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发电元件、发电装置以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发电元件、发电装置以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240234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52
[课题]提供能谋求发电量的稳定化的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发电元件、发电装置以及电子设备。[解决方案]一种在将热能转换为电能时不需要电极间的温度差的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电极形成工序,形成第一电极(11);中间部形成工序,在该第一电极(11)上形成包括固体的绝缘层的中间部(14);和第二电极形成工序,在该绝缘层上形成第二电极(12),其中,该第二电极(12)具有与该第一电极(11)的功函数不同的功函数,该中间部(14)包括以分散的状态固定于该绝缘层的纳米粒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将热能转换为电能时不需要电极间的温度差的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发电元件、发电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1、近年来,利用热能生成电能的发电元件的开发正在盛行。特别是,关于不需要电极间的温度差的发电元件,例如提出了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发电元件等。与利用施加于电极间的温度差来生成电能的结构相比,这样的发电元件被期待用于各种用途。

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等,其具备:生成工序,使用飞秒脉冲激光来生成分散于溶剂或有机溶剂的纳米粒子;第一电极部形成工序,在第一基板形成第一电极部;第二电极部形成工序,在第二基板形成第二电极部;和接合工序,在所述第一电极部和所述第二电极部之间隔着所述溶剂或所述有机溶剂的状态下对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进行接合。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78143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2、在此,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发电元件那样,在电极间设置了分散有纳米粒子的溶剂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经过,纳米粒子可能会偏聚于一方的电极侧。因此,可能存在如下的顾虑:电极间的电子的迁移量会减少,有可能无法获得稳定的发电量。

3、因此,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谋求发电量的稳定化的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发电元件、发电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4、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5、第一专利技术的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是在将热能转换为电能时不需要电极间的温度差的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电极形成工序,形成第一电极;中间部形成工序,在所述第一电极上形成包括固体的绝缘层的中间部;和第二电极形成工序,在所述绝缘层上形成第二电极,其中,该第二电极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极的功函数不同的功函数,所述中间部包括以分散的状态固定于所述绝缘层的纳米粒子。

6、第二专利技术的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第一专利技术中,在所述第二电极形成工序之后,还具备:密封件形成工序,形成与所述第一电极、所述中间部以及所述第二电极相接的密封件。

7、第三专利技术的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第一专利技术中,在所述第二电极形成工序中,在减压环境下在所述绝缘层的表面形成所述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的功函数比所述第二电极的功函数高。

8、第四专利技术的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第一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二电极形成工序包括:使预先设于基板上的所述第二电极的表面与所述绝缘层的表面抵接。

9、第五专利技术的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第一专利技术中,所述绝缘层包含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10、第六专利技术的发电元件是在将热能转换为电能时不需要电极间的温度差的发电元件,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电极;中间部,设于所述第一电极上,包括固体的绝缘层;和第二电极,设于所述绝缘层上,该第二电极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极的功函数不同的功函数,所述中间部包括以分散于所述绝缘层的状态固定的纳米粒子。

11、第七专利技术的发电元件的特征在于,在第六专利技术中,所述纳米粒子包含除磁性体以外的金属氧化物。

12、第八专利技术的发电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六专利技术中的发电元件;第一布线,与所述第一电极电连接;和第二布线,与所述第二电极电连接。

13、第九专利技术的电子设备的特征在于,具备:第六专利技术中的发电元件;和电子部件,将所述发电元件用作电源来进行驱动。

14、专利技术效果

15、根据第一专利技术~第五专利技术,中间部形成工序中,在第一电极上形成包括固体的绝缘层的中间部,中间部包括以分散的状态固定于绝缘层的纳米粒子。即,会抑制电极间的纳米粒子的迁移。因此,能抑制纳米粒子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偏聚于一方的电极侧,能抑制电子的迁移量减少。由此,能谋求发电量的稳定化。

16、此外,根据第一专利技术~第五专利技术,在中间部形成工序中,在第一电极上形成包括固体的绝缘层的中间部。此外,在第二电极形成工序中,在绝缘层上形成第二电极,其中,该第二电极具有与第一电极的功函数不同的功函数。因此,与使用溶剂等来代替绝缘层的情况相比,不需要设置用于维持电极间的距离(间隙)的支承部等,能消除由支承部的形成精度引起的间隙的偏差。由此,能谋求发电量的增加。

17、特别是,根据第二专利技术,在第二电极形成工序之后,在密封件形成工序中,形成与第一电极、中间部以及第二电极相接的密封件。因此,能抑制由外部环境引起的绝缘层和纳米粒子的劣化。由此,能谋求耐久性的提高。

18、特别是,根据第三专利技术,第二电极形成工序中,在减压环境下在绝缘层的表面形成第二电极。因此,能抑制第二电极的功函数的变动。由此,能谋求发电量的进一步稳定化。

19、特别是,根据第四专利技术,第二电极形成工序包括使预先设于基板上的第二电极的表面与绝缘层的表面抵接。因此,与在绝缘层的表面直接形成第二电极的情况相比,能抑制由绝缘层的表面状态引起的第二电极的表面状态的偏差。由此,能谋求发电量的提高。

20、特别是,根据第五专利技术,绝缘层包含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因此,能柔性地形成绝缘层。由此,能形成具有与用途相应的形状的发电元件。

21、根据第六专利技术、第七专利技术,中间部设于第一电极上,包括固体的绝缘层和以分散的状态固定于绝缘层的纳米粒子。即,会抑制电极间的纳米粒子的迁移。因此,能抑制纳米粒子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偏聚于一方的电极侧,能抑制电子的迁移量减少。由此,能谋求发电量的稳定化。

22、此外,根据第六专利技术、第七专利技术,中间部设于第一电极上,包括固体的绝缘层。此外,第二电极设于绝缘层上,具有与第一电极的功函数不同的功函数。因此,与使用溶剂等来代替绝缘层的情况相比,不需要设置用于维持电极间的距离(间隙)的支承部等,能消除由支承部等的形成精度引起的间隙的偏差。由此,能谋求发电量的提高。

23、特别是,根据第七专利技术,纳米粒子包含除磁性体以外的金属氧化物。因此,能不受由外部环境引起的磁场的影响地抑制发电量伴随时间的经过而降低。

24、特别是,根据第八专利技术,发电装置具备第六专利技术中的发电元件。因此,能实现谋求发电量的稳定化的发电装置。

25、特别是,根据第九专利技术,电子设备具备第六专利技术中的发电元件。因此,能实现谋求发电量的稳定化的电子设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是在将热能转换为电能时不需要电极间的温度差的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6.一种发电元件,是在将热能转换为电能时不需要电极间的温度差的发电元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电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粒子包含除磁性体以外的金属氧化物。

8.一种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1.一种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是在将热能转换为电能时不需要电极间的温度差的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后藤博史坂田稔安田拓夫拉尔斯·马蒂亚斯·安德森冈田诚司中村贵宏
申请(专利权)人:GCE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