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车辆制动俯仰梯度设计方法、系统、装置及介质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车辆制动俯仰梯度设计方法、系统、装置及介质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194355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7 22:2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制动俯仰梯度设计方法、系统、装置及介质,应用于车辆悬架设计技术领域,方法包括:获取车辆的整车参数、制动俯仰目标系数和垂向位移分配比;根据整车参数和制动俯仰目标系数确定在制动过程中车辆的俯仰运动位移量;根据俯仰运动位移量结合垂向位移分配比确定车辆的垂向位移量;对垂向位移量进行分解处理,得到车辆的前悬架和后悬架的目标抗特性角;根据目标抗特性角设计车辆的悬架。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将整车制动俯仰目标系数分解为目标抗特性角,实现了车辆的制动俯仰梯度的精准设计,提高了车辆的抗制动俯仰特性的目标分解精度和设计效率,降低了车辆的制动俯仰梯度的设计难度,使得车辆在制动时能够达到更佳的抗俯仰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悬架设计,尤其是一种车辆制动俯仰梯度设计方法、系统、装置及介质


技术介绍

1、在车辆的制动过程中,由于车辆存在有一定的纵向减速度,车辆的轴荷将向车辆的前轴转移,使得车辆的前轴被向下压缩,而车辆的后轴则被向上拉伸,进而使得车辆产生一定的俯仰角,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作制动过程中车辆的俯仰现象。对于车辆的制动过程而言,俯仰角的产生不仅会影响车辆的制动稳定性及制动性能,还会导致乘客产生不舒适的感受,影响乘客的乘坐舒适度。为了缓解制动过程中车辆的俯仰现象,在车辆的设计和开发阶段中,可以通过调节车辆的悬架特性参数来设计车辆的制动俯仰梯度,进而使得制动过程中车辆的俯仰角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然而,由于车辆的制动俯仰梯度受到车辆的质心高度、悬架刚度、悬架抗角等多个参数的影响,车辆开发阶段时的车辆的制动俯仰梯度的设计难度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至少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2、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制动俯仰梯度设计方法、系统、装置及介质。

3、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包括:

4、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制动俯仰梯度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获取车辆的整车参数、制动俯仰目标系数和垂向位移分配比,其中,所述垂向位移分配比用于表征在制动过程中车辆的悬架的垂向位移在车辆的垂向长度上的占比;

6、根据所述整车参数和所述制动俯仰目标系数,确定在制动过程中车辆的俯仰运动位移量;

7、根据所述俯仰运动位移量,结合所述垂向位移分配比,确定车辆的垂向位移量;

8、对所述垂向位移量进行分解处理,得到车辆的目标抗特性角,其中,所述目标抗特性角用于表征在制动过程中用于抵抗车辆的俯仰运动的角度;

9、根据所述目标抗特性角,对车辆的悬架进行设计。

10、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例的一种车辆制动俯仰梯度设计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11、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整车参数包括轴距和制动减速度。

12、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整车参数和所述制动俯仰目标系数,生成在制动过程中车辆的俯仰运动位移量,包括:

13、计算所述制动俯仰目标系数和所述制动减速度的乘积作为位移乘积,利用三角函数对所述位移乘积进行处理,得到位移角度;

14、计算所述位移角度与所述轴距的乘积作为在制动过程中车辆的俯仰运动位移量;

15、其中,所述俯仰运动位移量满足如下公式:

16、dz=sin(tb×ax)×l,

17、其中,dz为俯仰运动位移量,tb为制动俯仰目标系数,ax为制动减速度,l为轴距。

18、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垂向位移分配比包括第一垂向位移分配比和第二垂向位移分配比,所述垂向位移量包括第一垂向位移量和第二垂向位移量;所述根据所述俯仰运动位移量,结合所述垂向位移分配比,确定车辆的垂向位移量,包括:

19、计算所述俯仰运动位移量和所述第一垂向位移分配比的乘积作为第一垂向位移量;

20、其中,所述第一垂向位移量满足如下公式:

21、dzf=dz×rf,

22、其中,dzf为第一垂向位移量,rf为第一垂向位移分配比,dz为俯仰运动位移量;

23、计算所述俯仰运动位移量和所述第二垂向位移分配比的乘积作为第二垂向位移量;

24、其中,所述第二垂向位移量满足如下公式:

25、dzr=dz×rr,

26、其中,dzr为第二垂向位移量,rr为第二垂向位移分配比,dz为俯仰运动位移量。

27、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目标抗特性角包括前悬架的目标抗制动点头角和后悬架的目标抗制动举升角;所述对所述垂向位移量进行分解处理,得到车辆的目标抗特性角,包括:

28、对所述第一垂向位移量进行分解处理,得到车辆的前悬架的目标抗制动点头角;

29、对所述第二垂向位移量进行分解处理,得到车辆的后悬架的目标抗制动举升角。

30、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整车参数包括重量、质心高度、第一制动分配比和第一底盘刚度信息;所述对所述第一垂向位移量进行分解处理,得到车辆的前悬架的目标抗制动点头角,包括:

31、计算所述重量、所述质心高度和所述制动减速度的乘积作为转移乘积,计算所述转移乘积和所述轴距的比值作为车辆的轴荷转移量;

32、根据所述轴荷转移量和所述第一底盘刚度信息,计算得到车辆的第一垂向变形量;

33、其中,所述第一垂向变形量满足如下公式:

34、

35、其中,dwf为第一垂向变形量,kf为第一底盘刚度信息;

36、计算所述第一垂向变形量和所述第一垂向位移量的差值作为车辆的第一垂向位移补偿量;

37、其中,所述第一垂向位移补偿量满足如下公式:

38、daf=dwf-dzf,

39、其中,daf为第一垂向位移补偿量,dwf为第一垂向变形量,dzf为第一垂向位移量;

40、利用所述第一垂向位移补偿量、所述第一底盘刚度信息、所述重量、所述制动减速度和所述第一制动分配比,确定车辆的前悬架的目标抗制动点头角;

41、其中,所述前悬架的目标抗制动点头角满足如下公式:

42、

43、其中,αf为前悬架的目标抗制动点头角,daf为第一垂向位移补偿量,kf为第一底盘刚度信息,m为重量,ax为制动减速度,bf为第一制动分配比。

44、进一步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整车参数包括重量、质心高度、第二制动分配比和第二底盘刚度信息;所述对所述第二垂向位移量进行分解处理,得到车辆的后悬架的目标抗制动举升角,包括:

45、计算所述重量、所述质心高度和所述制动减速度的乘积作为转移乘积,计算所述转移乘积和所述轴距的比值作为车辆的轴荷转移量;

46、根据所述轴荷转移量和所述第二底盘刚度信息,计算得到车辆的第二垂向变形量;

47、其中,所述第二垂向变形量满足如下公式:

48、

49、其中,dwr为第二垂向变形量,kr为第二底盘刚度信息,lt为轴荷转移量;

50、计算所述第二垂向变形量和所述第二垂向位移量的差值作为车辆的第二垂向位移补偿量;

51、其中,所述第二垂向位移补偿量满足如下公式:

52、dar=dwr-dzr,

53、其中,dar为第二垂向位移补偿量,dwr为第二垂向变形量,dzr为第二垂向位移量;

54、利用所述第二垂向位移补偿量、所述第二底盘刚度信息、所述重量、所述制动减速度和所述第二制动分配比,确定车辆的后悬架的目标抗制动举升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制动俯仰梯度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制动俯仰梯度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垂向位移分配比包括第一垂向位移分配比和第二垂向位移分配比,所述垂向位移量包括第一垂向位移量和第二垂向位移量;所述根据所述俯仰运动位移量,结合所述垂向位移分配比,确定车辆的垂向位移量,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辆制动俯仰梯度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抗特性角包括前悬架的目标抗制动点头角和后悬架的目标抗制动举升角;所述对所述垂向位移量进行分解处理,得到车辆的目标抗特性角,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辆制动俯仰梯度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整车参数包括轴距、制动减速度、重量、质心高度、第一制动分配比和第一底盘刚度信息;所述对所述第一垂向位移量进行分解处理,得到车辆的前悬架的目标抗制动点头角,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辆制动俯仰梯度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整车参数包括轴距、制动减速度、重量、质心高度、第二制动分配比和第二底盘刚度信息;所述对所述第二垂向位移量进行分解处理,得到车辆的后悬架的目标抗制动举升角,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制动俯仰梯度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抗特性角,对车辆的悬架进行设计,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制动俯仰梯度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抗特性角,对车辆的悬架进行设计,包括:

8.一种车辆制动俯仰梯度设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9.一种车辆制动俯仰梯度设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中存储有处理器可执行的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可执行的程序在由处理器执行时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车辆制动俯仰梯度设计方法。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制动俯仰梯度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制动俯仰梯度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垂向位移分配比包括第一垂向位移分配比和第二垂向位移分配比,所述垂向位移量包括第一垂向位移量和第二垂向位移量;所述根据所述俯仰运动位移量,结合所述垂向位移分配比,确定车辆的垂向位移量,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辆制动俯仰梯度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抗特性角包括前悬架的目标抗制动点头角和后悬架的目标抗制动举升角;所述对所述垂向位移量进行分解处理,得到车辆的目标抗特性角,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辆制动俯仰梯度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整车参数包括轴距、制动减速度、重量、质心高度、第一制动分配比和第一底盘刚度信息;所述对所述第一垂向位移量进行分解处理,得到车辆的前悬架的目标抗制动点头角,包括:

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海洋郝文权李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