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模糊修正单元、镜筒装置和相机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29681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图像模糊修正单元、镜筒装置和相机设备。所述图像模糊修正单元包括以下元件:支座构件、可动构件、引导构件和驱动部,其中:所述支座构件保持成像器或保持构成透镜系统的一部分的透镜,并在与所述透镜系统的光轴正交的平面上沿直线移动;所述可动构件安装到用作最外侧部件的框体,并支承所述支座构件;所述引导构件引导所述支座构件相对于所述框体移动;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支座构件。所述引导构件包括固定到所述可动构件的引导轴和为所述框体设置并支承所述引导轴的支承部。所述可动构件与所述引导轴一体化,同时相对于所述框体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各自修正捕捉图像时或拍摄时因振动产生的图像模糊的图 像模糊修正单元、镜筒装置和相机设备
技术介绍
紧凑型相机需要进一步小型化,并具有更高倍率(放大率)和更高像 素分辨率。因此,这导致捕捉目标图像时捕捉到由于相机抖动造成的模糊 图像的频率的增加。作为使光学元件移动以补偿相机抖动的机构,可伸缩 型光学系统和光轴弯曲型光学系统均包括在两个方向上轴向滑动的机构。 例如,在现有技术的机构中,光学元件的重心设置在由沿两个方向轴向滑 动的四根引导轴所围绕的区域内。例如,在包括于日本专利No. 2720955 (美国专利No. 5,266,988 )所公开的装置中的图像模糊修正机构中,保持修正透镜的透镜保持框被第 一保 持框保持,所述第一保持框具有一对俯仰(pitch)轴,以使所述透镜保持 框可在俯仰方向上移动。第一保持框被第二保持框支承,所述第二保持框 具有一对侧偏(yaw)轴,以使第一保持框可在侧偏方向上移动。透镜保持框所保持的修正透镜位于这对俯仰轴和这对侧偏轴所围绕的区域中。在俯 仰方向上移动的致动器和在侧偏方向上移动的致动器均配置成使一磁体和轭 形成磁路,线圏设置在该磁路中。这些致动器通过使用流经线圏的电流所 生成的;兹场而分别在<府仰方向和侧偏方向上生成4,力。在曰本专利No. 2720955所/>开的上述4几构中,用于在俯仰方向上驱动 修正透镜的致动器和用于在侧偏方向上驱动修正透镜的另一个致动器均必 须包括磁体和轭。另外,这些致动器布置成围绕修正透镜。因此,增加了 图像模糊修正机构在与修正透镜的光轴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从而使镜筒 和整个相机变大,并且使部件数量增加。这导致成本的增加。在使光轴弯曲90度的光轴弯曲型透镜系统中,如果修正透镜如日本专 利No. 2720955那样设置在四根轴所围绕的区域中,则难以减小镜筒的厚度,即难以进一步减小镜筒沿光轴方向的厚度。假设修正透镜设置在四根轴所围绕的区域中,则为了减小机构的尺寸 或厚度,保持框的开口必须充分大于光学有效孔径。然而,在减小机构的 尺寸或厚度时,难以确保开口充分大于光学有效孔径。不利地,杂散光分量可能进入光路,从而产生幻像(ghost image )。修正透镜设置在四根轴所围绕的区域中的机构用作图像模糊修正单 元。修正单元作为一个单元结合到镜筒中。由于该单元结合在镜筒中,所 以该单元受镜筒的框体的尺寸的影响。在包括一对俯仰轴和一对侧偏轴的 单元中,透镜保持框所保持的修正透镜的可移动范围也受构成镜筒的本体 的框体的厚度的影响。因此,修正透镜的可移动范围被框体的厚度限制。 即使提供有足够的可移动范围时,也难以减小图像模糊修正单元的尺寸。对于该单元中这对俯仰轴和这对侧偏轴,每个轴的两端均固定到透镜 保持框。为透镜保持框设置的每个凸台(boss)中的孔用作滑动孔,透镜可 沿所述滑动孔在相应轴的轴向方向上滑动。修正透镜的滑动方向的精度由 每根轴的轴向方向的精度以及相应的凸台中的滑动孔的轴向方向的精度确 定。因此,只要滑动孔的精度不高,就难以用高精度修正图像模糊。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考虑到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希望提供一种图像模糊修正单元、 一种镜筒装置和一种相机设备,它们均能使其中的图像模糊修正用修正机 构的尺寸和成本降低,并能使图像模糊修正的精度提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的图像模糊修正单元包括以下元件支座 构件、可动构件、引导构件和驱动部。所述支座构件保持成像器或保持构 成透镜系统的 一部分的透镜,并在与所述透镜系统的光轴正交的平面上沿 直线移动。所述可动构件安装到用作最外侧部件的框体,并支承所述支座 构件。所述引导构件引导所述支座构件相对于所述框体移动。所述驱动部 驱动所述支座构件。所述引导构件包括固定到所述可动构件的引导轴和设 置于所述框体并支承所述引导轴的支承部。所述可动构件与所述引导轴一 体化,同时相对于所述框体移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镜筒装置包括以下元件支座构件、可动构 件、引导构件和驱动部。所述支座构件保持成像器或保持构成透镜系统的一部分的透镜,并在与所述透镜系统的光轴正交的平面上沿直线移动。所 述可动构件安装到用作最外侧部件的框体,并支承所述支座构件。所述引 导构件引导所述支座构件相对于所述框体移动。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支座 构件。所述引导构件包括固定到所述可动构件的引导轴和设置于所述框体 并支承所述引导轴的支承部。所述可动构件与所述引导轴一体化,同时相 对于所述框体移动。本专利技术的再一实施方式的相机设备包括以下元件支座构件、可动构件、引导构件和驱动部。所述支座构件保持成像器或保持构成透镜系统的 一部分的透镜,并在与所述透镜系统的光轴正交的平面上沿直线移动。所 述可动构件安装到用作最外侧部件的框体,并支承所述支座构件。所述引 导构件引导所述支座构件相对于所述框体移动。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支座 构件。所述引导构件包括固定到所述可动构件的引导轴和设置于所述框体 并支承所述引导轴的支承部。所述可动构件与所述引导轴一体化,同时相 对于所述框体移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各个实施方式,引导构件包括固定到可动构件的引导轴 和设置于框体并支承所述引导轴的支承部。所述可动构件与所述引导轴一体化,同时相对于所述框体移动。有利地,能获得小型化的小外形(low profile)的单元、装置和设备。另外,还能获得高精度的修正。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数字静物相机的正面透视图,图1 示出透镜盖关闭的状态;图2是根据所述实施方式的数字静物相机的正面透视图,图2示出透 镜盖打开的状态;图3根据所述实施方式的数字静物相机的后视图4是布置在镜筒中的透镜系统的侧视图5是图像模糊修正机构的透视图6是图像模糊修正机构的分解透视图7是图像模糊修正机构的分解透视图8是从图6和图7所示一侧的相反侧观察到的图像模糊修正机构的 分解透视图;图9是图像模糊修正机构的透视图; 图IO是驱动机构的透视图IIA是沿图像模糊修正机构的第二引导轴所取的纵截面图,图11A 说明支承第二引导轴的支承部;图IIB是图UA的图像模糊修正机构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12A是图像模糊修正机构的纵截面图,图12A示出可动构件和透镜 支座构件移动到第二方向的 一侧的状态;图12B是图12A的图像模糊修正机构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13是第一线圏、第二线圈、第一引导机构和第二引导机构之间相对 位置关系的俯视图14是相机的电路构造的框图15是相机的另一电路构造的框图16是用于控制图像模糊修正机构的驱动控制单元的电路构造的框图17A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变型例的图像模糊修正机构的分解透视图17B是支承孔的放大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数字静物相机1。以下,将数字静物相机i简称为相机r。(1 )数字静物相机的外观构造参考图1-3,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本实施方式的相机1使用半导体记录介质作 为信息记录介质,并通过成像器(例如电荷耦合器件(CCD)成像器或互 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 )成像器)将对应于从目标反射的光的光学图 像转换成电信号,以使光学图像能记录在半导体记录介质中或显示在例如 液晶显示器(LCD)等显示单元上。相机1具有横向较长且扁平的相机本体2。相机本体2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图像模糊修正单元,包括: 支座构件,所述支座构件保持成像器或保持构成透镜系统的一部分的透镜,并在与所述透镜系统的光轴正交的平面上沿直线移动; 可动构件,所述可动构件安装到用作最外侧部件的框体,并支承所述支座构件; 引导 构件,所述引导构件引导所述支座构件相对于所述框体移动;和 驱动所述支座构件的驱动部; 其中: 所述引导构件包括固定到所述可动构件的引导轴和设置于所述框体并支承所述引导轴的支承部;并且 所述可动构件与所述引导轴一体化, 同时相对于所述框体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8-7-23 190096/081.一种图像模糊修正单元,包括支座构件,所述支座构件保持成像器或保持构成透镜系统的一部分的透镜,并在与所述透镜系统的光轴正交的平面上沿直线移动;可动构件,所述可动构件安装到用作最外侧部件的框体,并支承所述支座构件;引导构件,所述引导构件引导所述支座构件相对于所述框体移动;和驱动所述支座构件的驱动部;其中所述引导构件包括固定到所述可动构件的引导轴和设置于所述框体并支承所述引导轴的支承部;并且所述可动构件与所述引导轴一体化,同时相对于所述框体移动。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模糊修正单元,其中所述支承部包括分别 供所述引导轴的两个端部在其中滑动的滑动孔。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模糊修正单元,其中所述引导轴的轴向长 度小于所述框体的分别设置有所述支承部的相对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减去 所述引导轴可移动的距离而得到的值。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模糊修正单元,其中设置在所述引导轴的 各端部附近的所述支承部的最外端之间的最大距离小于所述框体的分别设 置有所述支承部的相对的外表面之间的距离减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前田一平中山立幸
申请(专利权)人:索尼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