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接触单元、电控部分和继电器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接触单元、电控部分和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03310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49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接触单元、电控部分和继电器。其中,接触单元包括至少两个沿X轴方向布设的接触件组;接触件组包括沿Y轴方向相对设置的动触件组和静触件组;每个动触件组沿Z轴方向布设至少两个适于并联的动触件,各动触件中部分为控弧动触件;控弧动触件相较于其他动触件沿Y轴方向的接触行程更短,以使控弧动触件相较其他动触件更晚与静触件组分断;相邻的动触件组之间控弧动触件沿Z轴方向的位置彼此不同。电控部分和继电器包括上述接触单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异相之间更不容易出现短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继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接触单元、电控部分和继电器


技术介绍

1、现有技术中,已有一种继电器,其包括用于控制外部电路通断的电控部分。电控部分包括推动卡、接触件组和弹性件组。推动卡由衔铁驱动沿y轴方向运动。接触件组包括动触件和两个静触件,两个静触件沿x轴方向布设,并用于与外部电路电连接,动触件由推动卡推动沿y轴方向抵触或远离两个静触件,当动触件抵触两个静触件时,两个静触件之间导通;当动触件远离两个静触件时,两个静触件之间关断。该动触件一般具有沿x轴方向延伸的过流桥和与过流桥固接并沿x轴方向布设的两个动触点。两个动触点对应两个静触件设置。静触件上设有与动触点沿y轴方向对应的静触点。弹性件组一般设置于推动卡与接触件组之间,其在动触件抵触两个静触件时储能,并在动触件远离两个静触件时释能。通过设置弹性件组,动触点在经历接触行程抵触对应的静触点后,推动卡得以进一步沿y轴方向运动并压缩弹性件组,从而具有超行程。这种继电器的好处在于,动触件与静触件之间的安全距离是动触件接触行程的两倍,因此,这种继电器具有更好的耐压性。在这里,接触行程是指动触件远离两个静触件时,动触点与对应的静触点沿y轴方向的距离。

2、将这种结构应用至控制两相以上交流电时,每一个接触件组用于控制其中一相的通断,从而形成需要至少两个接触件组的接触单元。申请人发现,当接触单元的各接触件组沿x轴方向布设时,异相之间容易出现短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或问题,提供一种接触单元、电控部分和继电器,其在各接触件组沿x轴方向布设时,异相之间更不容易出现短路问题。

2、为达成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第一技术方案涉及一种接触单元,其包括至少两个沿x轴方向布设的接触件组;所述接触件组包括沿y轴方向相对设置的动触件组和静触件组;每个动触件组沿z轴方向布设至少两个适于并联的动触件,各动触件中部分为控弧动触件;控弧动触件相较于其他动触件沿y轴方向的接触行程更短,以使控弧动触件相较其他动触件更晚与静触件组分断;相邻的动触件组之间控弧动触件沿z轴方向的位置彼此不同。

4、第二技术方案基于第一技术方案,其中,所述动触件沿x轴方向设有两个动触点;所述静触件组对应两个动触点包括两个静触件;所述静触件设有与动触点对应的静触点;所述动触件的接触行程为动触件组沿y轴方向远离静触件组时,该动触件的动触点与对应的静触点之间的距离。

5、第三技术方案涉及一种电控部分,其用于控制外部电路通断,其包括推动卡、弹性件组、限位件和如第一或第二技术方案所述的接触单元;所述弹性件组和所述限位件均与动触件组数量相同且对应;所述弹性件组沿y轴方向位于推动卡与动触件组之间;所述限位件相对推动卡固定并在动触件组远离静触件组时沿y轴方向抵接各动触件以限定各动触件的接触行程。

6、第四技术方案基于第三技术方案,其中,所述推动卡具有超行程,控弧动触件的接触行程与其他动触件的接触行程之间的差值小于推动卡的超行程。

7、第五技术方案基于第四技术方案,其中,所述限位件设有适于抵接所有其他动触件的凸起。

8、第六技术方案基于第五技术方案,其还包括与限位件数量相同且对应的连接件;各连接件与推动卡嵌件注塑一体成型;所述连接件沿z轴方向的两端分别伸出推动卡,所述限位件与连接件的两端适配并固接。

9、第七技术方案基于第六技术方案,其中,每一动触件组中动触件的数量为两个;同一连接件的两端形状不同,相邻连接件的两端颠倒设置。

10、第八技术方案涉及一种继电器,其包括容置件、磁路部分和如第三至第七中任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电控部分;所述磁路部分驱动所述推动卡沿y轴方向运动。

11、第九技术方案基于第八技术方案,其还包括第一分隔件;所述第一分隔件沿x轴方向分隔相邻的接触件组;所述容置件与所述推动卡两者之一与第一分隔件固接,两者另一设有供第一分隔件沿y轴方向插入的插槽。

12、第十技术方案基于第九技术方案,其包括第二分隔件;所述第二分隔件沿x轴方向位于接触单元的两侧;所述第二分隔件与所述容置件或所述推动卡固接。

13、第十一技术方案基于第十技术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分隔件和所述第二分隔件采用耐高温绝缘材料。

14、相对于现有技术,上述方案具有的如下有益效果:

15、申请人发现,由于同一动触件的两个动触点的过流方向相反,因此,接触单元的各接触件组沿x轴方向布设的情况下,在动触件组中各动触件与静触件组分断时,受相斥的洛仑兹力影响,电弧容易沿x轴方向向两侧溢出,一旦相邻的接触件组溢出的电弧接触,就使得异相之间短路。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二技术方案中,由于同一动触件组中各动触件适于并联,通过设置接触行程更短的控弧动触件,使控弧动触件相较其他动触件更晚与静触件组分断,因此电弧在控弧动触件处发生,而不易在其他动触件处发生。由于相邻的动触件组之间,控弧动触件沿z轴方向的位置彼此不同,因此电弧沿x轴方向向两侧溢出时,相邻的接触件组产生的电弧沿z轴方向错位而不易接触,异相之间不容易出现短路问题。

16、第三技术方案中,通过相对推动卡固定的限位件抵接各动触件以限定各动触件的接触行程,能够更方便控制各动触件的接触行程。

17、第四技术方案中,由于控弧动触件的接触行程与其他动触件的接触行程之间的差值小于推动卡的超行程,因此当超行程结束时,所有动触件所受的弹性件组的弹性力均相同。在继电器处于导通状态且承受故障大电流的情况下,所有动触件均不容易与静触件组脱开,因此能够保证继电器的负载能力。

18、第五技术方案是第四技术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通过在限位件设置适于抵接其他动触件的凸起,使得其他动触件相较于控弧动触件更远离静触件组。

19、第六技术方案中,连接件与推动卡嵌件注塑一体成型,使限位件更容易相对推动卡固定,且限位件刚性更强,对动触件的限位效果更好。

20、第七技术方案中,通过使同一连接件的两端形状不同,能够在各连接件形状完全相同且各限位件形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只要相邻连接件的两端颠倒设置,形成防呆设计,当每一动触件组中动触件的数量为两个时,能够确保相邻的动触件组之间,控弧动触件沿z轴方向的位置彼此不同。

21、第八技术方案具有其所引入的第三至第七技术方案的电控部分的技术效果。

22、第九技术方案中,第一分隔件分隔相邻的接触件组,且第一分隔件能够沿y轴方向插入插槽中,因此当动触件组与静触件组之间拉电弧时,相邻的接触件组的电弧更不易接触并导通,因此异相之间更不容易出现短路问题。

23、第十技术方案中,在接触单元沿x轴的两侧设置第二分隔件,能够使接触单元沿x轴方向两侧的接触件组拉电弧时,不易对沿x轴方向位于接触单元外侧的其他部件造成损坏,从而增加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24、第十一技术方案中,第一分隔件和第二分隔件均采用耐高温绝缘材料,在电流较大的情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接触单元,其特征是,包括至少两个沿X轴方向布设的接触件组(52);所述接触件组(52)包括沿Y轴方向相对设置的动触件组(53)和静触件组(54);每个动触件组(53)沿Z轴方向布设至少两个适于并联的动触件(55),各动触件(55)中部分为控弧动触件(83);控弧动触件(83)相较于其他动触件(84)沿Y轴方向的接触行程(L)更短,以使控弧动触件(83)相较其他动触件(84)更晚与静触件组(54)分断;相邻的动触件组(53)之间控弧动触件(83)沿Z轴方向的位置彼此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触单元,其特征是,所述动触件(55)沿X轴方向设有两个动触点(57);所述静触件组(54)对应两个动触点(57)包括两个静触件(60);所述静触件(60)设有与动触点(57)对应的静触点(63);所述动触件(55)的接触行程(L)为动触件组(53)沿Y轴方向远离静触件组(54)时,该动触件(55)的动触点(57)与对应的静触点(63)之间的距离。

3.一种电控部分,其用于控制外部电路通断,其特征是,包括推动卡(38)、弹性件组(42)、限位件(43)和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触单元(40);所述弹性件组(42)和所述限位件(43)均与动触件组(53)数量相同且对应;所述弹性件组(42)沿Y轴方向位于推动卡(38)与动触件组(53)之间;所述限位件(43)相对推动卡(38)固定并在动触件组(53)远离静触件组(54)时沿Y轴方向抵接各动触件(55)以限定各动触件(55)的接触行程(L)。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控部分,其特征是,所述推动卡(38)具有超行程(M),控弧动触件(83)的接触行程(L)与其他动触件(84)的接触行程(L)之间的差值小于推动卡(38)的超行程(M)。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电控部分,其特征是,所述限位件(43)设有适于抵接所有其他动触件(84)的凸起(80)。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电控部分,其特征是,还包括与限位件(43)数量相同且对应的连接件(39);各连接件(39)与推动卡(38)嵌件注塑一体成型;所述连接件(39)沿Z轴方向的两端分别伸出推动卡(38),所述限位件(43)与连接件(39)的两端适配并固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控部分,其特征是,每一动触件组(53)中动触件(55)的数量为两个;同一连接件(39)的两端形状不同,相邻连接件(39)的两端颠倒设置。

8.一种继电器,其特征是,包括容置件(2)、磁路部分(3)和如权利要求3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控部分(4);所述磁路部分(3)驱动所述推动卡(38)沿Y轴方向运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继电器,其特征是,还包括第一分隔件(5a);所述第一分隔件(5a)沿X轴方向分隔相邻的接触件组(52);所述容置件(2)与所述推动卡(38)两者之一与第一分隔件(5a)固接,两者另一设有供第一分隔件(5a)沿Y轴方向插入的插槽(48)。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继电器,其特征是,还包括第二分隔件(5b);所述第二分隔件(5b)沿X轴方向位于接触单元(40)的两侧;所述第二分隔件(5b)与所述容置件(2)或所述推动卡(38)固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继电器,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分隔件(5a)和所述第二分隔件(5b)采用耐高温绝缘材料。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触单元,其特征是,包括至少两个沿x轴方向布设的接触件组(52);所述接触件组(52)包括沿y轴方向相对设置的动触件组(53)和静触件组(54);每个动触件组(53)沿z轴方向布设至少两个适于并联的动触件(55),各动触件(55)中部分为控弧动触件(83);控弧动触件(83)相较于其他动触件(84)沿y轴方向的接触行程(l)更短,以使控弧动触件(83)相较其他动触件(84)更晚与静触件组(54)分断;相邻的动触件组(53)之间控弧动触件(83)沿z轴方向的位置彼此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触单元,其特征是,所述动触件(55)沿x轴方向设有两个动触点(57);所述静触件组(54)对应两个动触点(57)包括两个静触件(60);所述静触件(60)设有与动触点(57)对应的静触点(63);所述动触件(55)的接触行程(l)为动触件组(53)沿y轴方向远离静触件组(54)时,该动触件(55)的动触点(57)与对应的静触点(63)之间的距离。

3.一种电控部分,其用于控制外部电路通断,其特征是,包括推动卡(38)、弹性件组(42)、限位件(43)和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触单元(40);所述弹性件组(42)和所述限位件(43)均与动触件组(53)数量相同且对应;所述弹性件组(42)沿y轴方向位于推动卡(38)与动触件组(53)之间;所述限位件(43)相对推动卡(38)固定并在动触件组(53)远离静触件组(54)时沿y轴方向抵接各动触件(55)以限定各动触件(55)的接触行程(l)。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控部分,其特征是,所述推动卡(38)具有超行程(m),控弧动触件(83)的接触行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代文广殷剑锋李方能钟叔明江子煜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