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轮,其中当轮辐与轮辋结合时,在形成通风孔时产生的毛刺不会与轮辋的内周接触,这样其可以防止毛刺伤害轮辋内周。此外,轮毂盖以仅覆盖轮毂孔的最小尺寸形成并与轮辐的圆筒形凸起可分离地结合,这样其能减少制造成本和重量,并改善燃油效率,此外,沿着轮辋和轮辐的接合处形成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排水孔,这样所述排水孔可以防止在除水步骤后水再次积聚在轮辋和轮辐的接合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轮。
技术介绍
通常,车辆的车轮如图1、图1A、图2和图2A所示,由轮辋10和轮辐 20组成,轮辋10支撑轮胎,轮辐20与轮辋10整体地结合并安装在轮轴上。对于可分离的轮辋10和轮辐20来说,轮辐20沿图2所示箭头方向被强制 压接于轮辋10的内侧,并随后通过焊接将轮辋10的内周与轮辐20的外周整体 地结合起来。此外,轮辐20的中心部分形成有轮毂孔21,其中轮毂孔21由从轮辐20 中心向一侧突出的圆简形凸起22形成,并由与轮辐20结合的轮毂盖(未显示) 覆盖以防止暴露在外部。此外,轮辐20上以所述轮毂孔21的中心呈放射状的位置处,设有用于将 制动热排放至大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通风孔23,所述通风孔23沿轮辐20设 置一周。在轮辐20上形成通风孔23之后,会在通风孔23的边缘上产生从轮辐20 向外突出的毛刺24,在不消除毛刺24的状态下,通过将轮辐20强制压接进入 轮辋10而将轮辋10和轮辐20结合起来。因此,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当在通风孔23的边缘上具有毛刺24的轮辐20, 沿着图2所示的箭头方向被强制压接进入轮辋10,进而与轮辋10结合时,轮 辋10的内侧会受到毛刺24的伤害。也就是说,轮辐20的外周在垂至于轮辐径向的平面内形成而通风孔23贯 穿所述平面形成,这样形成在通风孔23边缘上的毛刺24进一步向所述平面的 外侧突出。相应地,存在的问题是当将轮辐20强制压接入轮辋10内时轮辋10的内侧被毛刺24的尖端刮擦,这样轮辋10的内侧就被毛刺24伤害。尽管可以行后加工去除形成通风孔23后形成的毛刺24,来防止在轮辋10与轮辐20结合时轮辋10内侧受到的伤害,但去除毛刺24的后加工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所以在组装步骤中很难实施后加工。此外,与轮辐20结合防止轮毂孔21暴露在外面的轮毂盖优选以正好覆盖轮毂孔21的最小的尺寸形成。然而,当轮毂盖以正好覆盖轮毂孔21的最小的尺寸形成时,现有技术中的车轮不具有与轮毂盖配合的结构,因此很难组装所述轮毂盖。因此,因为现有技术中的车轮具有通过组装轮毂盖可以防止轮毂孔21暴露 于外部的结构,所述轮毂盖是全覆盖型,在尺寸上可以盖住整个轮辐20,对于 这样的轮辐20,会因轮毂盖的尺寸过大导致成本和重量增加且燃油经济性降 低。此外,在轮辋10和轮辐20的组装步骤完成后,所述组件通过冲洗步骤冲 洗,随后水被除去,所述组件在冲洗后进行涂层。然而,根据现有技术中的这 种结构,轮辋10的内周与轮辐20的外周紧密接触,从而轮辋IO的内周和轮辐 20的外周之间没有间隙。因此,现有技术中的车轮存在的问题是,水再次积聚在轮辋10与轮辐20 的接触部分内且不会被完全地去除,哪怕通过喷射高压空气来除水(参见图1A 中的M,其指的是在进行除水步骤后水再次积聚的部分)。当没有完全去除水而进行涂层时,会产生斑点同时商业性能恶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轮,当所述轮辐与所述轮辋 结合时其可以防止轮辋的内侧受到形成在贯穿轮辐的通风孔边缘的毛刺引起的 伤害,通过形成组合结构减少制造成本和重量并改善燃油经济性,所述组合结 构具有覆盖形成轮毂孔的轮辐的圆简形凸起的轮毂盖,轮毂盖以仅覆盖所述轮 毂孔的最小尺寸形成,通过在轮辋和轮辐的接合处形成排水孔可以防止在除水步骤后水再次积聚在轮辋和轮辐的接合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车轮包括轮辋和轮辐,轮辋支撑轮胎,轮辐与轮 辋整体地结合并安装在轮轴上,用于配合轮毂盖的盖配合槽形成在从所述轮辐 的中心部分向一侧突出的圆简形凸起上,从轮辐中心至形成在通风孔边缘上的 毛刺端部的半径小于从轮辐中心至轮辐外周的半径,沿着轮辋和轮辐的接合处 周向形成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排水孔。根据本专利技术,当轮辐与轮辋结合时形成通风孔时产生的毛刺不与轮辋的内 周接触,这样其能防止毛刺对轮辋内周的伤害。此外,轮毂盖以仅覆盖轮毂孔 的最小尺寸形成并与轮辐的圆简形凸起部分可分离地结合,这样其可以减少成 本和重量,改善燃油经济性。另外,沿着轮辋和轮辐的接合处形成有复数个排 水孔,这样所述排水孔可以防止在除水步骤后水再次积聚在轮辋和轮辐的接合 处。附图说明为了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本质和目的,中图i为相关技术中车轮的主视图1A为图1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2为相关技术中车轮的剖面图; 图2A为图2的B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车轮的主视图; 图3A为图3的C部放大示意图; 图3B为图3 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车轮的剖面图; 图4A为图4的D部放大示意图; 图4B为图4的E部放大示意图。下面将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其其中,10轮辋、20轮辐、21轮毂孔、22凸起、23通风孔、24毛刺、25 盖配合槽、26轮辐槽、30轮毂盖、31盖法兰、32盖突起、40排水孔。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轮如图3、图3A、图3B、图4、图4A和图4B所示。车轮由轮辋10和轮辐20组成,轮辋IO支撑轮胎,轮辐20与轮辋10整体 地结合并安装在轮轴上。当轮辋10和轮辐20为可分离(类型)时,轮辐20沿图4所示的箭头方向 被强制压接于轮辋10的内侧,并随后通过焊接将轮辋10的内周与轮辐20的外 周整体地结合起来。此外,轮辐20的中心部分形成有轮毂孔21,其中轮毂孔21由从轮辐20 中心向一侧突出的圆简形凸起22形成,并由与轮辐20结合的轮毂盖30覆盖以 防止暴露在外部。此外,轮辐20上以所述轮毂孔21的中心呈放射状的位置处,设有用于将 制动热排放至大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通风孔23,所述通风孔23沿轮辐20设 置一周。在轮辐20上形成通风孔23之后,会在通风孔23的边缘上产生从轮辐20 向外突出的毛刺24,在不消除毛刺24的情况下,通过将轮辐20强制按压进入 轮辋10而将轮辋10和轮辐20结合起来。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包括毛刺24的轮辐20的外周具有阶梯型剖面以防止 毛刺24伤害轮辋IO的内侧。也就是说,从所述轮辐20的中心Cl至形成在通风孔23边缘上的毛刺24 的端部的半径Rl小于从所述轮辐20的中心Cl至轮辐20的外周的半径R2。相应地,即便在通风孔23的边缘上具有毛刺24的轮辐20沿图4中所示的 箭头方向强制压接入轮辋10内,并如上所述与轮辋10结合,毛刺24的尖端不 会与轮辋10的内侧接触,从而轮辋10的内侧不会受到毛刺24的伤害。轮辋10与轮辐20结合时,只有轮辐20的不具有毛剌24的外周总是与轮辋io的内周接触。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其不需要实施特别的后加工以去除在形成通 风孔23后产生的毛刺24,这样其可以节省用子后加工的时间和成本。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与轮辐20结合以防止轮毂孔21暴露于外部 的轮毂盖30以只覆盖轮毂孔21的最小尺寸形成。对于此目的,盖配合槽25形成在轮辐20的圆简形凸起22上以与轮毂盖 30配合。盖配合槽25从圆简形凸起22的内侧上形成为半圆形截面,其面向外恻的 是凹形,具有盖突起32的盖法兰31与轮毂盖30—体地形成,盖突起32插入 圆简形凸起22内并与盖配合槽25可分离地安装。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不需要使用全覆盖型轮毂盖,其具有覆盖整个轮辐 20的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轮,其特征在于,该车轮包括轮辋和轮辐,轮辋支撑轮胎,轮辐与轮辋整体地结合并安装在轮轴上, 其中,用于配合轮毂盖的盖配合槽形成在从所述轮辐的中心部分向一侧突出的圆筒形凸起上, 从轮辐中心至形成在通风孔边缘上的毛刺的端部的半径 小于从所述轮辐中心至所述轮辐外周的半径,以及 沿着所述轮辋和轮辐的接合处周向形成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排水孔。
【技术特征摘要】
KR 2008-9-18 10-2008-00915471、一种车轮,其特征在于,该车轮包括轮辋和轮辐,轮辋支撑轮胎,轮辐与轮辋整体地结合并安装在轮轴上,其中,用于配合轮毂盖的盖配合槽形成在从所述轮辐的中心部分向一侧突出的圆筒形凸起上,从轮辐中心至形成在通风孔边缘上的毛刺的端部的半径小于从所述轮辐中心至所述轮辐外周的半径,以及沿着所述轮辋和轮辐的接合处周向形成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排水孔。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载杰,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