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耳机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耳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76418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7 22:12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耳机,包括:发声部,包括换能器和容纳换能器的壳体;耳挂,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佩戴状态下,第一部分挂设在用户耳廓和头部之间,第二部分向耳廓背离头部的一侧延伸并连接发声部,将发声部佩戴于耳道附近但不堵塞耳道口的位置;其中,耳挂和发声部在用户矢状面形成第一投影,非佩戴状态下,第一投影与切线段共同界定第一封闭曲线,第一封闭曲线的第一面积范围为300mm<supgt;2</supgt;‑500mm<supgt;2</supgt;;内轮廓中与耳挂对应部分包括第一曲线,第一曲线在第一方向具有极值点,第一方向垂直于发声部投影长轴方向;极值点位于耳挂上顶点在矢状面的投影点后侧,耳挂上顶点为佩戴状态下耳挂内侧壁沿用户垂直轴的最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声学,具体涉及一种耳机


技术介绍

1、随着声学输出技术的发展,声学装置(例如,耳机)已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其可以与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配合使用,以便于为用户提供听觉盛宴。耳机是一种在特定范围内实现声传导的便携式音频输出设备。与传统的入耳式、耳罩式耳机相比,耳机具有不堵塞、不覆盖耳道的特点,可以让用户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获取外界环境中的声音信息,提高安全性与舒适感。耳机的输出性能对于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具有很大的影响。

2、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耳机,以提高耳机的输出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说明书实施例之一提供一种耳机,其包括:发声部,包括换能器和容纳所述换能器的壳体;耳挂,所述耳挂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佩戴状态下,所述第一部分挂设在用户耳廓和头部之间,所述第二部分向耳廓背离头部的一侧延伸并连接所述发声部,将所述发声部佩戴于耳道附近但不堵塞耳道口的位置;其中,所述耳挂和所述发声部在用户的矢状面形成第一投影,所述第一投影包括外轮廓、第一端部轮廓、内轮廓和第二端部轮廓,在非佩戴状态下,所述内轮廓、所述第一端部轮廓、所述第二端部轮廓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部轮廓和所述第二端部轮廓的切线段共同界定出第一封闭曲线,所述第一封闭曲线的第一面积范围在300mm2-500mm2之间;所述内轮廓中与所述耳挂对应的部分包括第一曲线,所述第一曲线在第一方向具有极值点,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发声部投影的长轴方向;所述极值点位于所述耳挂上顶点在所述矢状面上的投影点的后侧,所述耳挂上顶点为佩戴状态下所述耳挂的内侧壁沿用户垂直轴的最高点。通过对第一面积以及极值点与耳挂上顶点的位置的设计,可以对发声部与用户耳道(例如耳甲腔)的相对位置进行设计,以使发声部与用户耳道(例如耳甲腔)的相对位置适宜,以降低发声部直接向外辐射的声音,保证耳机在听音位置(例如,耳道口处)的听音音量,并提高用户佩戴时的舒适度。

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壳体的至少部分插入耳甲腔。发声部与耳甲腔的轮廓之间可以形成与外界连通的类腔体结构,从而使得用户在佩戴耳机时能够提高用户在耳口处的听音位置,以及降低远场的漏音效果。

3、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发声部投影的长轴方向上,所述极值点与所述耳挂上顶点在用户的矢状面上的投影点的距离为6mm-15mm,以使发声部在耳甲腔内的朝向(例如,长轴方向)与垂直轴之间的夹角适宜,以使发声部能够抵接到耳甲腔的边缘,同时使发声部的内侧面及其上设置的出声孔能够正对耳道设置,提高发声部的发声效率,并使发声部与用户耳甲腔所构成的类腔体结构的泄漏结构的数量以及泄漏结构的开口大小适量,以保证降漏音效果,且保证耳机的佩戴舒适度。

4、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发声部投影的长轴方向上,所述内轮廓中与所述耳挂对应的部分包括最左端与最右端,所述最左端与所述最右端分别为所述第一曲线的两端点,在非佩戴状态下,在所述发声部投影的长轴方向上,所述最左端与所述最右端的距离为25mm-35mm。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得第一封闭曲线在发声部投影的长轴方向上的尺寸适宜,在保证发声部的自由端能够位于耳甲腔内的同时,耳挂与发声部的连接端与其末端不会夹持用户耳廓过紧,使耳机具有较好的佩戴稳定性的同时,使发声部的自由端能够更加靠近耳甲腔边缘,以使类腔体结构具有较大的体积,以提高发声部的发声效率。

5、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发声部投影的长轴方向上,所述内轮廓中与所述耳挂对应的部分包括最左端,在非佩戴状态下,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极值点与所述最左端的距离为20mm-25mm,以保证发声部能够伸入耳甲腔内,使发声部与耳甲腔之间的缝隙尺寸适度,提升耳机的佩戴舒适度。

6、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发声部投影的长轴方向上,所述内轮廓中与所述耳挂对应的部分包括最左端,在非佩戴状态下,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上顶点在所述矢状面上的投影点与所述最左端的距离为17mm-22mm,以保证发声部能够伸入耳甲腔内,使发声部与耳甲腔之间的缝隙尺寸适度,提升耳机的佩戴舒适度。

7、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非佩戴状态下,所述耳机的质心在所述矢状面的投影点与所述极值点的距离为20mm-35mm;或者,在非佩戴状态下,所述耳挂上顶点在所述矢状面上的投影点与所述耳机的质心在所述矢状面上的投影点的距离为22mm-35mm。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耳机佩戴时发声部在耳部的相对位置适宜,使耳机在耳部的夹持位置适宜,使耳机在佩戴状态下具有较高的佩戴稳定性的同时还具有较好的听音效果。

8、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非佩戴状态下,所述极值点与所述发声部质心在所述矢状面上的投影点的距离范围为20mm-30mm;或者,在非佩戴状态下,所述耳挂上顶点在所述矢状面上的投影点与所述发声部质心在所述矢状面上的投影点的距离为18mm-28mm。通过上述设置,可以使得发声部在耳甲腔内的位置适宜,使得发声部与耳甲腔形成的类腔体结构具有合适的体积和开口大小/数量,提升耳机在佩戴状态下的听音效果与舒适度。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切线段与所述第一端部轮廓相切于第一切点,与所述第二端部轮廓相切于第二切点,所述开放式耳机在非佩戴状态下,所述第一切点、所述第二切点与极值点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在150mm2-190mm2之间。通过对上述三角形的面积进行设计,可以对第一面积进行调节,以保证用户的佩戴舒适度。

1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非佩戴状态下,所述发声部质心在所述矢状面的投影点与所述耳挂的质心的在所述矢状面的投影点的距离为20mm-35mm,以使耳挂形状适宜,提升耳机佩戴时的稳定性、舒适度。

11、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耳机,其包括:发声部,包括换能器和容纳所述换能器的壳体;耳挂,所述耳挂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佩戴状态下,所述第一部分挂设在用户耳廓和头部之间,所述第二部分向耳廓背离头部的一侧延伸并连接所述发声部,将所述发声部佩戴于耳道附近但不堵塞耳道口的位置;其中,所述耳挂和所述发声部在用户的矢状面形成第二投影,所述第二投影包括外轮廓、第一端部轮廓、内轮廓和第二端部轮廓,在非佩戴状态下,所述内轮廓、所述第一端部轮廓、所述第二端部轮廓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端部轮廓和所述第二端部轮廓的切线段共同界定出第二封闭曲线,所述第二封闭曲线的第二面积范围在50mm2-200mm2之间;所述内轮廓中与所述耳挂对应的部分包括第一曲线,所述第一曲线在第一方向具有极值点,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发声部投影的长轴方向;沿所述发声部投影的长轴方向上,所述极值点与所述耳挂上顶点在用户的矢状面上的投影点的距离不大于5mm,所述耳挂上顶点为佩戴状态下所述耳挂的内侧壁沿用户垂直轴的最高点。通过对第一面积以及极值点与耳挂上顶点的位置的设计,可以对耳机能够覆盖的耳廓的区域进行设计,以使发声部在佩戴状态下位于用户对耳轮处,以保证发声部的发声效率以及夹紧力的适中,避免耳机在佩戴时产生的异物感。

12、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壳体的至少部分覆盖对耳轮区域,以提高耳机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壳体的至少部分插入耳甲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发声部投影的长轴方向上,所述极值点与所述耳挂上顶点在用户的矢状面上的投影点的距离为6mm-1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声部投影的长轴方向上,所述内轮廓中与所述耳挂对应的部分包括最左端与最右端,所述最左端与所述最右端分别为所述第一曲线的两端点,在非佩戴状态下,在所述发声部投影的长轴方向上,所述最左端与所述最右端的距离为25mm-3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声部投影的长轴方向上,所述内轮廓中与所述耳挂对应的部分包括最左端,在非佩戴状态下,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极值点与所述最左端的距离为20mm-2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声部投影的长轴方向上,所述内轮廓中与所述耳挂对应的部分包括最左端,在非佩戴状态下,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上顶点在所述矢状面上的投影点与所述最左端的距离为17mm-22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切线段与所述第一端部轮廓相切于第一切点,与所述第二端部轮廓相切于第二切点,所述开放式耳机在非佩戴状态下,所述第一切点、所述第二切点与极值点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在150mm2-190mm2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在非佩戴状态下,所述发声部质心在所述矢状面的投影点与所述耳挂的质心的在所述矢状面的投影点的距离为20mm-35mm。

1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壳体的至少部分覆盖对耳轮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声部投影的长轴方向上,所述内轮廓中与所述耳挂对应的部分包括最左端与最右端,所述最左端与所述最右端分别为所述第一曲线的两端点,在所述发声部投影的长轴方向上,所述最左端与所述最右端的距离为25mm-35mm。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声部投影的长轴方向上,所述内轮廓中与所述耳挂对应的部分包括最左端,在非佩戴状态下,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极值点与所述最左端的距离为15mm-20mm。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声部投影的长轴方向上,所述内轮廓中与所述耳挂对应的部分包括最左端,在非佩戴状态下,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上顶点在所述矢状面上的投影点与所述最左端的距离为12mm-17mm。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在非佩戴状态下,所述耳机的质心在所述矢状面的投影点与所述极值点的距离为15mm-30mm;或者,

17.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切线段与所述第一端部轮廓相切于第一切点,与所述第二端部轮廓相切于第二切点,所述开放式耳机在非佩戴状态下,所述第一切点、所述第二切点与极值点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在150mm2-190mm2之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在非佩戴状态下,所述发声部质心在所述矢状面的投影点与所述耳挂的质心的在所述矢状面的投影点的距离为25mm-40mm。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在佩戴状态下,所述壳体的至少部分插入耳甲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发声部投影的长轴方向上,所述极值点与所述耳挂上顶点在用户的矢状面上的投影点的距离为6mm-1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声部投影的长轴方向上,所述内轮廓中与所述耳挂对应的部分包括最左端与最右端,所述最左端与所述最右端分别为所述第一曲线的两端点,在非佩戴状态下,在所述发声部投影的长轴方向上,所述最左端与所述最右端的距离为25mm-3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声部投影的长轴方向上,所述内轮廓中与所述耳挂对应的部分包括最左端,在非佩戴状态下,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极值点与所述最左端的距离为20mm-25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发声部投影的长轴方向上,所述内轮廓中与所述耳挂对应的部分包括最左端,在非佩戴状态下,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上顶点在所述矢状面上的投影点与所述最左端的距离为17mm-22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切线段与所述第一端部轮廓相切于第一切点,与所述第二端部轮廓相切于第二切点,所述开放式耳机在非佩戴状态下,所述第一切点、所述第二切点与极值点构成的三角形的面积在150mm2-190mm2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在非佩戴状态下,所述发声部质心在所述矢状面的投影点与所述耳挂的质心的在所述矢状面的投影点的距离为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江张浩锋郑泽英张磊顾善勇赵洪强童珮耕解国林李永坚招涛武多多戢澳齐心王力维王真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韶音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