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送装置及物流输送线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30949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53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输送装置及物流输送线。该输送装置包括输送导轨和接驳导轨,输送导轨包括第一导轨、第二导轨和第三导轨,第一导轨和第二导轨的输送方向交叉,第一导轨和第三导轨的输送方向重合;接驳导轨设置于第一导轨、第二导轨和第三导轨的交汇处,接驳导轨包括第一基座和活动连接于第一基座的转向部、直线部;转向部和直线部择一地凸出设置于第一基座的顶面,转向部能够引导承载件由第一导轨移动至第二导轨,或者转向部引导承载件由第二导轨移动至第一导轨,直线部能够引导承载件由第一导轨移动至第三导轨,或者直线部引导承载件由第三导轨移动至第一导轨。本输送装置结构简单,控制逻辑清晰,能够极大地提升输送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运输,尤其涉及一种输送装置及物流输送线


技术介绍

1、物流输送线被广泛应用于快递分拣、仓储输送、生产制造等各个领域,传统的物流输送线多采用皮带传送的方式,皮带传动的原理是利用摩擦力输送工件,从而无法急停,这导致其输送速度受限,直接影响输送线的整体效率。

2、相关技术中,通过磁悬浮技术实现工件的输送,具有输送速度快、维护成本低、灵活性较高等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的青睐。在磁悬浮输送线的应用场景中,常常涉及到单条导轨分流或多条导轨合流的情况。现有技术中通过设置单独的中转机构,例如转台、横移平台等中转机构首先与输出工件的导轨对接,待工件移动至中转机构上后,中转机构进行转向或移动,从而与输入工件的导轨对接,以将工件从输出导轨转运至输入导轨上。在该过程中,中转机构需要分别与输出导轨和输入导轨对接配合,对接精度要求较高,对接速度较慢,极大的影响了输送线的输送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输送装置,该输送装置在进行承载件的分流或合流时,其接驳导轨的第一基座一直保持与各个输送导轨的对接状态,无需分离进行多次对接,各个导轨之间的对接精度较为稳定,结构简单,控制逻辑清晰,能够极大地提升输送效率。本技术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输送装置的物流输送线。

2、根据本技术的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输送装置,包括:

3、输送导轨,所述输送导轨包括第一导轨、第二导轨和第三导轨,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二导轨的输送方向交叉,所述第一导轨和所述第三导轨的输送方向重合;

4、接驳导轨,所述接驳导轨设置于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第二导轨和所述第三导轨的交汇处,并且分别与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第二导轨和所述第三导轨对接,所述接驳导轨包括第一基座和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基座的转向部、直线部;

5、其中,所述转向部和所述直线部择一地凸出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所述转向部能够引导所述承载件由所述第一导轨移动至所述第二导轨,或者,所述转向部引导所述承载件由所述第二导轨移动至所述第一导轨,所述直线部能够引导所述承载件由所述第一导轨移动至所述第三导轨,或者,所述直线部引导所述承载件由所述第三导轨移动至所述第一导轨。

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输送装置,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7、本申请方案的输送装置在进行承载件的分流或合流时,其接驳导轨的第一基座一直保持与各个输送导轨的对接状态,无需分离进行多次对接,各个导轨之间的对接精度较为稳定。另外,接驳导轨通过可升降设置的转向部和直线部,对移动至接驳导轨上的承载件进行引导,使第一导轨中的承载件择一地移动至第二导轨或第三导轨中,或者,第二导轨中的承载件或第三导轨中的承载件择一地移动至第一导轨中。

8、另一方面来说,现有技术中的承载件移动至中转机构上时,需要减速至停驻于中转机构上,待中转机构旋转到位后再加速移动至对应的导轨中,本申请的输送装置中的承载件可以直接通过接驳导轨进行分流或合流,无需减速。本申请装置的输送装置与现有技术的中转机构相比,结构简单,控制逻辑清晰,能够极大地提升输送效率。

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导轨包括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导轨包括有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导轨包括有第五侧壁和第六侧壁,所述转向部和所述直线部具有以下任一种设置形式;

10、当所述转向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转向部连接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当所述直线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直线部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五侧壁;

11、当所述转向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转向部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当所述直线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直线部连接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六侧壁。

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当所述转向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转向部连接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当所述直线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直线部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五侧壁;

13、其中,所述转向部和所述直线部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基座的边沿处。

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承载件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转向部配合的第一导向部和用于与所述直线部配合的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的设置方式为以下任一种:

15、所述第一导向部为滑槽,所述转向部上设置有滑轨,所述滑槽与所述滑轨配合以进行移动导向;

16、所述第一导向部为滑轨,所述转向部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轨与所述滑槽配合以进行移动导向;

17、所述第一导向部为滑轮,所述滑轮与所述转向部的侧壁抵接以进行移动导向;

18、所述第二导向部的设置方式为以下任一种:

19、所述第二导向部为滑槽,所述直线部上设置有滑轨,所述滑槽与所述滑轨配合以进行移动导向;

20、所述第二导向部为滑轨,所述直线部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轨与所述滑槽配合以进行移动导向;

21、所述第二导向部为滑轮,所述滑轮与所述直线部的侧壁抵接以进行移动导向。

2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导轨包括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导轨包括有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导轨包括有第五侧壁和第六侧壁,所述转向部和所述直线部具有以下任一种设置形式;

23、当所述转向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转向部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当所述直线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直线部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五侧壁;

24、当所述转向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转向部连接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当所述直线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直线部连接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六侧壁。

2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承载件设置有分别用于与所述转向部配合和用于与所述直线部配合的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的设置方式为以下任一种:

26、所述第一导向部为滑槽,所述转向部和所述直线部均设置有滑轨,所述滑槽与所述转向部的所述滑轨配合以进行移动导向,或者,所述滑槽与所述直线部的所述滑轨配合以进行移动导向;

27、所述第一导向部为滑轨,所述转向部和所述直线部均设置有滑槽,所述滑轨与所述转向部的所述滑槽配合以进行移动导向,或者,所述滑轨与所述直线部的所述滑槽配合以进行移动导向;

28、所述第一导向部为滑轮,所述滑轮与所述转向部的侧壁抵接以进行移动导向,或者,所述滑轮与所述直线部的侧壁抵接以进行移动导向。

2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承载件还包括有第三导向部和第四导向部,所述第三导向部用于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五侧壁中的任一个的内侧壁抵接,所述第四导向部用于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四侧壁和所述第六侧壁中的任一个的内侧壁抵接。

...

【技术保护点】

1.输送装置,用于输送承载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轨包括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导轨包括有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导轨包括有第五侧壁和第六侧壁,所述转向部和所述直线部具有以下任一种设置形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转向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转向部连接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当所述直线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直线部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五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转向部配合的第一导向部和用于与所述直线部配合的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的设置方式为以下任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轨包括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导轨包括有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导轨包括有第五侧壁和第六侧壁,所述转向部和所述直线部具有以下任一种设置形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设置有分别用于与所述转向部配合和用于与所述直线部配合的第一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的设置方式为以下任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还包括有第三导向部和第四导向部,所述第三导向部用于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五侧壁中的任一个的内侧壁抵接,所述第四导向部用于与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四侧壁和所述第六侧壁中的任一个的内侧壁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导轨和所述接驳导轨上均设置有线圈,所述承载件的底部设置有磁板,所述磁板与所述线圈配合,以驱动所述承载件移动;

9.输送装置,用于输送承载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10.物流输送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输送装置。

...

【技术特征摘要】

1.输送装置,用于输送承载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轨包括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导轨包括有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导轨包括有第五侧壁和第六侧壁,所述转向部和所述直线部具有以下任一种设置形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转向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转向部连接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当所述直线部凸出于所述第一基座的顶面设置时,所述直线部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五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转向部配合的第一导向部和用于与所述直线部配合的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一导向部的设置方式为以下任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轨包括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导轨包括有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三导轨包括有第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红星徐亮周兴鹏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纵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