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药物组合物及应用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药物组合物及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01132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药物组合物及应用,尤其涉及靶向TNFRSF10B/ASGR1的双靶点CAR‑T与扶正解毒消积方联用于制备肝癌治疗组合物中的应用。药物组合物,包括TNFRSF10B/ASGR1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和扶正解毒消积方,其中,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膜表面表达TNFRSF10B/ASGR1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本发明专利技术出乎意料地发现扶正解毒消积方与CAR‑T联用,可有效抑制STAT3通路的激活、促进作为效应性T细胞的CAR‑T细胞的趋化、提高浸润及细胞毒性、抑制CD8<supgt;+</supgt;T细胞耗竭,有效提升了CAR‑T细胞的抗肝癌能力。同时,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多靶点、多环节抑制STAT3下游各环节,阻抑IL‑6过度释放引发的“炎症因子风暴”,从而减轻治疗中的炎症相关损伤,进而使得药物组合物的治疗肝癌的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药,属于ipc分类号a61k,具体涉及一种药物组合物及应用,尤其涉及针对原发性肝癌细胞表面tnfrsf10b/asgr1的双靶点的第三代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的构建方法及与扶正解毒消积方(fzjd)联用后提高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的应用。


技术介绍

1、肝癌,即肝脏恶性肿瘤,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大原因,其5年生存率为18%。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90%,属于原发性肝癌,是一种起源于肝细胞的恶性肿瘤。肝癌的传统治疗方式包括手术、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局部消融、靶向治疗等,但这些方式的疗效提升有限,因此,肿瘤免疫联合疗法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2、cd8+t细胞分化而来的效应性t细胞可以选择性杀死肿瘤细胞。维持或恢复效应t细胞的活性是肿瘤免疫治疗的关键环节。目前临床上应用广泛的pd-1/pd-l1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可以部分恢复效应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但肿瘤内部的慢性炎症的刺激及免疫抑制环境会诱导效应t细胞成为低反应性t细胞,其会丧失活性并逐渐耗竭。同时,大约30%左右的肝癌组织内部缺乏t细胞及炎细胞等浸润,故icis的抗原靶点表达低,对其先天耐药。总之,目前icis在肝癌的疗效尚不够令人满意。

3、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immunotherapy,简称为“car-t细胞疗法”)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兴手段之一,是目前肿瘤治疗研究领域的焦点。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也称为“car”)是将识别癌细胞的细胞表面抗原的单链抗体和诱导t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区融合而得到的人工嵌合蛋白质,通过向不具有肿瘤反应性的t淋巴细胞导入编码car的基因,从而大量地制备能够表达car的car表达t细胞(简称为“car-t细胞”)。近年来,嵌合抗原受体修饰的cd8+t细胞技术在免疫肿瘤治疗领域已有重大突破。受car基因修饰的cd8+t淋巴细胞可不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限制,直接通过抗原-抗体作用而高效、特异地识别肿瘤相关抗原(taa)阳性的肿瘤细胞,同时能够自我增殖和活化,具有强大的肿瘤杀伤能力。

4、多个多中心临床试验通过运用靶向于cd19、cd20或cd30的car-t细胞治疗了包括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以及霍奇金淋巴瘤(hl)在内的多种b细胞肿瘤。在实体肿瘤的治疗中,也有多种靶向肿瘤细胞表面相关抗原的car疗法进入了1~2期临床试验,如靶向卵巢癌、间皮瘤、胰腺癌表达的间皮素(msln),靶向神经母细胞瘤表达的表皮生长因子ⅲ型突变体(egfr viii)、靶向大肠癌和乳腺癌表达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癌胚抗原(cea)以及靶向前列腺癌的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的car-t疗法等。car-t细胞治疗后复发的主要机制在于car-t细胞的有限持久性、car-t细胞功能抑制和抗原逃逸,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因靶点逃逸而复发的风险,临床试验中正积极探索双靶点car-t识别一种以上肿瘤相关抗原的策略。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临床前模型和临床试验中,双靶点car-t细胞治疗的抗原至少有三种组合:cd19/cd20、cd19/cd22以及bcma/cd38。在肝癌中,已有以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1(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 1,asgr1)、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为靶点的car-t正在研发。“脱靶效应”为car-t应用中面临的广泛难题,在实体瘤中,car-t细胞对表达靶抗原的非肿瘤组织的识别,往往导致临床严重的非肿瘤靶向毒性。现有的gpc3单靶点car-t对肝癌识别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不高,gpc3单靶点car-t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了级别较高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5级),其安全性需进一步提升。目前也有gpc3双靶点car-t疗法,但是其杀伤效果较gpc3单靶点car-t未得到显著提升。

5、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申请人做出本专利技术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专利技术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专利技术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
技术介绍
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技术实现思路

1、多个肿瘤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异常激活会引起肿瘤的恶性进展,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通路是其中较为重要的通路之一。stat3是肿瘤微环境中调控多种炎症因子、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发挥作用的关键信号分子,其通过将细胞外信号转导至细胞核而直接参与下游功能基因调控。多个证据表明,stat3不仅存在于癌细胞中,而且在微环境内的多种免疫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都会被过度激活。stat3经激活后可发生磷酸化,成为p-stat3,经二聚体化后进入细胞核内与dna应答元件结合,调节胞内多个基因的转录和活性,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血管形成并抑制肿瘤细胞凋亡,因此,stat3的异常激活促进了肝癌的进展。

2、血液系统肿瘤及胶质瘤的靶点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但肝癌细胞表面可作为car-t识别靶点的抗原种类较少,如肝癌患者的组织中,gpc3阳性率约60%,意味着40%左右的患者的肝癌细胞无法被以gpc3为靶点的car-t识别,因此,亟需开发其他靶向性、灵敏度和特异性更强的car-t。肝癌治疗中,car-t向肿瘤的特异性趋化能力差、向实体瘤内部浸润能力不强、肿瘤内部持续的炎症环境及肝癌细胞pd-l1高表达所诱导的t细胞耗竭等缺陷影响其细胞毒性的发挥。另一方面,大多表达在肝癌细胞表面的肿瘤相关抗原为非肿瘤特异性抗原,其能够表达于其他正常组织,因而导致正常组织易于遭受car-t细胞的攻击,形成以白介素6(il-6)升高为主的系统性“细胞因子风暴”,有发展为多器官衰竭和死亡的风险。

3、gpc3是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家族的成员,在hcc中高表达,而在正常肝组织中不表达或低表达。有研究证实,gpc3的表达与hcc的进展相关,约60-70%的hcc患者表达gpc3,53%的hcc患者血清gpc3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现有技术公开了gpc3单靶点car-t及gpc3/asgr1双靶点car-t治疗肝癌的技术方案。通过对临床样本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所检测的75例肝细胞肝癌样本中,有50例gpc3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6.7%;而asgr1在所有的正常肝组织中均有较高水平的表达(90.7%)。经统计,在75例肝癌组织样本中,共有41例(54.7%)同时有gpc3和asgr1的共表达;目前研究人员已进行了两项连续的gpc3单靶点car-t疗法在hc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TNFRSF10B/ASGR1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和扶正解毒消积方,其中,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膜表面表达TNFRSF10B/ASGR1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组合物于预防和/或治疗肿瘤中的应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组合物于提高肝癌治疗效果中的应用。

4.一种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肽、靶向TNFRSF10B的第一抗原结合区、靶向ASGR1的第二抗原结合区、铰链区、跨膜区以及胞内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其特征在于,靶向TNFRSF10B的第一抗原结合区包括抗TNFRSF10B抗体轻链可变区和抗TNFRSF10B抗体重链可变区,其中,抗TNFRSF10B抗体轻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抗TNFRSF10B抗体重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其特征在于,靶向ASGR1的第二抗原结合区包括抗ASGR1抗体重链可变区,其中,抗ASGR1抗体重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如SEQID NO:3所示。

7.一种核酸分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核酸分子编码如权利要求4~6之一所述的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

8.一种载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含有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核酸分子。

9.一种宿主细胞,其特征在于,所述宿主细胞含有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载体或染色体中整合有外源的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核酸分子或表达如权利要求4~6之一所述的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

10.如权利要求4~6之一所述的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核酸分子、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载体和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宿主细胞在制备预防和/或治疗癌症的药物中的应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tnfrsf10b/asgr1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和扶正解毒消积方,其中,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膜表面表达tnfrsf10b/asgr1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组合物于预防和/或治疗肿瘤中的应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药物组合物于提高肝癌治疗效果中的应用。

4.一种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信号肽、靶向tnfrsf10b的第一抗原结合区、靶向asgr1的第二抗原结合区、铰链区、跨膜区以及胞内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其特征在于,靶向tnfrsf10b的第一抗原结合区包括抗tnfrsf10b抗体轻链可变区和抗tnfrsf10b抗体重链可变区,其中,抗tnfrsf10b抗体轻链可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抗tnfrsf10b抗体重链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宪波冯颖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