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暖设备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32465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09:53
本技术提供一种取暖设备及空调器。本技术提供的取暖设备用于室内吊顶,该取暖设备包括壳体、加热模块、传感器模块和控制器,壳体具有通风腔和安装腔,加热模块和传感器模块均设置于通风腔内,控制器设置于安装腔内,壳体具有连通通风腔和安装腔的第一过线孔和第二过线孔,第一过线孔和第二过线孔分别设置于安装腔的两端;控制器通过第一过线孔与加热模块电连接,控制器通过第二过线孔与传感器模块电连接,从而在提高了接线便利性的同时,保证了良好的电磁兼容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器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取暖设备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1、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条件不断改善,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空调、换气扇、暖风机等电器设备已经越来越普及,功能也越来越多。

2、相关技术中,室内暖风机一般安装在吊顶上,并向吊顶下方空间吹入热风,以调节室内温度,暖风机通常包括箱体、面板、加热件和控制器,箱体通过吊装的方式设置在吊顶上方,面板与吊顶配合,保证吊顶下方外观的完整性,控制器用于控制加热件对气流进行加热,箱体内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控制器与加热件以及温度传感器通过线缆进行连接。

3、然而,目前暖风机中控制器在接线时走线困难,无法实现强弱电隔离。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一种取暖设备及空调器,以解决目前的暖风机中控制器在接线时走线困难,无法实现强弱电隔离的技术问题。

2、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取暖设备,用于室内吊顶,该取暖设备包括壳体、加热模块、传感器模块和控制器,壳体具有通风腔和安装腔,加热模块和传感器模块均设置于通风腔内,控制器设置于安装腔内。

3、其中,壳体具有连通通风腔和安装腔的第一过线孔和第二过线孔,第一过线孔和第二过线孔分别设置于安装腔的两端;控制器通过第一过线孔与加热模块电连接,控制器通过第二过线孔与传感器模块电连接。

4、本申请提供的取暖设备通过壳体上控制器布置位置以及走线结构的设计,利用不同的过线孔对加热模块和传感器模块的接线线缆进行强弱电分离,在提高了接线便利性的同时,保证了良好的电磁兼容性能。

5、在一些实施例中,通风腔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加热模块与进风口相对,传感器模块设置于加热模块朝向进风口的一侧。

6、如此设置,可以提高加热模块对气路的加热效率,以及提高对环境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7、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腔可以位于加热模块的下方,第一过线孔和第二过线孔分别与加热模块的两端相对。

8、如此设置,将控制器与加热模块通过安装腔隔离设置,同时缩短了通过第一过线孔和第二过线孔走线的路径。

9、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腔与加热模块之间具有隔热壁,隔热壁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覆盖加热模块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

10、如此设置,可以保证控制器具有适宜的工作环境温度,避免加热模块的高温对控制器产生影响。

11、在一些实施例中,取暖设备还可以包括接线座,接线座设置于壳体外侧,安装腔具有第三过线孔,第三过线孔与接线座相对,接线座通过说是第三过线孔与控制器电连接。

12、如此设置,便于取暖设备与外部的电源以及其他电器设备进行连接。

13、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腔内设有绕线支架,第三过线孔位于绕线支架的端部,接线座与控制器之间的线缆绕设于绕线支架。

14、如此设置,可以提高线缆在安装腔内固定的可靠性。

15、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可以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连接,且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围设形成通风腔;安装腔位于第二壳体背离第一壳体的一侧。

16、如此设置,可以充分利用壳体下方的空间,在不影响通风腔的出风空间的前提下,提高空间利用率。

17、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环绕壳体的周向边缘设置;出风口靠近进风口的一侧设有显示模块,第二壳体面向第一壳体的一侧具有走线区,且走线区位于显示模块的侧方;控制器通过第二过线孔和走线区与显示模块电连接。

18、如此设置,可以使显示模块的线缆的走线区避开通风腔,提高气流流通的顺畅性,保证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19、在一些实施例中,传感器模块可以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均设置于加热模块的进风侧;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分别位于加热模块高度方向的不同位置。

20、如此设置,可以提高对加热模块的进风侧的环境温度检测的准确性。

21、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模块的进风侧设置固定支架,固定支架具有沿加热模块长度方向间隔排布的限位部;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均设置于固定支架,并与限位部抵接。

22、如此设置,可以提高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的安装可靠性。

23、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主机和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取暖设备,主机与取暖设备的进风口连通,主机被配置为向取暖设备吹入气流。

24、如此设置,空调器既可以实现暖风和新风功能,也可以实现冷风的功能。

25、本申请提供一种取暖设备及空调器,取暖设备用于室内吊顶,该取暖设备包括壳体、加热模块、传感器模块和控制器,壳体具有通风腔和安装腔,加热模块和传感器模块均设置于通风腔内,控制器设置于安装腔内,壳体具有连通通风腔和安装腔的第一过线孔和第二过线孔,第一过线孔和第二过线孔分别设置于安装腔的两端;控制器通过第一过线孔与加热模块电连接,控制器通过第二过线孔与传感器模块电连接,从而在提高了接线便利性的同时,保证了良好的电磁兼容性能。

26、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申请提供的取暖设备及空调器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出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用于室内吊顶,所述取暖设备包括壳体、加热模块、传感器模块和控制器,所述壳体具有通风腔和安装腔,所述加热模块和传感器模块均设置于所述通风腔内,所述控制器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腔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加热模块与所述进风口相对,所述传感器模块设置于所述加热模块朝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位于所述加热模块的下方,所述第一过线孔和所述第二过线孔分别与所述加热模块的两端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与所述加热模块之间具有隔热壁,所述隔热壁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覆盖所述加热模块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线座,所述接线座设置于所述壳体外侧,所述安装腔具有第三过线孔,所述第三过线孔与所述接线座相对,所述接线座通过说是第三过线孔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内设有绕线支架,所述第三过线孔位于所述绕线支架的端部,所述接线座与所述控制器之间的线缆绕设于所述绕线支架。

7.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且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围设形成所述通风腔;所述安装腔位于所述第二壳体背离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口环绕所述壳体的周向边缘设置;所述出风口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设有显示模块,所述第二壳体面向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具有走线区,且所述走线区位于所述显示模块的侧方;所述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二过线孔和所述走线区与所述显示模块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模块包括第一传感器和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均设置于所述加热模块的进风侧;所述第一传感器和所述第二传感器分别位于所述加热模块高度方向的不同位置。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机和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取暖设备,所述主机与所述取暖设备的进风口连通,所述主机被配置为向所述取暖设备吹入气流。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用于室内吊顶,所述取暖设备包括壳体、加热模块、传感器模块和控制器,所述壳体具有通风腔和安装腔,所述加热模块和传感器模块均设置于所述通风腔内,所述控制器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腔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加热模块与所述进风口相对,所述传感器模块设置于所述加热模块朝向所述进风口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位于所述加热模块的下方,所述第一过线孔和所述第二过线孔分别与所述加热模块的两端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与所述加热模块之间具有隔热壁,所述隔热壁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覆盖所述加热模块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线座,所述接线座设置于所述壳体外侧,所述安装腔具有第三过线孔,所述第三过线孔与所述接线座相对,所述接线座通过说是第三过线孔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取暖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内设有绕线支架,所述第三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小峰康勇沈业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美尔凯特智能厨卫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