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基于安全前提的增大靠背后仰角度的方法技术_技高网

基于安全前提的增大靠背后仰角度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317856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安全前提的增大靠背后仰角度的方法,用于坐具,坐具包括背部组件及座部组件,背部组件底端与座部组件转动配合;改进背部组件结构,将背部组件分体设置为前后滑动配合的背支撑主体及连接支架;连接支架上方弯折形成弧形承托部,该弧形承托部作为使支撑主体的运动轨迹呈弧形轨道;当使用者就坐并作用背部组件后仰时,连接支架联动背支撑主体绕座部组件向后转动至第一后仰角度;且背支撑主体同时受使用者背部施加的作用力沿弧形承托部以弧形轨迹下滑,背支撑主体下沉并向前运动以扩大背支撑主体的自身后仰角度直至背支撑主体后仰至第二后仰角度;增大了靠背的后仰角度,且人坐在椅子上的重心向前移动了,保证后仰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坐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安全前提的增大靠背后仰角度的方法


技术介绍

1、椅子作为居家生活、办公环境必不可少的一项生活工具,不仅居家生活使用椅子有愈来愈高的舒适要求,就连办公环境也在工作效率的前提下对椅子的舒适性和操作性有明显的提升要求。当下大部分的办公椅的椅背具有后仰转动调节功能;其中,椅背为整体形态固定的结构,椅背下端转动连接在座椅的椅座上或者底盘上;椅背可以绕底盘进行后仰转动,当椅背在后仰转动时,椅背是带动用户背部整个向后倒下的。

2、众所周知,椅背的后仰角度越大,用户后仰时越舒展,使用舒适度更高。而当下大部分普通的办公椅的底盘后仰角度范围基本都是设定为18-25度,后仰的角度较小,这是由于如果将椅背后仰角度设置的大一些的话,虽然能够满足舒适度,但是椅子的后仰稳定性就无法满足;容易造成后仰过程中椅子向后翻到,造成人身危险;使得用户后躺休息时舒适度有限。其次就是,一体式结构的椅背在后仰时与椅座的前后距离将会产生变化,在椅座位置不变的情况下,椅背与使用者的背部将会发生相对位移和摩擦,造成导致不适感;从而出现人们所说的“搓背”问题;而椅背的后仰角度越大,反而会使得搓背感更加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基于安全前提的增大靠背后仰角度的方法,使背支撑体能够沿弧形承托部以弧形轨迹滑移;继而后仰转动过程中,虽然连接支架只能转动至第一后仰角度;但是背支撑体能够进一步的滑移至角度更大的第二后仰角度,变相的增大了坐具靠背的后仰角度;且背支撑体同时向前移动,使人坐在椅子上的重心向前移动了,保证后仰稳定性。

2、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基于安全前提的增大靠背后仰角度的方法,其应用于坐具,所述坐具包括背部组件及座部组件,背部组件底端与座部组件转动配合;改进背部组件结构,将背部组件分体设置为前后滑动配合的背支撑主体及连接支架;连接支架上方弯折形成弧形承托部,该弧形承托部作为使支撑主体的运动轨迹呈弧形的弧形轨道;当使用者就坐于坐具上并作用背部组件后仰时,连接支架联动背支撑主体绕座部组件向后转动至第一后仰角度;且背支撑主体同时受使用者背部施加的作用力沿弧形承托部以弧形轨迹下滑,背支撑主体下沉并向前运动以进一步扩大背支撑主体的自身后仰角度直至背支撑主体后仰至第二后仰角度。

4、作为优选,背支撑主体沿弧形承托部下滑过程中,所述背支撑主体前端下沉距离超过4cm。

5、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后仰角度的大小介于18-25°;所述第二后仰角度的大小介于28-35°。从而能够变相增加背部组件后仰角度。

6、作为优选,所述的背支撑主体包括中心承托座;所述弧形轨道形成于该弧形承托部的前端;中心承托座与弧形承托部前后对接且在两者之间设有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弧形承托部或中心承托座其中一个上的弧形的导座以及相应设置在弧形承托部或中心承托座另一个上的弧形的导槽。

7、作为优选,所述的导座设置在弧形承托部上,所述的导槽相应凹设在中心承托座的后端面;且弧形承托部与中心承托座之间的接合面为弧形面。

8、作为优选,所述弧形承托部的前端面为弧形的第一弧接面,所述导座设置在该第一弧接面上;所述中心承托座的后端面为弧形的第二弧接面,所述导槽凹设在该第二弧接面上;导座嵌入导槽内以使第一弧接面与第二弧接面前后对接。使得连接后弧形承托部与中心承托座前后紧接,隐藏连接痕迹,使结构美观。

9、作为优选,在所述的导座的侧端设有间隔且向外突出的导柱;在所述导槽的侧壁上相应设有弧形的引导槽;导座嵌入在导槽内且导柱滑动限制在引导槽内。从而能够进一步的使得中心承托座与弧形承托部滑动稳定顺畅。

10、作为优选,所述背支撑主体滑移至第二后仰角度时,背支撑主体具有沿弧形轨道向上复位的趋势。

11、作为优选,在弧形承托部和中心承托座之间设有纵向的弹性复位件,所述中心承托座后端的中间位置凹设有容置槽,弹性复位件嵌入在该容置槽内;弹性复位件的上端与弧形承托部连接,弹性复位件的下端与中心承托座连接;背支撑主体沿弧形承托部向下滑移以拉伸弹性复位件。弹性复位件能够提供背支撑主体复位的弹力,使得背支撑主体是沿弧形承托部进行弹性滑移的,使用体感更加舒适。

12、作为优选,所述弹性复位件为弹簧;所述中心承托座位于容置槽的底端设有连接支板,弹簧下端连接在该连接支板上;所述弧形承托部的上端凹设有避让槽,该避让槽的上端设有横向的连接横杆,所述弹簧的上端连接在该连接横杆上。

13、作为优选,背支撑主体能够锁定在弧形承托部上方的位置处,在中心承托座与弧形承托部之间还设有锁定调节机构,锁定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弧形承托部前端面上的锁槽、相应设置在中心承托座后端面上的可前后伸缩的锁舌以及设置在中心承托座上的用于控制锁舌伸缩的控制组件。

14、作为优选,控制组件包括水平转动设置在中心承托座上的转动调节杆以及连接在该转动杆上的纵向的连杆,所述连杆上端与锁舌连接配合;转动调节杆转动驱动连杆前后转动以控制锁舌前后伸缩。

15、作为优选,背支撑主体还包括安装在中心承托座上的上背框和腰托。从而背支撑主体向下滑移时,腰托能够向前顶出。

16、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本专利技术的设计出发点、理念及有益效果是:

17、本专利技术的基于安全前提的增大靠背后仰角度的方法,改进背部组件结构,将背部组件分体设置为前后滑动配合的背支撑主体及连接支架;且连接支架上方的弧形承托部形成弧形轨道,使得背支撑主体能够沿连接支架以弧形轨迹进行上下滑移;继而后仰过程中,虽然所述连接支架只能相对座部组件后仰至第一后仰角度;但是用户靠在背支撑主体上将同时作用背支撑主体沿连接支架向前向下滑移,从而进一步扩大背支撑主体的自身后仰角度,使背支撑主体能够后仰至第二后仰角度;从而增加用户后仰过程中的后仰角度,提高舒适性。

18、其次,背支撑体沿弧形轨道下滑过程中,背支撑体前端腰托的位置不止下沉了4cm,而背支撑体的后仰角度也进一步增加了8-12度;但背支撑体的位置确向前移动改变了,使人坐在椅子上的重心向前移动了;后躺的稳定性也能得到满足,起到了改变后仰稳定安全性的作用。

19、再者,背支撑体向下向前运动还能够使得背支撑主体底端的腰托将会相应向前顶出以迎合支撑用户腰部;使得用户在后仰过程中,腰部不会失去支撑,且背支撑主体整体能够向前向下滑移,能够避免搓背现象发生;从而使得用户体感舒适,增加使用舒适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安全前提的增大靠背后仰角度的方法,应用于坐具,所述坐具包括背部组件及座部组件,背部组件底端与座部组件转动配合;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基于安全前提的增大靠背后仰角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背支撑主体沿弧形承托部下滑过程中,所述背支撑主体前端下沉距离超过4cm。

3.根据权利要求1基于安全前提的增大靠背后仰角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仰角度的大小介于18-25°;所述第二后仰角度的大小介于28-35°。

4.根据权利要求1基于安全前提的增大靠背后仰角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支撑主体包括中心承托座;所述弧形轨道形成于该弧形承托部的前端;中心承托座与弧形承托部前后对接且在两者之间设有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弧形承托部或中心承托座其中一个上的弧形的导座以及相应设置在弧形承托部或中心承托座另一个上的弧形的导槽。

5.根据权利要求4基于安全前提的增大靠背后仰角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座设置在弧形承托部上,所述的导槽相应凹设在中心承托座的后端面;且弧形承托部与中心承托座之间的接合面为弧形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基于安全前提的增大靠背后仰角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承托部的前端面为弧形的第一弧接面,所述导座设置在该第一弧接面上;所述中心承托座的后端面为弧形的第二弧接面,所述导槽凹设在该第二弧接面上;导座嵌入导槽内以使第一弧接面与第二弧接面前后对接。

7.根据权利要求6基于安全前提的增大靠背后仰角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导座的侧端设有间隔且向外突出的导柱;在所述导槽的侧壁上相应设有弧形的引导槽;导座嵌入在导槽内且导柱滑动限制在引导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1基于安全前提的增大靠背后仰角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支撑主体下滑至第二后仰角度时,背支撑主体具有沿弧形轨道向上复位的趋势。

9.根据权利要求8基于安全前提的增大靠背后仰角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弧形承托部和中心承托座之间设有纵向的弹性复位件,所述中心承托座后端的中间位置凹设有容置槽,弹性复位件嵌入在该容置槽内;弹性复位件的上端与弧形承托部连接,弹性复位件的下端与中心承托座连接;背支撑主体沿弧形承托部向下滑移以拉伸弹性复位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基于安全前提的增大靠背后仰角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复位件为弹簧;所述中心承托座位于容置槽的底端设有连接支板,弹簧下端连接在该连接支板上;所述弧形承托部的上端凹设有避让槽,该避让槽的上端设有横向的连接横杆,所述弹簧的上端连接在该连接横杆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基于安全前提的增大靠背后仰角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背支撑主体能够锁定在弧形承托部上方的位置处;在中心承托座与弧形承托部之间设有锁定调节机构,锁定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弧形承托部前端面上的锁槽、相应设置在中心承托座后端面上的可前后伸缩的锁舌以及设置在中心承托座上的用于控制锁舌伸缩的控制组件。

12.根据权利要求11基于安全前提的增大靠背后仰角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组件包括水平转动设置在中心承托座上的转动调节杆以及连接在该转动杆上的纵向的连杆,所述连杆上端与锁舌连接配合;转动调节杆转动驱动连杆前后转动以控制锁舌前后伸缩。

13.根据权利要求1基于安全前提的增大靠背后仰角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背支撑主体还包括安装在中心承托座上的上背框和腰托。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安全前提的增大靠背后仰角度的方法,应用于坐具,所述坐具包括背部组件及座部组件,背部组件底端与座部组件转动配合;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基于安全前提的增大靠背后仰角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背支撑主体沿弧形承托部下滑过程中,所述背支撑主体前端下沉距离超过4cm。

3.根据权利要求1基于安全前提的增大靠背后仰角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仰角度的大小介于18-25°;所述第二后仰角度的大小介于28-35°。

4.根据权利要求1基于安全前提的增大靠背后仰角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背支撑主体包括中心承托座;所述弧形轨道形成于该弧形承托部的前端;中心承托座与弧形承托部前后对接且在两者之间设有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弧形承托部或中心承托座其中一个上的弧形的导座以及相应设置在弧形承托部或中心承托座另一个上的弧形的导槽。

5.根据权利要求4基于安全前提的增大靠背后仰角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座设置在弧形承托部上,所述的导槽相应凹设在中心承托座的后端面;且弧形承托部与中心承托座之间的接合面为弧形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基于安全前提的增大靠背后仰角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承托部的前端面为弧形的第一弧接面,所述导座设置在该第一弧接面上;所述中心承托座的后端面为弧形的第二弧接面,所述导槽凹设在该第二弧接面上;导座嵌入导槽内以使第一弧接面与第二弧接面前后对接。

7.根据权利要求6基于安全前提的增大靠背后仰角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导座的侧端设有间隔且向外突出的导柱;在所述导槽的侧壁上相应设有弧形的引导槽;导座嵌入在导槽内且导柱滑动限制在引导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大秋周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胜途家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