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差动力式液位自动控制阀,阀门开启和关闭采用压差动力式原理:压力液体由进液管作用于活塞的右侧,同时,压力液体也通过导管进液口经由导管,再由压力腔进液口进入压力腔,当压力液体充满压力腔时,活塞左侧的压强也达到右侧的压强。活塞左侧面积至少是右侧面积的3倍,所以在活塞的左右两侧形成一个较大的压差,活塞由左向右移动,同时也使活塞有足够的力量来顶住进液管,从而达到密封的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压差动力式液位自动控制阀,采用压差动力式流体力学原理,有效地控制进液或出液,并具备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功能,从而达到节约用水或杜绝浪费有用液体的目的,没有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位控制阀,具体的说是一种压差动力式液位自动控
技术介绍
生活和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对液体的运输、调度,比如,冷热水、海水、饮料、柴油、汽油和原油、食用油、液体洗涤剂、工业硫酸、盐酸、硝酸、工业盐水、碱水、其它工业溶剂等等。液位控制阀在进液控制或出液控制中普遍使用,但现有的液位控制阀不能实现自动控制,使用起来即增加了使用成本,又不易控制、维护,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差动力式液位自动控制阀,采用压差动力式流体力学原理,有效地控制进液或出液,并具备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功能,从而达到节约用水或杜绝浪费有用液体的目的,没有安全隐患。为达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压差动力式液位自动控制阀,左阀体41的右端和右阀体44的左端通过螺纹连接部A22连接在一起构成进液部分的外壳,排液管43通过螺纹连接部B23与左阀体41的下表面连接,其特征在于左阀体41的内腔为压力腔7,左阀体41的右部设有隔板42,隔板42的上下两侧各设有一个贯通隔板42的活塞排气孔6,隔板42的中部为设有第一活塞密封圈8的活塞孔,凸字形的活塞5的小径端设于活塞孔内,大径端设于左阀体41内腔中且和左阀体41的内侧壁间设有第二活塞密封圈9,隔板42和活塞5大径端间为无压腔45;右阀体44的内腔左端为进液腔4,进液腔4通过活塞排气孔6与无压腔45连通,进液腔4下部直接和排液管43连通;进液管2设在右阀体44的内腔中,进液管2的左端位于进液腔4内,右端连接设有外螺纹的进液接口 1,进液管2的左端正对活塞5的小径端;左阀体41的下壁设有上下贯通的拉线穿孔M,不锈钢拉线17穿装在拉线穿孔14内,不锈钢拉线17上设有用于密封拉线穿孔14下端的压力腔泄压口16的密封球15,压力腔7内设有对活塞5起限位作用的活塞挡块21,活塞挡块21位于不锈钢拉线17和活塞5之间;导管3连通压力腔7和进液管2,导管3在压力腔7内设有压力腔进液口 10,导管3在进液管2内设有导管进液口 11,导管进液口 11上设有带复位弹簧12的导管堵头13;不锈钢拉线17的上端穿过导管3后与导管堵头13连接,下端与不锈钢浮球20连接;排液管43的侧壁上设有液位调节器18,供液位调节用绕线19的一端和液位调节器18连接,另一端和不锈钢浮球20上的不锈钢拉线17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螺纹连接部A22为倒螺纹,螺纹连接部B23为顺螺纹。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活塞5大径端的面积至少是小径端面积的3倍。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导管3设置在左阀体41和右阔体44的上壁内或前侧壁内或后侧壁内,或设置在左阀体41和右阀体44外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压差动力式液位自动控制阀,采用压差动力式流体力学原理,有效地控制进液或出液,并具备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功能,从而达到节约用水或杜绝浪费有用液体的目的,没有安全隐患。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有如下附图-图l压差动力式液位自动控制阀的结构示意图图2图1中A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 2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压差动力式液位自动控制阀,左阀体41的右端和右阀体44的左端通过螺纹连接部A22连接在一起构成进液部分的外壳,排液管43通过螺纹连接部B23与左阀体41的下表面连接,左阀体41的内腔为压力腔7,左阀体41的右部设有隔板42,隔板42的上下两侧各设有一个贯通隔板42的活塞排气孔6,隔板42的中部为设有第一活塞密封圈8的活塞孔,凸字形的活塞5的小径端设于活塞孔内,大径端设于左阀体41内腔中且和左阀体41的内侧壁间设有第二活塞密封圈9,隔板42和活塞5大径端间为无压腔45;右阀体44的内腔左端为进液腔4,进液腔4通过活塞排气孔6与无压腔45连通,进液腔4下部直接和排液管43连通;进液管2设在右阀体44的内腔中,进液管2的左端位于进液腔4内,右端连接设有外螺纹的进液接口 1,进液管2的左端正对活塞5的小径端;左阀体41的下壁设有上下贯通的拉线穿孔14,不锈钢拉线17穿装在拉线穿孔14内,不锈钢拉线17上设有用于密封拉线穿孔14下端的压力腔泄压口 16的密封球15,压力腔7内设有对活塞5起限位作用的活塞挡块21,活塞挡块21位于不锈钢拉线17和活塞5之间;导管3连通压力腔7和进液管2,导管3在压力腔7内设有压力腔进液口 10,导管3在进液管2内设有导管进液口 11,导管进液口 11上设有带复位弹簧12的导管堵头13;不锈钢拉线17的上端穿过导管3后与导管堵头13连接,下端与不锈钢浮球20连接;排液管43的侧壁上设有液位调节器18,供液位调节用绕线19的一端和液位调节器18连接,另一端和不锈钢浮球20上的不锈钢拉线17连接。由于不锈钢浮球20分别连着不锈钢拉线17和供液位调节用绕线19,所以6不锈钢浮球20的重量必须大于2倍的复位弹簧12的弹力,保证导管堵头13有足够的力量来封堵导管进液口 11。不锈钢浮球20的重力应等于或略大于液体对它所产生的浮力,以保证不锈钢浮球20能完全淹没在液体里,确保容器有尽量高的液位,避免容器因盛不满液体而产生的容积浪费。拉线穿孔14的直径和密封球15的直径相等,与导管3的管径也相等。拉线穿孔14既是不锈钢拉线17的通道,又是压力腔泄压口 16的泄液流道。不锈钢拉线17的直径则比导管3的管径小许多,它由压力腔进液口 10穿过导管3直至导管进液口 11,再与导管堵头13相连,这种独特的专利技术思路, 一方面使整个阀门的结构显得特别简单而便于控制且大大降低阀门成本,另一方面,不锈钢拉线17还起到疏通导管3的作用,避免导管3被液体中的杂质堵塞。图1中的液位调节器18设置在排液部分的左上侧,供液位调节用绕线19的一端固定在液位调节器18上,另一端通过不锈钢浮球20连着不锈钢拉线17,通过它可以调节并设定液位,可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螺纹连接部A22为倒螺纹,螺纹连接部B23为顺螺纹。本专利技术的上部为进液部分,由左右两个阀体通过倒螺纹连接部A22连接而成,当本专利技术与外界供液源头通过设有外螺纹的进液接口 l连接时,倒螺纹形式会使连接处越拧越紧,避免泄漏事故发生。本专利技术的下部为排液部分,上部和下部通过顺螺纹连接而成。这种连接方式便于维修,也便于必要时不锈钢浮球20的更换。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活塞5大径端的面积至少是小径端面积的3倍。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导管3设置在左阀体41和右阀体44的上壁内或前侧壁内或后侧壁内,或设置在左阀体41和右阀体44外部。即导管3的位置不局限于在上方管壁(上壁)上,也可在下方的管壁上或其它位置或采取外接形式。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压差动力式液位自动控制阀的开启和关闭采用压差动力式原理,假设排液管43与容器连通,(1) 当容器需要进液的时候,即当不锈钢浮球20高于液位时,不锈钢拉线17在不锈钢浮球20的重力作用下,使导管堵头13克服复位弹簧12的弹力后向上移动,并完全密封导管进液口 11,同时不锈钢拉线17带动密封球15下移并完全离开拉线穿孔14,使得压力腔泄压口 16处于完全开启状态。此时,压力液体由进液管2作用于活塞5的右侧,而活塞5的左侧处于无压状态,所以在活塞5的两侧形成一个较大的压差,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压差动力式液位自动控制阀,左阀体(41)的右端和右阀体(44)的左端通过螺纹连接部A(22)连接在一起构成进液部分的外壳,排液管(43)通过螺纹连接部B(23)与左阀体(41)的下表面连接,其特征在于: 左阀体(41)的内腔为压力腔(7),左阀体(41)的右部设有隔板(42),隔板(42)的上下两侧各设有一个贯通隔板(42)的活塞排气孔(6),隔板(42)的中部为设有第一活塞密封圈(8)的活塞孔,凸字形的活塞(5)的小径端设于活塞孔内,大径端设于左阀体(41)内腔中且和左阀体(41)的内侧壁间设有第二活塞密封圈(9),隔板(42)和活塞(5)大径端间为无压腔(45); 右阀体(44)的内腔左端为进液腔(4),进液腔(4)通过活塞排气孔(6)与无压腔(45)连通,进液腔(4)下部直接和排液管(43)连通; 进液管(2)设在右阀体(44)的内腔中,进液管(2)的左端位于进液腔(4)内,右端连接设有外螺纹的进液接口(1),进液管(2)的左端正对活塞(5)的小径端; 左阀体(41)的下壁设有上下贯通的拉线穿孔(14),不锈钢拉线(17)穿装在拉线穿孔(14)内,不锈钢拉线(17)上设有用于密封拉线穿孔(14)下端的压力腔泄压口(16)的密封球(15),压力腔(7)内设有对活塞(5)起限位作用的活塞挡块(21),活塞挡块(21)位于不锈钢拉线(17)和活塞(5)之间; 导管(3)连通压力腔(7)和进液管(2),导管(3)在压力腔(7)内设有压力腔进液口(10),导管(3)在进液管(2)内设有导管进液口(11),导管进液口(11)上设有带复位弹簧(12)的导管堵头(13); 不锈钢拉线(17)的上端穿过导管(3)后与导管堵头(13)连接,下端与不锈钢浮球(20)连接; 排液管(43)的侧壁上设有液位调节器(18),供液位调节用绕线(19)的一端和液位调节器(18)连接,另一端和不锈钢浮球(20)上的不锈钢拉线(17)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银宝,
申请(专利权)人:陈银宝,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