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矿地下开采用冲击矿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167992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30 18:32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煤矿地下开采用冲击矿压装置。所述煤矿地下开采用冲击矿压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四角位置均垂直设置有支撑柱,四个所述支撑柱的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的上表面安装有液压伸缩杆,所述液压伸缩杆的输出端贯穿顶板的表面并连接有加压板,所述加压板的两侧位置均转轴连接有调节板,所述底座的一侧通过螺栓螺纹连接有储存箱,所述储存箱的内部连接有防尘布,所述防尘布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位于储存箱的外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煤矿地下开采用冲击矿压装置具有对模拟物进行定位和防位移、防止碎块和粉尘飞溅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煤矿开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煤矿地下开采用冲击矿压装置


技术介绍

1、矿压是指由开采过程而引起的岩移运动对支架围岩所产生的作用力,而矿压是无法提前确定发生时间和地点的,很难在第一时间直观的研究冲击过程,所以,现在一般通过现场采集原理煤岩样,经过实验室加工成标准煤岩样,在压力机上加压测定其应力,这样主要是测定煤岩的冲击倾向性和冲击破坏情况。

2、但是,现有结构中还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模拟物的规格不断发生变化,其硬度和体积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有时模拟物的硬度过高导致加压板下移的过程中,模拟物会产生位移,现有的装置缺乏对模拟物的定位和防位移功能,其次,在对模拟物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模拟物的碎块容易受过高的压力从而飞溅到其他地方,如果附近有工作人员,容易导致误伤,且模拟物被压碎时,也会产生大量的粉尘,不容易进行清理。

3、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煤矿地下开采用冲击矿压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对模拟物进行定位和防位移、防止碎块和粉尘飞溅的煤矿地下开采用冲击矿压装置。

2、为解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煤矿地下开采用冲击矿压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煤矿地下开采用冲击矿压装置,包括底座,底座的上表面四角位置均垂直设置有支撑柱,四个支撑柱的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顶板,顶板的上表面安装有液压伸缩杆,液压伸缩杆的输出端贯穿顶板的表面并连接有加压板,加压板的两侧位置均转轴连接有调节板,底座的一侧通过螺栓螺纹连接有储存箱,储存箱的内部连接有防尘布,防尘布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移动板,移动板位于储存箱的外部,移动板的顶部两侧位置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架,调节板的表面开设有通槽,通槽与固定架滑动连接,相邻两个支撑柱之间连接有连接杆,两个连接杆分别与两侧的调节板转动连接,底座的上表面开设有滑槽,滑槽内部的两侧位置均滑动连接有夹持块,两个夹持块相对靠近的一侧壁均固定连接有伸缩杆,伸缩杆的外部套设有弹簧,两个夹持块相对靠近的一侧壁均前后对称固定连接有齿条,相邻两个齿条之间啮合有第二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转动轴,一侧转动轴贯穿底座的表面并连接有第一从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一侧啮合有主动齿轮。

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主动齿轮的底部安装有电机,电机通过连接板与底座的下表面螺纹连接,底座的下表面四角位置均垂直设置有支撑腿。

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模拟物进行实验时,首先将模拟物放置到底座上方的滑槽内部,之后启动底部的电机并通过主动齿轮带动一侧的第一从动齿轮转动,第一从动齿轮将动能传递给皮带一侧的转动轴并带动顶部的第二从动齿轮旋转,两侧与之啮合的齿条受力相互靠近,使得两侧的夹持块能够朝向模拟物一侧移动,夹持块中的伸缩杆带动固定板与模拟物的表面接触并将其推动到加压板的正下方,且伸缩杆外部的弹簧受力压缩,能够将模拟物夹紧,同时也能够避免模拟物在受压过程中产生位移,导致模拟实验失败。

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位于加压板下侧的底座上表面设置有模拟物,模拟物的表面开设有隧洞。

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模拟物是从矿洞中提取出来的岩样,并在其表面开设了现实场景中的隧洞,从而使得实验的结果能够更加真实。

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两个转动轴之间连接有皮带。

9、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电机通过主动齿轮带动一侧的第一从动齿轮旋转,并通过皮带带动另一侧的转动轴旋转,从而使得两组第二从动齿轮能够同步旋转并带动两侧的夹持块相互靠近。

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若干伸缩杆的端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固定板的表面设置有防滑纹。

1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固定板表面设置防滑纹能够在接触模拟物的表面时将其夹持的更加稳固,避免模拟物受力时产生位移。

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方案,储存箱位于底座的外部且储存箱的尺寸与底座的尺寸相匹配。

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对模拟物加压的过程中,模拟物表面的岩石会碎裂,假如加压板的压力过大会导致岩块飞溅,如果附近有工作人员,容易导致工作人员受伤,且在模拟完成后,岩石碎块和粉尘会洒落到底座周围的地面上,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而该装置能够有效避免这种情况,当液压伸缩杆带动加压板下移时,加压板两侧的调节板端部受力下沉,并带动调节板的另一端抬起,进而使得与固定架滑动连接的移动板上升,移动板底部的防尘布也会随之抬起,将底座完全包裹住,避免粉尘和碎块掉落到其他地方去。

14、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1、本技术中,当需要模拟物实验时,首先将模拟物放置到底座上方的滑槽内部,之后启动底部的电机并通过主动齿轮带动一侧的第一从动齿轮转动,第一从动齿轮将动能传递给皮带一侧的转动轴并带动顶部的第二从动齿轮旋转,两侧与之啮合的齿条受力相互靠近,使得两侧的夹持块能够朝向模拟物一侧移动,夹持块中的伸缩杆带动固定板与模拟物的表面接触并将其推动到加压板的正下方,且伸缩杆外部的弹簧受力压缩,能够将模拟物夹紧,同时也能够避免模拟物在受压过程中产生位移,导致模拟实验失败。

16、2、本技术中,在对模拟物加压的过程中,模拟物表面的岩石会碎裂,假如加压板的压力过大会导致岩块飞溅,如果附近有工作人员,容易导致工作人员受伤,且在模拟完成后,岩石碎块和粉尘会洒落到底座周围的地面上,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而该装置能够有效避免这种情况,当液压伸缩杆带动加压板下移时,加压板两侧的调节板端部受力下沉,并带动调节板的另一端抬起,进而使得与固定架滑动连接的移动板上升,移动板底部的防尘布也会随之抬起,将底座完全包裹住,避免粉尘和碎块掉落到其他地方去。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煤矿地下开采用冲击矿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四角位置均垂直设置有支撑柱,四个所述支撑柱的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的上表面安装有液压伸缩杆,所述液压伸缩杆的输出端贯穿顶板的表面并连接有加压板,所述加压板的两侧位置均转轴连接有调节板,所述底座的一侧通过螺栓螺纹连接有储存箱,所述储存箱的内部连接有防尘布,所述防尘布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位于储存箱的外部,所述移动板的顶部两侧位置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架,所述调节板的表面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与固定架滑动连接,所述相邻两个支撑柱之间连接有连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分别与两侧的调节板转动连接,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部的两侧位置均滑动连接有夹持块,两个所述夹持块相对靠近的一侧壁均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外部套设有弹簧,两个所述夹持块相对靠近的一侧壁均前后对称固定连接有齿条,所述相邻两个齿条之间啮合有第二从动齿轮,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下表面固定连接有转动轴,所述一侧转动轴贯穿底座的表面并连接有第一从动齿轮,所述第一从动齿轮一侧啮合有主动齿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地下开采用冲击矿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齿轮的底部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通过连接板与底座的下表面螺纹连接,所述底座的下表面四角位置均垂直设置有支撑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地下开采用冲击矿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位于加压板下侧的底座上表面设置有模拟物,所述模拟物的表面开设有隧洞。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地下开采用冲击矿压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转动轴之间连接有皮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地下开采用冲击矿压装置,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伸缩杆的端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表面设置有防滑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矿地下开采用冲击矿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存箱位于底座的外部且储存箱的尺寸与底座的尺寸相匹配。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煤矿地下开采用冲击矿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四角位置均垂直设置有支撑柱,四个所述支撑柱的顶部之间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的上表面安装有液压伸缩杆,所述液压伸缩杆的输出端贯穿顶板的表面并连接有加压板,所述加压板的两侧位置均转轴连接有调节板,所述底座的一侧通过螺栓螺纹连接有储存箱,所述储存箱的内部连接有防尘布,所述防尘布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位于储存箱的外部,所述移动板的顶部两侧位置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架,所述调节板的表面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与固定架滑动连接,所述相邻两个支撑柱之间连接有连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分别与两侧的调节板转动连接,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部的两侧位置均滑动连接有夹持块,两个所述夹持块相对靠近的一侧壁均固定连接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外部套设有弹簧,两个所述夹持块相对靠近的一侧壁均前后对称固定连接有齿条,所述相邻两个齿条之间啮合有第二从动齿轮,所述第二从动齿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志勇李智勇刘恩强李伟解袁满高辉柳锁存余从宁鹏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华电榆横煤电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