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灰岩助滤剂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28524 阅读:189 留言:1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凝灰岩助滤剂的制备方法,以轻质多孔凝灰岩为原料,其工艺过程是:原料粉碎,将含水量<30%的原料粉碎,粒度为95%<74μm(200目);干燥,采用热风炉或低温干燥回转窑对物料进行干燥,温度控制在290-310℃,时间为50-70分钟;净化,除去原料中的草根、砂粒和超细粘土。净化分离后的物料的粒度为90%<43μm(325目);煅烧,煅烧温度为700-1000℃,时间为1-2h;粉碎,粒度为90%<43μm;风选分级,清除超大颗粒(>74μm)和超细颗粒(<2μm);配料与混合。工艺简便,成本低廉,产品质量稳定,过滤效果好,具有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来帮助被滤液体提高滤速、改善澄清度的,广泛应用于酒类、食品、化工、炼油、医药、环保、污水处理等工业部门。许多物质经加工后可以用作助滤剂,如硅藻土、珍珠岩、纤维素、石棉纤维、碳粉、活性碳、滤棉、细粒硅胶、细砂和粉状离子交换树脂等。其中,硅藻土和珍珠岩助滤剂的用途最为广泛,用量也最大,是常见的通用助滤剂;纤维素、石棉、活性碳等也有它们特殊性能,为常见的辅助用助滤剂。近年来,硅藻土助滤剂的消耗量一直占整个助滤剂的60%以上,说明它有很大的优越性。硅藻土助滤剂产品主要有干燥品、煅烧品和助熔煅烧品等三大品种,其发展过程是由干燥品发展到煅烧品,然后再发展到助熔煅烧品。1876年,斯莱特(J.W.Slater)首次披露了硅藻土用于工业过滤,并获得英国专利。1923年,撤彻尔(H.S.Thatcher)发现硅藻土经高温煅烧后能使过滤速度显著提高,并获得美国专利。1924年,卡尔弗特(R.Calvert)发现助熔煅烧品级产品的过滤速度较其它同类产品提高数倍,并获得美国专利。目前,硅藻土助滤剂的生产工艺已相当成熟,其一般生产过程是原料净化、干燥和粉碎→配料、混料和煅烧(温度800-1200℃)→粉碎、粒度调整和分级等。其中助熔煅烧级产品是在硅藻土加工煅烧过程中,添加5%左右的食盐、碱及碱土类的氧化物或硼砂、硝酸钠等助熔剂加工制成的。硅藻土助滤剂的主要优点是具有良好的微孔结构、吸附性能和抗压缩性能,因此不仅能使被滤液体获得较好的流速比,并且能滤除微细的悬浮物,保证澄清度。其主要缺点是(1)资源缺乏,因为生产硅藻土助滤剂需要硅藻含量高的优质硅藻土。可是,尽管我国的硅藻土资源十分丰富,但绝大多数为中低品位硅藻土矿,难以满足生产要求;(2)生产成本高,因为硅藻土助滤剂的生产工艺复杂,加之优质硅藻土矿资源价格较高,目前国内每吨硅藻土助滤剂的生产成本在3000元左右;(3)滤速相对缓慢,堆密度较大,按重量加入往往达不到预期要求,多加又降使成本上升。有人想研制堆密度小的硅藻土型产品,但受到原料物质组分与结构的限制;(4)化学稳定性不很理想,因为硅藻土中的铁、钙等有害成分含量相对较高,并以分离状态存在,所以其溶出率较高。许多饮料、酒类过滤时,铁溶出量高会影响产品的口感和风味。美国从1946年开始研究珍珠岩助滤剂,50年代初进行工业生产,到80年代已发展成仅次于硅藻土助滤剂的第二大系列助滤剂。由于其资源分布广泛、生产工艺简便、成本低廉(仅相当于硅藻土助滤剂生产成本的一半),并具有堆密度小、滤速高、铁和钙溶解度小等优点,所以目前许多国家,如印度、新加坡、菲律宾、日本和希腊等,都在生产和使用珍珠岩助滤剂,目前我国也有一定的生产规模。珍珠岩助滤剂的主要缺点是(1)颗粒具三叶状结构,故颗粒孔隙比较大,滤速相对较快,但由于缺少粒内孔隙,故过滤的深度效应和吸附作用较差,澄清度相对较低;(2)主要具有颗粒间的孔隙,所以在加压过滤过程中滤饼的抗压缩性较差,滤饼阻力上升较快,影响过滤效率;(3)在某些过滤机中,如转鼓式过滤机中,滤层易龟裂,甚至使过滤无法进行;(4)受其微孔结构特征的影响,产品品种、规格调配受到很大限制。例如,若颗粒增大,就会使产品的漂浮物明显增多,影响过滤效果。所以目前国内珍珠岩助滤剂产品品种比较单一,使工业应用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针对硅藻土助滤剂和珍珠岩助滤剂目前存在的问题,王泽民(1993)等开展了硅藻土-珍珠岩复合助滤剂研制工作。认为复合助滤剂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二者具有互补性,可改善产品性能;指出配料中一般应以硅藻土为主,珍珠岩用量应控制在20%以下;但是,在应用中,复合性助滤剂尚不能完全取代硅藻土助滤剂。陈世富等(1998)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硅藻土助滤剂中掺入20%左右的珍珠岩助滤剂,尽管其堆密度得到某些改善,滤速也得以适度提高,但由于两者的物理性能不同,混合后难形成均匀滤饼。在加压型过滤机中,由于滤饼不均匀,滤液透过性不同,每种助滤材料的抗压缩性能也不同,结果在压力下滤层易龟裂,滤饼易脱落等。若加大珍珠岩助滤剂用量,如>30%,情况则更坏。于是,陈世富等(1998)把珍珠岩助滤剂和硅藻土干燥品按1∶1比例,加入水、水玻璃、硅酸、硫酸盐等(其中一种或二种以上)胶合材料,再置于200-1050℃温度下焙烧1-20min等方法,试制珍珠岩-硅藻土复合助滤剂,小试效果还可以。针对我国优质硅藻土资源短缺现状,王泽民等(1992)还开展了轻质页岩-硅藻土复合助滤剂研制工作。认为黑龙江嫩江轻质页岩资源丰富,用它与长白硅藻土配制生产的复合助滤剂,堆密度明显降低,生产成本较低,过滤效果较好,有可能成为助滤剂工业新的原料来源。冯雨春(1991)开展了“蛋白石助滤剂”研究工作,并申请国家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号91101831,公开号CN1054382A)。据有关资料,这里所谓的“蛋白石”与上述王泽民等(1993)采用的嫩江轻质页岩,产地相同,是同一种原料的不同叫法。于乾(1997)明确指出,黑龙江嫩江轻质页岩,有人称之为硅质页岩、方石英页岩,也有人称之为蛋白土、板状硅藻岩。其实仍然是硅藻土,它是我国首例发现的白垩纪火山灰质硅藻土,经成岩作用变成。可见,所谓蛋白石助滤剂,仍然是硅藻土型助滤剂。根据冯雨春(1991)、张希林等(1994)和李珩珠(1994)等资料介绍,“蛋白石助滤剂”还存在堆密度和滤饼密度太大(明显超标)、产品结构单一、适应范围窄等缺陷。因而迄今未得到有效推广应用。另外,明景熙等(1992)开展了凹凸棒粘土啤酒助滤剂研制工作,认为既要有较高的过滤速度,又要保证有较低的澄清度,单独使用凹凸棒粘土助滤剂的效果不尽理想,需与硅藻土复配使用才能达到目的。总的来讲,目前,国外的通用助滤剂主要有硅藻土和珍珠岩两大系列;国内主要生产和应用硅藻土助滤剂,珍珠岩系助滤剂的生产规模和应用都不及前者。尽管前人针对硅藻土和珍珠岩助滤剂存在的种种问题,在开发新型助滤剂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以凝灰岩为原料生产通用助滤剂,迄今尚未见有关文献报道和专利申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以轻质多孔凝灰岩为原料,生产工艺简便,成本低廉,解决硅藻土助滤剂存在的原料缺乏、生产工艺复杂、价格昂贵、化学稳定性不够理想的问题,同时解决珍珠岩助滤剂存在的粒内孔隙缺乏、抗压缩性不佳、过滤澄清效果较差、产品品种单一、应用范围较窄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我国中生代构造-岩浆-火山作用强烈,各种凝灰岩分布十分广泛。凝灰岩是火山碎屑岩类、普通火山碎屑岩亚类中的一种岩石类型,其典型特征与鉴别标志是具有凝灰结构。所谓凝灰结构,系指火山碎屑物粒度小于2mm,含量过半数,被更细的火山碎屑物(火山尘)及火山灰水化学分解物质胶结所形成的结构。根据碎屑物的种类和特征,可将凝灰岩按物态进一步分为玻屑凝灰岩、晶屑凝灰岩、岩屑凝灰岩和混合凝灰岩等。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根据火山碎屑物与相应熔岩的成分来命名,如流纹质玻屑凝灰岩、流纹英安凝灰岩等等。凝灰岩粒度比较细小,孔隙度高,颗粒表面积大,玻屑不稳定,所以容易发生次生变化。当凝灰岩遭受水化溶蚀作用时,将使原有的孔隙进一步增大,形成多孔的轻质凝灰岩。轻质多孔凝灰岩在我国不少地方都有分布,有的已做了地质工作,储量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凝灰岩助滤剂的制备方法,以轻质多孔凝灰岩为原料,其特征在于生产工艺是:A、粉碎:将含水量<30%的原料粉碎,粒度为95%<74μm(200目);B、干燥:采用热风炉或低温干燥回转窑对物料进行干燥,温度控制在290-310℃,时间 为50-70分钟;C、净化:除去原料中的草根、砂粒和超细粘土。净化分离后的物料的粒度为90%<43μm(325目)或100%<74μm;D、煅烧:煅烧温度为700-1000℃,时间为1-2h;E、粉碎:再经破碎风机进一步破碎,粒 度为90%<43μm或100%<74μm;F、风选分级:清除超大颗粒(>74μm)和超细颗粒(<2μm),对物料进行分选;G、配料与混合;H、成品包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凝灰岩助滤剂的制备方法,以轻质多孔凝灰岩为原料,其特征在于生产工艺是A、粉碎将含水量<30%的原料粉碎,粒度为95%<74μm(200目);B、干燥采用热风炉或低温干燥回转窑对物料进行干燥,温度控制在290-310℃,时间为50-70分钟;C、净化除去原料中的草根、砂粒和超细粘土。净化分离后的物料的粒度为90%<43μm(325目)或100%<74μm;D、煅烧煅烧温度为70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灵木士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评论
  • 来自[北京市电信互联网数据中心] 2015年02月24日 02:37
    能提高滤液过滤效率的物质。为防止滤渣堆积过于密实,使过滤顺利进行,而使用细碎程度不同的不溶性惰性材料。[1]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