,两个所述承力件被配置成能够向内侧和向后传递其所承受的偏置碰撞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在两根所述前纵梁之间第二传力件,所述第一传力件连接在两根所述前纵梁的前端部之间,所述第二传力件间隔的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力件的后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分别与两根所述前纵梁连接的前轮毂包,所述第二传力件与两根所述前纵梁的连接部位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分别与两个所述前轮毂包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前轮毂包的前侧部均设置有加强结构,两个所述加强结构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承力件向后移动的路径上;所述第一传力件和/或所述第二传力件为连接在两根所述前纵梁之间的横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承力件均呈三棱柱状,两个所述承力件的三角形横截面的内侧边缘沿所述前纵梁的长度方向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承力件的三角形横截面的前侧边缘从前至后向外侧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承力件的三角形横截面的后侧边缘从前至后向内侧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承力件的内侧面采用接触或间隙配合的方式分别与两根所述前纵梁的外侧面相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从前至后向外侧倾斜设置的第三传力件,两个所述第三传力件的前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传力件的两端部连接,两个所述第三传力件的后端部分别与两根所述前纵梁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三传力件的后端部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分别与两个所述承力件的后侧部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对应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在两个所述承力件的上部之间的第四传力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根前端部分别与两个所述承力件的上部连接的shotgun。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第五传力件,两个所述第五传力件的前端部分别与两根所述shotgun连接,两个所述第五传力件的后端部分别用于与车辆的两个前轮毂包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在两根所述前纵梁前侧的前防撞梁,所述前防撞梁的两个端部分别向外侧伸出于两根所述前纵梁,所述前防撞梁的两个端部和两个所述承力件的前侧面之间分别连接有能够传递偏置碰撞力的第六传力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六传力件均从前至后向内侧倾斜设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副车架,两个所述承力件的下端部分别与所述前副车架的左侧部和右侧部连接;所述前副车架的左侧部和右侧部均设置有前副车架侧滑件,两个所述承力件的下端部分别与两个所述前副车架侧滑件连接。

17.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6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包括两根间隔布置的前纵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传力件和两个承力件,所述第一传力件连接在两根所述前纵梁之间,两个所述承力件分别布置在两根所述前纵梁的前端部的外侧,两个所述承力件被配置成能够向内侧和向后传递其所承受的偏置碰撞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在两根所述前纵梁之间第二传力件,所述第一传力件连接在两根所述前纵梁的前端部之间,所述第二传力件间隔的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力件的后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分别与两根所述前纵梁连接的前轮毂包,所述第二传力件与两根所述前纵梁的连接部位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分别与两个所述前轮毂包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前轮毂包的前侧部均设置有加强结构,两个所述加强结构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承力件向后移动的路径上;所述第一传力件和/或所述第二传力件为连接在两根所述前纵梁之间的横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承力件均呈三棱柱状,两个所述承力件的三角形横截面的内侧边缘沿所述前纵梁的长度方向布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承力件的三角形横截面的前侧边缘从前至后向外侧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承力件的三角形横截面的后侧边缘从前至后向内侧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承力件的内侧面采用接触或间隙配合的方式分别与两根所述前纵梁的外侧面相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缪逸夫何彦村龙贵杨忠
申请(专利权)人: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