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散热设备相关,特别是涉及一种发动机组合式散热器。
技术介绍
1、汽车散热器是用于汽车发动机系统中的重要降温部件,通常由进水室、出水室、散热器芯组成,其工作原理为:冷却液在散热器芯内流动,空气在散热器外通过,热的冷却液由于向空气散热而变冷,冷空气则因为吸收冷却液散出的热量而升温,从而对发动机冷却液达到降温的效果。
2、目前的发动机散热器在使用过程中,一般是通过散热片进行向空气中的散热,而该散热片一般需要紧贴在流体管体上,而非直接与冷却液接触,因此,热量的传导效率存在一定的影响,且目前的散热片一般为直板,与冷风接触的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将热量向空气中扩散的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组合式散热器,通过设置机壳和散热组件,解决了散热器热量传导效率和热量扩散效率低的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本技术为一种发动机组合式散热器,包括机壳和散热组件,所述机壳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散热组件;通过机壳和散热组件的配合,利用双风机、菱形管以及对中排风的设计,可大大提升散热器的工作效率,减少冷却液冷却所需的时间;
4、所述机壳包括固定外壳,所述固定外壳通过螺栓固定在一起,且对接后可在侧面形成上下贯通的排气口,所述固定外壳表面的开放窗口处均固定连接有散热风扇;
5、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排管和第二散热排管,所述第一散热排管和第二散热排管的两端分别与输入连通管和输出连通管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散热排管和第二散热排管的管体横截面为菱形。
7、进一步地,所述散热板在每组第一散热排管之间和每组第二散热排管之间均设置有辅助定位板。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散热排管和第二散热排管结构设置相同。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散热排管和第二散热排管均沿输入连通管和输出连通管径向阵列分布。
10、进一步地,所述散热板为似米字型结构,且均处于排气口处。
11、进一步地,所述散热板的数量与第一散热排管和第二散热排管的数量相同。
12、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3、本技术通过第一散热排管和第二散热排管的设置,可将换热板与流体管结合,使换热板可以直接与流体相接触,以此可避免流体管道向换热板传导热量时对导热效率的影响,减少冷却液换热过程中所需的时间,提高热交换的效率。
14、本技术通过对第一散热排管和第二散热排管菱形的设置,可在散热风扇将冷气作用在管体表面时,对冷风进行阻滞,并利用自身的结构特点,将冷风进行分割,使分割的冷风沿着管体的路径流动,以此可大大延长冷风与流体管道接触的时间,更利于冷却液中热量向冷风中的扩散。
15、本技术通过机壳和散热组件的配合,利用双风机、菱形管以及对中排风的设计,可大大提升散热器的工作效率,减少冷却液冷却所需的时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组合式散热器,包括机壳(1)和散热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散热组件(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组合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排管(201)和第二散热排管(202)的管体横截面为菱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组合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203)在每组第一散热排管(201)之间和每组第二散热排管(202)之间均设置有辅助定位板(203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组合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排管(201)和第二散热排管(202)结构设置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组合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排管(201)和第二散热排管(202)均沿输入连通管(2011)和输出连通管(2012)径向阵列分布。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组合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203)为似米字型结构,且均处于排气口(1011)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组合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组合式散热器,包括机壳(1)和散热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壳(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散热组件(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组合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排管(201)和第二散热排管(202)的管体横截面为菱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组合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板(203)在每组第一散热排管(201)之间和每组第二散热排管(202)之间均设置有辅助定位板(203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动机组合式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中山,曹泽武,张帆,
申请(专利权)人:新乡市散热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