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用于双金属复合制动盘铸造的叠箱结构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用于双金属复合制动盘铸造的叠箱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42640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双金属复合制动盘铸造的叠箱结构,包括叠箱本体;叠箱本体至少包括三个铸造模具,且三个铸造模具由下至上依次堆叠放置;第一铸造模具包括第一通风盘芯子和底板芯子,且第一铸造模具具有用于形成制动盘铸件的第一型腔;第二铸造模具包括第二通风盘芯子,且第二铸造模具具有用于形成制动盘铸件的第二型腔;第三铸造模具包括第三通风盘芯子和第三盖板芯子,且第三铸造模具具有用于形成制动盘铸件的第三型腔,第三盖板芯子上设置有浇口杯,浇口杯与第三型腔连通;第一型腔、第二型腔和第三型腔通过浇注通道相互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双金属复合制动盘铸造的叠箱结构,提高了制动盘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制动,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双金属复合制动盘铸造的叠箱结构


技术介绍

1、铸件的砂壳铸造一般有叠型工艺与壳型工艺,叠型工艺通过多个相通的砂壳模具层叠在一起,一次性能浇铸多个铸件,叠型工艺中砂壳两面具有成型腔体,一般体积与厚度都较大,用砂量较多,导致用砂成本较高,且心部覆膜砂不容易加热硬化透,影响砂壳强度,未固化覆膜砂发气量大,铸件气孔缺陷多,故砂壳模具的制作合格率相对较低,影响铸件质量;而壳型工艺一般为一次浇铸一个铸件或一层数个铸件,分为上下两砂壳,单一砂壳仅具有一个成型腔,或多层砂壳组成一组砂壳模具,其中砂壳的厚度较薄,砂壳成型合格率高,但是生产效率较低,需要制作两个以上砂壳。

2、现有技术中,对于商用车制动盘,一般以灰铸铁制动盘为主。其主要是通过静压线铸造、迪砂线铸造,且一箱浇注一件或两件,当浇注两件时,两个砂箱属于水平方向且并排摆放,同时两个砂箱共用一套浇注系统,导致生产效率较低。此外,工艺出品率也在60%~70%,从而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

3、因此,如何提高制动盘的生产效率,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双金属复合制动盘铸造的叠箱结构,以提高制动盘的生产效率。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用于双金属复合制动盘铸造的叠箱结构,包括:

4、叠箱本体,所述叠箱本体至少包括第一铸造模具、第二铸造模具和第三铸造模具,所述第一铸造模具、所述第二铸造模具和所述第三铸造模具由下至上依次堆叠放置,所述第一铸造模具和所述第二铸造模具之间设置有第一盖板芯子,所述第二铸造模具和所述第三铸造模具之间设置有第二盖板芯子;

5、所述第一铸造模具包括第一通风盘芯子和底板芯子,所述底板芯子、所述第一通风盘芯子和所述第一盖板芯子围设形成用于形成制动盘铸件的第一型腔;

6、所述第二铸造模具包括第二通风盘芯子,所述第一盖板芯子、所述第二通风盘芯子和所述第二盖板芯子围设形成用于形成制动盘铸件的第二型腔;

7、所述第三铸造模具包括第三通风盘芯子和第三盖板芯子,所述第二盖板芯子、所述第三通风盘芯子和所述第三盖板芯子围设形成用于形成制动盘铸件的第三型腔,所述第三盖板芯子上设置有浇口杯,所述浇口杯与所述第三型腔连通;

8、所述第一型腔、所述第二型腔和所述第三型腔通过浇注通道相互连通。

9、可选地,在上述叠箱结构中,所述底板芯子与所述第一通风盘芯子的第一端通过底部止口定位安装,所述第一通风盘芯子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盖板芯子的第一侧通过顶部止口定位安装;

10、所述第一盖板芯子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二通风盘芯子的第一端通过所述底部止口定位安装,所述第二通风盘芯子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盖板芯子的第一侧通过所述顶部止口定位安装;

11、所述第二盖板芯子的第二侧与所述第三通风盘芯子的第一端通过所述底部止口定位安装,所述第三通风盘芯子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盖板芯子通过所述顶部止口定位安装。

12、可选地,在上述叠箱结构中,所述顶部止口包括第一定位止口、第二定位止口和第三定位止口,且所述第一定位止口、所述第二定位止口和所述第三定位止口为沿所述叠箱本体的径向方向由内向外依次间隔设置的环形止口。

13、可选地,在上述叠箱结构中,所述底部止口包括第四定位止口和第五定位止口,所述第四定位止口和所述第五定位止口沿所述叠箱本体的径向方向由内向外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四定位止口为异形止口,且所述第四定位止口上设置有用于限制各个铸造模具之间相对转动的限位部,所述第五定位止口为环形止口。

14、可选地,在上述叠箱结构中,所述顶部止口和所述底部止口均为凹凸配合定位。

15、可选地,在上述叠箱结构中,所述浇注通道包括沿所述叠箱本体的竖向设置的直浇道和与所述直浇道连通的水平浇道,所述第一铸造模具、所述第二铸造模具和所述第三铸造模具均设置有水平浇道,所述直浇道与所述浇口杯连通,所述水平浇道包括与所述直浇道连通的横浇道和与所述横浇道连通的内浇道,且所述第一铸造模具的横浇道通过所述第一铸造模具的内浇道与所述第一型腔连通,所述第二铸造模具的横浇道通过所述第二铸造模具的内浇道与所述第二型腔连通,所述第三铸造模具的横浇道通过所述第三铸造模具的内浇道与所述第三型腔连通。

16、可选地,在上述叠箱结构中,所述横浇道为弧形浇道,且所述内浇道为多个,各个所述内浇道沿所述弧形浇道的周向间隔分布。

17、可选地,在上述叠箱结构中,所述直浇道的直径为40mm~55mm;和/或,

18、所述内浇道为4个,且每个所述内浇道的横截面积为200mm2~250mm2。

19、可选地,在上述叠箱结构中,所述直浇道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横浇道的横截面积,且各个所述内浇道的横截面积之和大于所述横浇道的横截面积。

20、可选地,在上述叠箱结构中,所述浇口杯的静压头的高度为20cm~40cm;和/或,

21、所述浇口杯内设置有陶瓷过滤网,用于减少炉渣进入到所述叠箱本体内;和/或,

22、所述叠箱本体上沿所述叠箱本体的竖直方向设置有填砂通道,所述填砂通道用于填充钢砂,以防止铁水流失;和/或,

23、所述浇口杯的口部直径为130mm~160mm。

24、可选地,在上述叠箱结构中,还包括砂箱,所述叠箱本体用于放置在所述砂箱内,所述砂箱的底部铺设有第一冷却水管,所述第一冷却水管用于设置于所述底板芯子的下方,所述砂箱的侧壁外侧绕置有第二冷却水管,且所述第一冷却水管和所述第二冷却水管首尾相互连通,以形成闭合冷却回路;所述第二冷却水管上设置有用于为所述闭合冷却回路内的冷却水提供循环动力的水泵。

25、可选地,在上述叠箱结构中,所述第一冷却水管为蛇形冷却水管;和/或,

26、所述第二冷却水管为螺旋型冷却水管;和/或,

27、所述第二冷却水管外侧设置有散热翅翘。

28、可选地,在上述叠箱结构中,所述第二冷却水管与所述砂箱的侧壁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距离,所述第一预设距离为50mm~100mm,且所述第二冷却水管与所述砂箱通过木板或隔热板固定。

29、可选地,在上述叠箱结构中,所述砂箱的底部设置有移动轮和无接缝滑触线集电器,所述移动轮用于与地面上的轨道配合,以将所述砂箱在不同工位之间移动,所述无接缝滑触线集电器用于与地面上铺设的电缆线配合,以使所述砂箱在移动过程中持续为所述水泵提供电力供应。

3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双金属复合制动盘铸造的叠箱结构,通过将叠箱本体中的第一铸造模具、第二铸造模具和第三铸造模具由下至上依次堆叠放置,第一铸造模具和第二铸造模具之间设置有第一盖板芯子,第二铸造模具和第三铸造模具之间设置有第二盖板芯子。其中,第一铸造模具包括第一通风盘芯子和底板芯子,且底板芯子、第一通风盘芯子和第一盖板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双金属复合制动盘铸造的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芯子(112)与所述第一通风盘芯子(111)的第一端通过底部止口(15)定位安装,所述第一通风盘芯子(11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盖板芯子(121)的第一侧通过顶部止口(14)定位安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止口(14)包括第一定位止口(141)、第二定位止口(142)和第三定位止口(143),且所述第一定位止口(141)、所述第二定位止口(142)和所述第三定位止口(143)为沿所述叠箱本体(10)的径向方向由内向外依次间隔设置的环形止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止口(15)包括第四定位止口(151)和第五定位止口(152),所述第四定位止口(151)和所述第五定位止口(152)沿所述叠箱本体(10)的径向方向由内向外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四定位止口(151)为异形止口,且所述第四定位止口(151)上设置有用于限制各个铸造模具之间相对转动的限位部(1511),所述第五定位止口(152)为环形止口。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止口(14)和所述底部止口(15)均为凹凸配合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浇注通道(16)包括沿所述叠箱本体(10)的竖向设置的直浇道(161)和与所述直浇道(161)连通的水平浇道(162),所述第一铸造模具(11)、所述第二铸造模具(12)和所述第三铸造模具(13)均设置有水平浇道(162),所述直浇道(161)与所述浇口杯(134)连通,所述水平浇道(162)包括与所述直浇道(161)连通的横浇道(1621)和与所述横浇道(1621)连通的内浇道(1622),且所述第一铸造模具(11)的横浇道(1621)通过所述第一铸造模具(11)的内浇道(1622)与所述第一型腔(113)连通,所述第二铸造模具(12)的横浇道(1621)通过所述第二铸造模具(12)的内浇道(1622)与所述第二型腔(124)连通,所述第三铸造模具(13)的横浇道(1621)通过所述第三铸造模具(13)的内浇道(1622)与所述第三型腔(133)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浇道(1621)为弧形浇道,且所述内浇道(1622)为多个,各个所述内浇道(1622)沿所述弧形浇道的周向间隔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浇道(161)的直径为40mm~55mm;和/或,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浇道(161)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横浇道(1621)的横截面积,且各个所述内浇道(1622)的横截面积之和大于所述横浇道(1621)的横截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浇口杯(134)的静压头的高度为20cm~40cm;和/或,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砂箱(20),所述叠箱本体(10)用于放置在所述砂箱(20)内,所述砂箱(20)的底部铺设有第一冷却水管(22),所述第一冷却水管(22)用于设置于所述底板芯子(112)的下方,所述砂箱(20)的侧壁外侧绕置有第二冷却水管(23),且所述第一冷却水管(22)和所述第二冷却水管(23)首尾相互连通,以形成闭合冷却回路;所述第二冷却水管(23)上设置有用于为所述闭合冷却回路内的冷却水提供循环动力的水泵(23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冷却水管(22)为蛇形冷却水管;和/或,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水管(23)与所述砂箱(20)的侧壁之间具有第一预设距离,所述第一预设距离为50mm~100mm,且所述第二冷却水管(23)与所述砂箱(20)通过木板或隔热板固定。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砂箱(20)的底部设置有移动轮(24)和无接缝滑触线集电器(25),所述移动轮(24)用于与地面上的轨道(31)配合,以将所述砂箱(20)在不同工位之间移动,所述无接缝滑触线集电器(25)用于与地面上铺设的电缆线(37)配合,以使所述砂箱(20)在移动过程中持续为所述水泵(231)提供电力供应。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双金属复合制动盘铸造的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芯子(112)与所述第一通风盘芯子(111)的第一端通过底部止口(15)定位安装,所述第一通风盘芯子(11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盖板芯子(121)的第一侧通过顶部止口(14)定位安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止口(14)包括第一定位止口(141)、第二定位止口(142)和第三定位止口(143),且所述第一定位止口(141)、所述第二定位止口(142)和所述第三定位止口(143)为沿所述叠箱本体(10)的径向方向由内向外依次间隔设置的环形止口。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止口(15)包括第四定位止口(151)和第五定位止口(152),所述第四定位止口(151)和所述第五定位止口(152)沿所述叠箱本体(10)的径向方向由内向外依次间隔设置,所述第四定位止口(151)为异形止口,且所述第四定位止口(151)上设置有用于限制各个铸造模具之间相对转动的限位部(1511),所述第五定位止口(152)为环形止口。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止口(14)和所述底部止口(15)均为凹凸配合定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叠箱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浇注通道(16)包括沿所述叠箱本体(10)的竖向设置的直浇道(161)和与所述直浇道(161)连通的水平浇道(162),所述第一铸造模具(11)、所述第二铸造模具(12)和所述第三铸造模具(13)均设置有水平浇道(162),所述直浇道(161)与所述浇口杯(134)连通,所述水平浇道(162)包括与所述直浇道(161)连通的横浇道(1621)和与所述横浇道(1621)连通的内浇道(1622),且所述第一铸造模具(11)的横浇道(1621)通过所述第一铸造模具(11)的内浇道(1622)与所述第一型腔(113)连通,所述第二铸造模具(12)的横浇道(1621)通过所述第二铸造模具(12)的内浇道(1622)与所述第二型腔(124)连通,所述第三铸造模具(13)的横浇道(1621)通过所述第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立刚陈华伟连美丽王志同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恒久制动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